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破壟斷到領跑,深圳清泉的技術突圍之路
時間:2020-12-25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王馨
近幾年來,在環保督察趨于常態化,排放標準趨于嚴苛的大背景下,我國環境產業進入到注重環境質量改善的“效果時代”。在行業開始真正關心排放效果和運行成本的同時,一些以技術積累為核心,提供技術服務的環保企業迎來了風口。如何保持技術創新,真正為客戶解決難題并創造更多價值,成為這些企業發展道路上最為關鍵的問題。
近日,深圳市清泉水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清泉”)自主研發的高效生物膜法污水處理工藝(上向流生物濾池組合脫氮除磷工藝)及模塊化裝備等三項關鍵技術通過了專家組的評定,被評為國際先進技術。在技術鑒定會上,作為公司創始人與研發帶頭人,深圳清泉董事長葉昌明先生接受中國水網專訪,對水處理行業技術、市場、發展趨勢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
葉昌明
保持技術領先,緊跟水業“脈搏”
深圳清泉創立于90年代,那時我國的城鎮供水和污水處理剛剛開始產業化探索。葉昌明表示,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是為了突破國外技術在我國的壟斷。1999年,深圳清泉與眾多國外企業共同參與湖南湘潭市水廠新建工程招標,并以“技術得分第一”奪標,打破了國外公司在氣水沖洗濾池領域的技術壟斷。
2001年起,深圳清泉憑借自主創新的無堵塞曝氣生物濾池技術,進入到污水處理領域。并在短短兩三年間,先后完成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甘肅酒泉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山東勝利油田沙營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工程等成功案例。
2005年,深圳清泉自主研發的上向流濾池,以濾速高、過濾周期長,同時沖洗徹底、沖洗水量省及自動化程度高等特點,逐漸受到我國水處理領域的認可和推廣。葉昌明介紹,上向流濾池是以反粒度過濾理論為基礎,吸收V型濾池、翻板濾池等工藝的優點,并有針對性地發明了其布水布氣系統、氣水沖洗方式和池型結構,同時開發了關鍵工藝設備和自控系統。
在葉昌明看來,技術的創新與積累,是公司向前發展最為關鍵的動力,以“客戶的需求、行業的發展動態以及自身核心技術優勢”這三個研發方向為主導,深圳清泉每年都堅持投入收入的6%以上,作為深入研發的成本。葉昌明表示,在近些年,持續提升企業的研發實力、保持技術的領先地位,逐漸讓清泉“嘗到了甜頭”。
在污水處理領域,隨著我國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不斷提升,城鎮污水的提標改造成為了行業的增長點,而水質提標改造過程中面臨的“水質不達標、改造成本高、占地面積大、建設周期長”等問題,則成為了行業普遍關注的難點。對此,深圳清泉緊抓行業熱點,以上向流濾池為基礎,將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進行組合,形成了清泉獨特的“ABM組合工藝”。
ABM組合工藝使用的是深圳清泉的一項核心技術——非膜技術。葉昌明介紹,對比傳統的膜技術,非膜技術功能更加齊全,強化了同步生物脫氮除磷的效果。同時,非膜技術還具有“天然無公害”的優勢,在非膜技術支持下,濾池中的濾料10年不需要更換,不會造成二次污染,也不會發生額外的成本,管理過程也更加簡便。在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市場中,真正為業主達到了節約占地,以及改造、運維成本低等實際效果。
“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清泉來解決”,公司從提標改造項目開始,一步步延伸至新建項目,ABM組合工藝以其獨有的優勢,逐漸打開了污水處理市場,擁有了更多的市場份額。葉昌明表示,市政污水處理領域門檻較高,新技術的應用具有“羊群效應”,需要從量變到質變,同時品牌建設需要時間去積累沉淀,加以持之以恒,才能成功。2017年,由深圳清泉與中南市政院聯合主編的國家城市給水排水《上向流濾池設計規程》正式施行,清泉的上向流濾池工藝成為了行業的標桿產品。
隨著我國工業水處理市場的火熱,深圳清泉又深鉆工業廢水深度處理解決方案,相繼打造出包括甘肅省金川集團“含重金屬水處理擴能改造”項目、酒鋼集團綜合廢水處理項目、廣東東莞電鍍廢水處理工程項目、通化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綜合廢水治理利用工程等多個成功案例。正是清泉對于水處理技術孜孜不倦的追求,才能緊跟水業“脈搏”,在污水處理市場始終占據一席之地。
智能模塊化水處理裝備顯優勢
隨著我國水處理行業發展的不斷深化,除了對于出水水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外,項目對占地面積,施工周期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近幾年,深圳清泉在多年系統集成的實踐基礎上,為克服傳統的鋼混結構施工建設周期長、占地面積大、建設成本高、升級困難的缺點,經過大量的工程實踐和探索,成功研發了智能模塊化水處理裝備。
