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管網漏損,是目前世界普遍面臨的難題,它不僅造成水資源浪費,也嚴重威脅著供水安全與公共安全。近年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先后印發了《城鎮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及評定標準》《城鎮供水管網分區計量管理工作指南》等多項關于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工作的指導性文件。今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又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控制的通知》明確:到2025年,城市和縣城供水管網設施進一步完善,管網壓力調控水平進一步提高,激勵機制和建設改造、運行維護管理機制進一步健全,供水管網漏損控制水平進一步提升,長效機制基本形成。全國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力爭控制在9%以內。
為進一步落實通知要求,廣州、紹興、寧波象山等地通過實施供水管網改造、推動分區計量、開展智能化建設等手段,加強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控制,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保障供水安全。
構建四級分區計量體系
分區計量管理,是提高供水管網漏損控制效率的先進技術與管理手段。廣州市以黃埔區為重點,通過構建分區計量體系等多種手段,使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下降了7.41%。
據介紹,根據黃埔區供水管網現狀規模及特征,廣州市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實施路線,構建了“一級分區—二級分區—三級分區(供水管理網格)—四級分區(供水單元)”四級分區計量系統,并將其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建設。
在第一階段時,完善二級分區,試點三級和四級分區。加裝8具流量計,將黃埔區水質監測中心一級分區劃分4個二級分區,并確定九龍片區二級分區為重點降控區域。加裝4具流量計,將九龍片區二級分區劃分為3個三級分區,精準開展漏損治理。2021年,黃埔全區共加裝30個供水單元戶外供水智能總表,初步建立了288個四級分區,為漏損分析提供數據支撐。
在第二階段時,完善三級分區和四級分區。加裝19具流量計,將三級分區由4個增加至16個。通過完善總分表的拓撲關系,細化各分區水平衡分析,形成重點小區漏損排名。
廣州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通過兩個階段建設,黃埔區基本建成了層級清晰的分區計量體系。同時,結合實時流量監控、夜間最小流量分析等手段,建立了漏損控制長效機制,實現了管網漏損的可控、在控。
推進智能化改造建設
多年來,紹興市在城市供水管網漏損控制管理方面積極探索,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機制。從2001年起,紹興市全面開展管網普查、加強信息系統建設,并強化監管和考核、持續推進供水管網漏損控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目前該市漏損率控制在3%以內。
紹興市通過建立專班,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建立了動態完善機制,建成了100%覆蓋、準確率達98%的管網圖,并保持家底“一幅圖”常換常新,為后續智能化改造升級提供了數據支撐。同時,通過結合市政道路改造,制訂管網更新改造計劃,逐年更新年份長、質量差的管線,嚴格規范管材選用,優化管材結構,加強工程質量管理,筑牢管網基礎。
此外,紹興市還通過加強平臺智能化改造,破解供水智能化管控難題。“我們通過智能化改造,建立了‘感—傳—知—用’的供水智能化管控體系,輔以完善的管理平臺,可以提升供水管理水平與效率。一旦區域內發生大口徑爆管,我們就可以做到在30分鐘內關閥止水。”紹興市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說,紹興市通過建立分區計量,為管網漏損的在線監控、精準分析、精細化管理提供了科學的依據;通過開展科學合理的勘測工作,提升了智能設備安裝科學性;通過深化表務管理,構建了表具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加大了物聯網計量器具應用力度,提高了計量準確性;通過建設終端感知系統,在服務區域內布設優于國家行業標準密度的壓力、流量、水質監測點和噪聲記錄儀,提高了漏點預警及時性和準確性;通過建立完善的設備管控平臺,憑借大數據、物聯網、管網仿真等技術,實現了對全市管網設備運行的全面感知和智能管控。工作人員進行巡檢、檢漏和搶修時,可以通過“智慧水務”APP了解具體情況,提高了工作效率。
加強區域合同節水管理
由于區域內部分供水設施陳舊、管理工具落后,寧波市象山縣供水管網漏損率高達30%。2020年12月,象山縣引入資金、設備和專業團隊,以合同節水服務模式,從技術和管理兩手發力,通過信息化、數字化手段,治理象山縣供水管網漏損問題。
為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象山縣打造了一個集成原水泵站、水庫、自來水廠以及各類加壓泵站、測壓點、測流點、水質檢測點等實時運行數據的供水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對取水、制水和供水運行數據的存儲、展示、報警、預處理的電子化、標準化和智能化。同時,建立了GIS(地理信息系統)動態管理機制,完善供水管網“一張圖”。通過壓力監控系統與預警管理系統,判斷漏水情況,確定漏點位置,縮短聽漏工作時間。此外,在舊管網改造環節,還結合市政道路改建,每年都要制訂2%以上的舊管網更新改造計劃。在表務管理環節,縮短周檢周期,對大用戶實行遠程監控。在違章查處環節,建立舉報有獎制度,為及時維修和違章查處提供信息來源。
“目前,不管是從社會效益來看,還是從供水企業來看,均實現了多贏,象山縣的用水效率有了大幅提高,實現了快速降低管網漏損率、節約水資源的目標。”象山縣相關部門負責人說。
