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廣東省茅洲河治理過程中,有一項世界性難題,就是積累幾十年的河道污染底泥量達 400多萬立方米且污染程度不一,成分十分復雜,如何處理與處置,攻克它是項目成功的關鍵。從不向困難低頭的電建人,發揚自強不息、勇于超越的企業精神,攻堅克難、迎難而上,創造了茅洲河畔的奇跡!

必須規模化、必須工廠化!在這樣的思路指引下,公司開始籌建茅洲河1號底泥廠。
建底泥廠面臨的第一道難題,就是工藝路線怎么定,當時業內有很多不同的聲音,茅洲河該不該清淤,清多少,清出來那么多底泥怎么處理,最終到哪里去都成為棘手問題。為了打消政府有關部門的疑慮,勤奮聰明的電建人,在大量取樣、試驗、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提出了污染底泥工業化處理技術,該系統技術重視前置預處理,在實現污淤泥逐級分離減量化、無害化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再生,直接在茅洲河綜合整治中加以利用,多余部分還可供應社會消納,不僅大大降低后期處置的技術難度,還大幅減少了處置量。

方案確定了,說干就干!時任茅洲河底泥廠第一任項目經理,回憶起當年建廠時的情況,他記憶猶新:“茅洲河底泥廠建設時間緊、任務重,從第一鏟土動土施工到第一塊泥餅產出,僅用了一個半月,電建效率、深圳速度在這里得到了充分印證。底泥廠廠址在茅洲河畔的一片灘涂地,為了打牢基礎,地基整體抬高了1.5米,打了幾十米基樁;而當時又恰逢雨季,廠區基建施工基本都是在雨中進行,下大雨就停工一會兒,等雨小了繼續施工,下小雨基本不停工。”

為能及早判斷底泥的受污染程度,在前期勘測的基礎上,公司成立了中國電建水環境治理研究實驗中心,調集科研骨干專門進行水質和泥質檢測,為不同污染成分、程度的底泥及時調整“藥方”。

大量的前期工作沒有白費,在這座神奇的“美容院”,通過運用各種新技術,黑臭污淤泥重塑“金身”、變廢為寶,黑臭底泥處理后形成余水、垃圾、余砂、余土四種產物:余水經過處理后達標還河;垃圾運往填埋場進行填埋處理;余砂清洗后資源化利用,成為建筑用砂;余土,一部分用作工程回填土,一部分用作原料制成陶粒,而用陶粒制成的各種透水磚,透水性能良好,已成功應用于茅洲河沿河景觀帶建設,真正實現了河湖污染底泥處置的資源化利用。期間,形成了從環保清淤、污泥運輸接收、垃圾分選、泥沙分離、泥水分離、調理調質、脫水固化到余水處理等一整套關鍵技術,創造了20余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12項軟件著作權和7項省部級工法,實現了河道污染底泥的“減量化、無害化、穩定化、資源化”處置,引領了河道污染底泥處置技術新方向,也為國內河湖污染底泥處置提供了“電建方案”。

底泥處理行不行,氣味上見真章。“茅洲河底泥處理廠建成初期,一進廠區大門,就能聞到一股惡臭味;而現在即使在處理廠內,也聞不到臭味,這是為什么呢?”

當這個問題拋到茅洲河底泥廠現任項目經理鄧軍偉面前時,在底泥廠工作了近五年的他自豪的講到:“有兩個主要原因,外部原因是起初茅洲河污染十分嚴重,清理出的淤泥成分復雜、奇臭無比,經過公司幾年的治理,現在干流、支流污染底泥已全部清理完畢,外源得到了徹底治理;內部原因是,底泥廠自建成以來,針對茅洲河污染底泥的黑臭特點,公司進行了大量的研發試驗,通過自主研發專利產品,有效分解了底泥中的有機質,降低了污染底泥中臭味,因此即使進入廠內也聞不到臭味。”

如今的茅洲河底泥廠分為三個廠區,不僅圓滿完成了茅洲河綜合整治項目全部環保清除淤泥處置任務,為茅洲河順利實現水質考核目標提供了重要支撐,還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承擔了底泥廠周邊的小湖塘庫、小微水體、市政管網黑臭底泥的無害化處理等工作,得到了周圍居民的一致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
16:31已群發6911
-
昨天 16:58已群發12731
-
星期二 16:15已群發5611
-
星期一 14:11已群發18911
-
星期日 12:28已群發18811
-
星期六 00:00已群發9521
-
10月23日已群發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