深圳清泉的模塊化水處理裝備搭載了上向流反硝化濾池、無堵塞曝氣生物濾池等公司自主研發的核心工藝,同時兼備了可移動、施工周期短、升級容易等優勢。
葉昌明表示,在環保領域,大家都把水處理技術當成一個工程看。其實每一項技術的發展,都是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再到工程化應用和產品化。只有產品化才能更好的市場化,才能走向市場,走向世界。
在環保項目越來越追求服務價值的趨勢下,模塊化裝備還可以與互聯網結合,形成智能化的特性,用戶可以在手機終端上看到污水處理廠設備的運行情況,公司也可以進行遠程監控和維護,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技術服務。
深圳清泉的“高效生物膜法污水處理工藝(上向流生物濾池組合脫氮除磷工藝)及模塊化裝備”、“上向流反硝化濾池及模塊化裝備”、“無堵塞曝氣生物濾池及模塊化裝備”3項核心技術,經中國工程院院士彭永臻、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排水專業委員會主任楊向平、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原總工李成江等8人組成的專家評審團,最終評估為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正是對公司創新性成果的高度認可及充分肯定。
深圳清泉智能模塊化水處理裝備
憑借核心技術裝備,目前,深圳清泉業務范圍也從最初的給水領域,拓展到城鎮污水處理提標改造、黑臭水體及初期雨水分散式處理、工業廢水深度處理等多領域,業務遍布了全國范圍內30余個省市,實施項目500余個,并成功將項目地區拓展到海外市場。
2018年11月,深圳清泉院士工作站成立,公司成為了業內為數不多的擁有院士工作站的企業之一。院士工作站的正式成立,極大的促進了深圳清泉大型水處理裝備的智能控制系統技術的開發進程,也標志著智能模塊化水處理裝備將實現更加省地、省時、省力、省錢的行業運營解決方案。
三個機會值得關注 未來向IPO沖刺
作為一名環保“老兵”,葉昌明經歷了深圳清泉25年的發展歷程,同時也見證了我國水業發展歷史,他表示,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環境產業市場粗放、資本狂野,水處理領域基本沒有什么技術可言。
葉昌明認為,不少企業市值高、發展速度快,但沒有經歷真正技術積累和產品打磨的過程,實際是“高處不勝寒”,不進則退。“只有搞技術創新,搞技術積累,做出穩定可靠、節能降耗的產品,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才是環保企業的‘正道’所在”。
對于市場,隨著多年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水務新項目增量確實放緩,但是與此同時,其他項目機會也在逐漸增加,葉昌明認為,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是資源化。葉昌明表示,在市政領域,目前我國部分的極度缺水地區,如新疆、甘肅等地區,綠化、環衛等市政用水,仍然使用的是自來水。作為紓解水資源不足的一種根本方式,中水回用領域存在很大提升空間。在工業領域,水的循環利用、資源化,也是需要行業重點關注的方向。基于以上對市場的判斷,清泉已經做了很多技術儲備。
二是感知化。新時代下,對于污水處理廠這類可能影響環境質量但又是城市生活必備設施的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如何應對“鄰避效應”,是行業普遍關心的問題。正如E20環境平臺董事長、《兩山經濟》作者傅濤表示,未來無論是供水、污水還是河道治理,水務企業都需要百姓感知到服務的存在,感知到服務帶來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對此,清泉創新提出了“公園化嵌入式污水處理廠”,以高效生物膜法污水處理工藝為基礎,采用半地下污水處理廠建設模式,對污水處理廠的設計、建設、運行管理等要求均低于全地下污水處理廠,完美解決了傳統污水廠普遍存在的不美觀、臭味大等問題。同時,投資是全地下污水處理廠成本的一半,兼具了投資效益以及景觀效果。目前,“嵌入式污水處理廠”技術全流程應用,已經在山西、廣東等地項目中得到了實踐和驗證,景觀式的嵌入式污水廠也正在試點建設中。
公園化嵌入式污水處理廠
三是智能化。葉昌明表示,在“工業4.0時代”,技術企業需要智能化的發展,深圳清泉已經充分意識到了科技、管理、智慧化等在未來競爭中的作用。2018年,公司成立的院士工作站,邀請中科院院士薛永祺為技術顧問,為設備的智能化進一步謀劃布局。
談及企業未來,葉昌明表示,環境產業有公共服務的屬性,投入大、回報慢,只有借助資本才能實現更快速的發展。2020年,深圳清泉獲得了擁有國家引導基金背景的環保基金以及廣東華迪投資集團旗下基金的組合投資,完成了A輪融資。下一步,公司將在3至5年之內,進一步通過科技創新以及人才團隊等管理建設,實現規模化發展,最終向IPO進軍。
“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民族,善終比善始更加的重要”,葉昌明表示,作為環保技術型企業,環保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應始終堅持創新和積累,使我國污水處理技術從打破壟斷到領跑,最終為客戶、為產業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