導語
2016年以來,優化營商環境以及成為與我國發展緊密相關的詞匯,同時,公用事業也一直都是支持屬地城市,乃至國家發展的基礎資源甚至是戰略資源。積極推動“獲得用水”、“獲得電力”等公用服務的便利化改革,將助力商業活動有條不紊地開展。
從2017年9月北京發布了《關于率先行動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實施方案》,到12月,上海印發的《上海市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及了供水等公共服務需編制辦事公開目錄和服務指南。至今,獲得用水改革也持續了兩年多,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問題,如何打破信息壁壘使數據更好的流動起來?如何在降低企業用水成本的同時,保障更好的施工質量?如何平衡業務辦理加速與過程監管用時?可謂涉及到方方面面,千頭萬緒,鄧宇認為獲得用水的優化不僅僅是供水企業的獨角戲,它不僅需要政府部門在上游發揮統籌協調功能,還需要供水企業在中游的清晰調度規劃,同時,需要供應商在下游提供技術支持,最終,它是需要被用戶認同。
1 獲得用水的當前發展水平
為了更好的探討獲得用水如何持續助力企業的全生命周期這一話題,鄧宇首先談到了獲得用水當前的發展水平,并且認為應該通過國際排名變化和適用國家法規兩個維度展開。
1.1 國際排名變化
當前,所探討的獲得用水是屬于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中二級指標 “辦理施工許可證”中的一個環節。對比2019年和2020年度的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可以了解我國2018年和2019年的參評情況。
根據文獻,北京上海2017-2018年平均供水接入時長在50-57天左右,約占“辦理施工許可”總時長的32%-37%左右,再到2019年平均供水接入用時在5-11天左右,約占“辦理施工許可”總時長的10%以內,一年的時間,獲得用水便利化改革取得的成果是十分明顯的。
考慮國際排名是為了更好地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專題報告中,通過參考GDP總量,地域形勢,營商環境排名情況,綜合選取了全球23個經濟體,對多項指標進行了分析。探索了各分項與總排名的相符程度,挖掘了子項的優化空間

1.2 適配國家法規
近年國內獲得用水改革并不是單獨發生在世界銀行的采樣城市,伴隨著試點,總結推廣,各地也紛紛開展了改革以及相應的評價工作。目前個別城市在最新的服務標準當中規定將不含施工時間的接水服務控制在了4-7天。對時效的要求很高。鄧宇提到,整體來說供水行業保持著積極優化的態度,同時,接入供水的有關進展不僅體現在了部分城市的供水服務標準、營商環境好差評制度當中,更是成為了企業績效或者行業服務規范的一項考核內容。
因為當前對于獲得用水的期望更多地映射在了供水企業的身上,對于持續優化,也寄托在了時效越短越好。鄧宇提到供水企業單方面遇到了更多的挑戰,一些城市制定了比較嚴苛的好差評硬性門檻,去激發供水企業的潛能?紤]到保障用戶權益和用水方案的合理性,在5-11天的接辦過程中,水司能再內部壓縮的流程和時間反而有限,很多城市也開始走到了瓶頸期,那么考慮如何持續的優化,就需要更好的認知“獲得用水的定義”。
2 如何認識獲得用水
如果把當前環節加速的突破認為是瓶頸期,營商環境便利化改革原本就是一場政務服務和制度交易的瘦身運動,從大基數到小基數花了2年多時間,渡過瓶頸不僅需要更清晰的目標作為激勵,還需要更好的輔助團隊,以及好的社會輿論和指標引導。鄧宇認為通過解讀 “獲得用水”在標準中的價值和生產中的價值可以更全面的認知獲得用水,有助于行業內形成更恰當的參考范圍。
2.1 在標準中的價值
目前,世界銀行并沒有正式的提出過“獲得用水”的概念,“獲得用水”主要來自于主 “辦理建筑許可證”環節中接入供水和排水等公用事業服務環節。由于世行現行的11個一級指標,更多是突出了以工業企業為模板的訴求,強調了“獲得電力”的重要性。
在國內適配和借鑒的時候,為了表示對不同類型企業的重視,各大公共服務也得到了概念性升級,成為了今天所探討的“獲得用水”。
由于實際過程中對供水和供電考評指標存在較大偏差,主要為程序、時間、接水業務手續費用甚至是用水價格,而供電企業則有服務水平性質的指標,例如電費透明度和穩定性等指標,因此,盡管擁有同樣命名,二者實際上的評價“斷面”卻是不同的。此外,《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中更是強調了公用企事業單位在營商環境的當中的法律責任,使得當前獲得用水在標準中的價值與其職責界定是不匹配的。
2.2 在生產中的地位
指標是為了更好的量化和橫縱對比,因此,往往停留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某一個斷面。但對于市場主體而言,接入供水是邁出生產勞動的第一步,然而,對于供水企業則是產品服務的開始。
在今年疫情之下,由于線下社會活動的受限,公眾和用戶也再度感知到基礎公用服務對于穩定社會運轉的重要性。從施工期間的臨時用水,到建筑正式通水,根據生產情況變化擴大用水量,適用節水器具,到企業破產、搬遷,管網水表等資產維護甚至接管,其實供水事業覆蓋著企業運轉的全生命周期。
對于供水這一既有公益性和市場屬性的行業,在后疫情的數字時代,“獲得用水”不僅需要守住公共生活的防疫一線,在嚴峻時期,還需要借助流動的用水數據管理城市的用水安全。因此,優化獲得用水不僅僅是供水這一個動作,而是通過一系列的分動作去支撐的。
基于“獲得用水”服務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價值。專題報告中,從市場主體和城市框架兩個層次去補充了“獲得用水”的定義,并分別提出了6C和5C+S的兩種維度空間。
3 如何持續優化獲得用水
健康發展始終需要正視個體之間的差異,并且與機體本身取得和諧。鄧宇認為,供水事業作為市場的一部分,不僅需要履行社會義務,也需要得到支持與守護。因此,在改革中更需要考慮細分領域的差異性,通過更適配的指標,去形成一個健全的供水服務 “生態圈”,讓用戶、水司、政府、甚至技術設備供應商、所有用戶這些責任主體有效回歸對應的“生態位”。
原長沙水業董事長邱振華曾說道,沒有績效標準的行業是沒有希望的。公共服務的持續優化更是需要一個相對統一又明確的標準體系,設置更多的斷面考核,去檢驗基礎服務到底是不是做好了?差距在哪里,還有哪些地方沒有跟上,從而能更好的穩定供水,并且維護好社會資產。
在當前時代背景之下,獲得用水的持續優化不僅需要關注評級的初衷,持續提升國際排名,持續在國際維度中展現政府的協調能力和行動能力;公用服務也需要回歸初心,以水為媒,在服務周期中心系社會主體,構建和諧的獲得用水關系。
來源:本文來自E20供水圈層,僅供分享交流不做商業用途,不代表凈水技術觀點,版權歸原作者與原作者出處
排版:西貝
校對:黎翔
本報道由凈水技術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