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劉歡 王思煬)伴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實施,居民家庭廚余垃圾分出量明顯增加,如何環保、高效地處理廚余垃圾持續受到關注。今年兩會上,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北排裝備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瓊帶來《關于北京市餐廚/廚余垃圾與市政污泥協同處理》的建議,提出將北排集團污泥處理設施納入全市餐廚廚余設施專項規劃,餐廚廠漿料就近輸送至附近再生水廠進行協同處理等建議。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北排裝備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瓊。受訪對象供圖
可節約建設資源、提高效率
廚余垃圾因有機質含量較高,往往需要進行單獨處理。高瓊向新京報記者介紹,目前,北京市日均產生餐廚垃圾2100噸左右、廚余垃圾3300噸左右,餐廚及廚余垃圾實際處理能力為4880噸,“高峰時段的處理存在一定缺口與壓力。”
目前餐廚、廚余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有兩種方法,分別為“以好氧發酵,工藝路線為篩分+好氧發酵”和“厭氧發酵,工藝路線為篩分+破碎制漿+提油+厭氧消化+脫水”。后者核心技術路線與同為城市有機質廢物的市政污泥處理大致相同。
高瓊認為,餐廚、廚余垃圾與市政污泥的處理可以實現協同互補,通過污泥處理設施接收經過篩分、破碎制漿和提油后的餐廚、廚余漿料,協同進行厭氧消化和脫水,進而實現二者處理的穩定化、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
就優勢而言,協同處理一方面可以節約投資和土地使用,充分利用現有市政污泥處理設施能力,無須單獨為餐廚垃圾處理建設厭氧消化設施、脫水設備、高濃度濾液處理設施。另一方面可以克服餐廚、廚余垃圾單獨處理時作為已酸化物料,容易抑制厭氧消化,以及濾液、沼渣難利用等弊端,提高系統運行效率。此外,還可以有效增加污泥處理設施的沼氣產量和沼氣發電量,減少碳排放。
高瓊告訴新京報記者,垃圾處理屬于環衛部門范疇。在水務部門已經有相關設施的情況下,如果可以推動二者進一步合作,實現資源綜合利用,既可以避免征地,又避免投資,還可以降低運營成本、助力碳中和,“整體而言,將是一個多贏的局面。”
實踐證明協同處理模式可行
據了解,市城管委、市水務局、北京排水集團、北京環衛集團、朝陽區城管委等相關單位積極對接、研究落實餐廚垃圾與市政污泥協同處理方案。2021年8月,北排集團高安屯再生水廠與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開展餐廚垃圾協同處理試點,在高安屯再生水廠建設并穩定運行100噸/日協同處理設施,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提供100噸/日餐廚漿料與水廠污泥協同處理。
高瓊說,試驗項目穩定運行3個月的檢測結果證明該模式可行,同時,餐廚、廚余垃圾與市政污泥按一定比例混合進行厭氧處理后,可增加50%沼氣產量。“污水處理廠作為耗電大戶,產生的沼氣在發電后可以廠內自用,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也契合了北京市碳中和目標。”
結合北京市餐廚/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實際運行情況和長期規劃,高瓊建議,推廣餐廚/廚余與污泥協同消化路線,將北排集團污泥處理設施納入全市餐廚廚余設施專項規劃。各區及環衛集團餐廚/廚余處理設施進行前端預處理,產生的漿料就近提供給北排集團污泥處理設施協同處理,雙方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共同推進北京市基礎設施行業協同、提質增效和碳中和。
高瓊同時建議,根據污泥處理設施余量與來料匹配、運距最優的原則,東部區域朝陽、順義、通州區餐廚廠漿料可就近輸送至高安屯再生水廠進行協同處理;北部區域昌平、懷柔區餐廚廠漿料就近輸送至清河第二再生水廠進行協同處理;南部區域大興區(南宮)、豐臺區餐廚廠漿料就近輸送至小紅門再生水廠進行協同處理。
新京報記者 劉歡 王思煬
編輯 王琳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