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探路無廢城市: 引入第三方打通固廢產業鏈 園區模式提升資源化利用率
目前大灣區城市聚焦固廢收集、處置、交易三大關鍵環節,已探索形成包括第三方治理、園區集合循環等在內各具特色的產業化運作模式。激活固廢產業活力、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成為大灣區打造無廢城市的關鍵一招。
“我們公司是2018年成立的,總投資約4.5億元建設大空港項目,每年可通過綜合處理將約300萬噸的建筑廢棄物加工成磚塊、骨料、混凝土等再生產品,投入市場進行二次銷售。”在深圳無廢城市展廳內,深圳市特區建發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智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近年來,受政策和市場等多重因素驅動,許多企業正在加速涌入固廢產業。
2022年4月,生態環境部印發通知,明確“十四五”時期全國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的城市名單,其中在粵港澳大灣區范圍內,廣東省共9市入選,包括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從廣東省生態環境廳處獲悉,截至7月底,除惠州外,其余8市已全部印發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
無廢城市,“廢”是題眼。梳理各地實施方案可以發現,打造無廢城市的關鍵在于城市固體廢棄物的治理,包括生活垃圾、建筑廢棄物、危險廢物、工業固體廢物等固體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其中,激活固廢產業活力、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成為大灣區打造無廢城市的關鍵一招。
近日,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走訪多地發現,目前大灣區城市聚焦固廢收集、處置、交易三大關鍵環節,已探索形成包括第三方治理、園區集合循環等在內各具特色的產業化運作模式。此外,深圳創新打造的開放式數字平臺也有望成為廣東無廢試驗區協同機制的雛形和載體,以“數”為媒打通區域合作壁壘。
引入第三方治理補全固廢產業鏈
“我們是2017年在佛山南海成立的,主要負責佛山市危險廢物的收集、中轉和儲存。”在廠區內,佛山市富鉅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鉅源”)總經理周燦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介紹,作為危險廢物中轉站,富鉅源不參與危險廢物的處置與再利用等環節,僅是在危險廢物產生單位和處置單位之間搭建流轉通道。
“對小微企業來說,危險廢物的單次運輸成本是很高的,但通過富鉅源中轉可以實現資源整合,降低整體運作成本。”周燦說,通過統一收集中轉,可以加快小微企業危險廢物周轉速度,也減少危險廢物的貯存周期。2021年,富鉅源共服務1141家產廢企業,收集危險廢物3221.444噸,同比增長125%。
作為全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佛山工業規模常年位居全國前列,固體廢物產生量的持續增長已成為制約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因素。其中,受制于基層監管力度不足、產廢企業與處置企業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危險廢物處置難、處置貴日漸成為城市固廢治理的痛點之一。
為精準破解危廢處置監管難題,佛山市生態環境局固廢科科長王凱武表示,2020年以來,佛山在前期開展的危險廢物收集貯存試點工作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危險廢物第三方治理制度,鼓勵試點單位積極為產廢企業提供前端規范化服務,進一步打通危險廢物處置產業鏈。
“為應對以往中小微企業因危廢量少、路途遙遠而遭處理機構拒絕等問題,我們將危險廢物收集、貯存環節獨立出來,發動社會力量建設危險廢物收集中轉貯存企業,智能化設計收運線路,一次可以覆蓋十余家企業,通過統一集中處理推動企業危廢處置成本明顯下降。”王凱武說。
因價格不統一、不透明且體量較小,試點前大部分產廢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往往需要花費高價才能找到處置單位。王凱武表示,中轉企業由于危險廢物的統一收集量大,可進一步提高對下游處置企業的議價能力。
據介紹,目前佛山全市共規劃布局17個危險廢物收集點,危險廢物年處置費用從試點前每家平均1萬元以上,降低到目前的6000元-7000元,其中機動車維修企業甚至降低到2000元以下。2021年,佛山危廢收集試點單位共簽訂危險廢物服務合同17685份,收運危險廢物合計64445噸,為超過1萬家企業解決危廢管理難題。
專業園區提升資源化利用率
聚焦固體廢棄物產生強度高、回收利用水平低、處置缺口大等突出問題,以園區為單位集中推進多類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無廢城市的特色模式之一。