加強管網漏損控制 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供水管網漏損,是目前世界普遍面臨的難題,它不僅造成水資源浪費,也嚴重威脅著供水安全與公共安全。近年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先后印發了《城鎮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及評定標準》《城鎮供水管網分區計量管理工作指南》等多項關于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工作的指導性文件。今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又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控制的通知》明確:到2025年,城市和縣城供水管網設施進一步完善,管網壓力調控水平進一步提高,激勵機制和建設改造、運行維護管理機制進一步健全,供水管網漏損控制水平進一步提升,長效機制基本形成。全國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力爭控制在9%以內。
為進一步落實通知要求,廣州、紹興、寧波象山等地通過實施供水管網改造、推動分區計量、開展智能化建設等手段,加強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控制,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保障供水安全。
構建四級分區計量體系
分區計量管理,是提高供水管網漏損控制效率的先進技術與管理手段。廣州市以黃埔區為重點,通過構建分區計量體系等多種手段,使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下降了7.41%。
據介紹,根據黃埔區供水管網現狀規模及特征,廣州市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實施路線,構建了“一級分區—二級分區—三級分區(供水管理網格)—四級分區(供水單元)”四級分區計量系統,并將其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建設。
在第一階段時,完善二級分區,試點三級和四級分區。加裝8具流量計,將黃埔區水質監測中心一級分區劃分4個二級分區,并確定九龍片區二級分區為重點降控區域。加裝4具流量計,將九龍片區二級分區劃分為3個三級分區,精準開展漏損治理。2021年,黃埔全區共加裝30個供水單元戶外供水智能總表,初步建立了288個四級分區,為漏損分析提供數據支撐。
在第二階段時,完善三級分區和四級分區。加裝19具流量計,將三級分區由4個增加至16個。通過完善總分表的拓撲關系,細化各分區水平衡分析,形成重點小區漏損排名。
廣州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通過兩個階段建設,黃埔區基本建成了層級清晰的分區計量體系。同時,結合實時流量監控、夜間最小流量分析等手段,建立了漏損控制長效機制,實現了管網漏損的可控、在控。
推進智能化改造建設
多年來,紹興市在城市供水管網漏損控制管理方面積極探索,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機制。從2001年起,紹興市全面開展管網普查、加強信息系統建設,并強化監管和考核、持續推進供水管網漏損控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目前該市漏損率控制在3%以內。
紹興市通過建立專班,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建立了動態完善機制,建成了100%覆蓋、準確率達98%的管網圖,并保持家底“一幅圖”常換常新,為后續智能化改造升級提供了數據支撐。同時,通過結合市政道路改造,制訂管網更新改造計劃,逐年更新年份長、質量差的管線,嚴格規范管材選用,優化管材結構,加強工程質量管理,筑牢管網基礎。
此外,紹興市還通過加強平臺智能化改造,破解供水智能化管控難題。“我們通過智能化改造,建立了‘感—傳—知—用’的供水智能化管控體系,輔以完善的管理平臺,可以提升供水管理水平與效率。一旦區域內發生大口徑爆管,我們就可以做到在30分鐘內關閥止水。”紹興市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說,紹興市通過建立分區計量,為管網漏損的在線監控、精準分析、精細化管理提供了科學的依據;通過開展科學合理的勘測工作,提升了智能設備安裝科學性;通過深化表務管理,構建了表具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加大了物聯網計量器具應用力度,提高了計量準確性;通過建設終端感知系統,在服務區域內布設優于國家行業標準密度的壓力、流量、水質監測點和噪聲記錄儀,提高了漏點預警及時性和準確性;通過建立完善的設備管控平臺,憑借大數據、物聯網、管網仿真等技術,實現了對全市管網設備運行的全面感知和智能管控。工作人員進行巡檢、檢漏和搶修時,可以通過“智慧水務”APP了解具體情況,提高了工作效率。
加強區域合同節水管理
由于區域內部分供水設施陳舊、管理工具落后,寧波市象山縣供水管網漏損率高達30%。2020年12月,象山縣引入資金、設備和專業團隊,以合同節水服務模式,從技術和管理兩手發力,通過信息化、數字化手段,治理象山縣供水管網漏損問題。
為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象山縣打造了一個集成原水泵站、水庫、自來水廠以及各類加壓泵站、測壓點、測流點、水質檢測點等實時運行數據的供水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對取水、制水和供水運行數據的存儲、展示、報警、預處理的電子化、標準化和智能化。同時,建立了GIS(地理信息系統)動態管理機制,完善供水管網“一張圖”。通過壓力監控系統與預警管理系統,判斷漏水情況,確定漏點位置,縮短聽漏工作時間。此外,在舊管網改造環節,還結合市政道路改建,每年都要制訂2%以上的舊管網更新改造計劃。在表務管理環節,縮短周檢周期,對大用戶實行遠程監控。在違章查處環節,建立舉報有獎制度,為及時維修和違章查處提供信息來源。
“目前,不管是從社會效益來看,還是從供水企業來看,均實現了多贏,象山縣的用水效率有了大幅提高,實現了快速降低管網漏損率、節約水資源的目標。”象山縣相關部門負責人說。
摘自 《中國建設報》 2022.05.19 記者 劉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