“目前,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內已建成垃圾焚燒發電廠、餐廚垃圾處理廠、污泥干化處理廠、佛山綠色工業服務中心等多個固廢處理項目,2021年垃圾焚燒處理發電量達到8億千瓦時、生物柴油產量超4200噸、餐廚垃圾沼氣發電量超1700萬千瓦時。”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瀚藍環境”)固廢事業群常務副總經理曾飛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曾飛表示,目前由瀚藍環境規劃建設的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已初步建成集生活垃圾、污泥、餐廚垃圾、工業危廢等固廢處理項目于一體的園區內循環處理系統。
“比如在能源共享方面,我們一方面以垃圾焚燒發電廠為能源中心,向園區內各個項目提供綠色清潔電能,另一方面持續收集焚燒發電產生的余熱,提供給污泥干化處理廠、餐廚垃圾處理廠及危廢處理中心等生產使用,讓余熱得到更充分利用,同時也降低其他項目的運營成本。”曾飛說,“我們還將餐廚垃圾中的地溝油提煉為生物柴油,通過綜合處理加入前端運輸車輛中使用,從提油到用油又形成一個能源循環。”
目前,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內各項目不僅解決南海區400萬居民每日產生的生活垃圾,以及24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每日產生的污泥,也可以滿足60萬居民的日常生活用電需求,同時每年回收利用蒸汽余熱近12萬噸。
曾飛表示,相比分散運營,園區式協同共享模式每年可以為瀚藍環境節省約5000萬元的運營成本。通過協同共享模式,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2021年實現碳減排近70萬噸。
除了持續推動園區內各項目資源共享,降低整體運營成本外,瀚藍環境也在不斷提高固廢資源化利用水平,將各類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理形成電能、熱能、生物柴油、生物質氣、有機肥、骨料、環保耗材、氫氣等終端產品進行二次銷售。
“我們營收主要有兩部分,一個是固廢治理的服務費,另一個就是固廢的資源化利用。”曾飛說,近年綠色產品整體需求也在提高,比如生物柴油價格這兩年翻了近一倍,環保磚的應用場景比以前多了,價格也在上漲。
除佛山外,位于深圳的南山能源生態園,每年處理南山區生活垃圾、南山區家庭廚余垃圾等共95萬噸,也通過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滲濾液處理回用、爐渣回收制作環保磚等實現固廢資料化利用。其中,經焚燒處理過后的爐渣制作成環保磚,分離出各種金屬循環利用,已形成年產值達1.53億元的循環產業鏈。
以交易平臺打通區域合作壁壘
作為行業龍頭企業,瀚藍環境探索建立的園區集合循環模式為固廢治理提供了參考樣板。但在走訪過程中,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發現,受制于社會消費意識培育需要過程、行業標準不統一以及單個企業價格優勢不明顯等原因,部分固廢企業發展仍面臨一定瓶頸。
“目前,我們還沒有取得特別明顯的經濟效益。”李智說,深圳市特區建發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大空港項目共規劃建設四條生產線,包括處理拆除建廢生產線、處理工程棄土生產線、再生砌塊生產線以及再生環保型混凝土生產線,其中再生砌塊生產線已正式投產,產能達25萬噸/年,但終端產品的銷售市場并不好打開。
“主要還是受價格影響,由于前期綜合處理程序復雜,目前固廢資源化利用成本并不低。比如,再生砌塊價格與市場同類產品基本持平,但采購商會認為如果價格相同不如選擇一般產品。”李智表示,未來通過規模化生產和技術創新,有希望再降低部分成本,但空間不大。“包括管理投資及輔助材料成本等都是固定的,其實下行空間不大,主要還是希望能夠通過政策引導、統一行業標準等措施,推動消費市場回歸合理價格空間。”
在此背景下,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探索建立的深圳固體廢物交易平臺(以下簡稱“固廢交易平臺”),或許能為破局提供一種新思路。
“固廢交易平臺和美團、天貓等平臺功能類似,產廢單位和處置單位都可以在平臺注冊公開賬戶,產廢單位可以通過平臺查找處置單位,處置單位也可以向產廢單位發布信息,推動產業鏈各環節互動對接。”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固體廢物和化學品處處長林衛強表示。
具體來看,固廢交易平臺以交易業務為基礎,通過設置報價公開、智能推薦、電子簽章、信息管理、金融服務等功能,解決固廢市場價格信息不透明、產廢企業議價能力弱、處置企業營運成本高等一系列問題,達到規范固體廢物收運處置交易市場的目的。
以危險廢物為例,“目前深圳市危險廢物處置價格已逐步回歸到合理水平。原來8000元-9000元/噸的焚燒類危險廢物,現在價格幅度已回落至3000元-5000元,污泥、廢水等廢棄物處置價格也由4000元-5000元區間下降至1000元-2000元區間。”林衛強說,在信息化服務支撐以及市場化引導下,深圳市危險廢物處置價格已實現顯著下降。
林衛強表示,下一步深圳將持續完善固體廢物處置交易平臺,深度開展區域合作,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資源共享,推動固體廢物包括再生資源、廢舊物資的二手交易等業務進入固廢交易體系,更充分發揮信息化系統對固廢資源化利用的支撐作用,服務企業減廢降碳。
(作者:鄭瑋 編輯: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