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廣州能源所:聚焦核心技術瞄準優勢產業

語音播報

廣州能源所外貌
廣州能源所袁浩然研究員和團隊合影
袁浩然榮獲2022年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圖片均由鄭望舒提供
4月28日,2022年廣東省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勞模表彰大會在廣州舉行。記者獲悉,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能源所)研究員袁浩然獲頒2022年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不久前,袁浩然主持的“復雜長鏈有機固廢熱化解構與提質重構響應機制”項目在全省科技創新大會上獲頒2021年度廣東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春意盎然,必有花開!廣州能源所所長呂建成對袁浩然及其團隊所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他指出,近年來,廣州能源所對標“四個率先”和“兩加快一努力”目標要求,牢記作為“國家隊”“國家人”要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的使命,面向國家綠色轉型中發展可再生能源新需求,厚植科技創新沃土,產生了一批水平高、影響大的科技成果并推廣應用。
厚植科技創新沃土
“非常高興,非常激動。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榮譽對我來說是強大的鼓勵與支持,也是政府對我們團隊創新成果和創新精神的極大肯定,必將激勵我們在科研攻堅克難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袁浩然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袁浩然從事基于低碳排放的有機固廢高效清潔利用基礎理論與新技術開發,在清潔熱化解構、提質重構轉化、產物進階提升等方面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現任廣州能源所城鄉礦山集成技術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固廢資源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垃圾焚燒技術與裝備”工程實驗室副主任等職務,是國家固廢重點專項專題研究工作組核心專家。
袁浩然先后主持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廣東省重點研發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發表SCI/EI論文100余篇;參與《農村能源供給綠色化及用能清潔化與便利化》等編著7部;國內發明專利授權43件、國際發明專利4件。曾獲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廣東省青年五四獎章”,2019年獲首屆科學探索獎,2020年獲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廣東省杰出青年。
作為科研團隊研究骨干,袁浩然以科研創新為原動力,以關鍵技術為突破口,開發出系列針對生活垃圾、污泥、工業固廢、油泥等廢物清潔處置的關鍵技術與裝備,形成了碳基調理劑、催化劑及高值化學品等系列綠色產品。其開發的研究成果與中石油、中海油、華潤環保等企業合作,建成示范工程40余座,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據了解,應對國家“雙碳”目標,袁浩然還提出并建設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環利用國家級平臺與示范,并寫入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
實現有機固廢資源化利用
長期以來,我國有機固廢產量巨大,而其中復雜長鏈有機固廢面臨難以安全處置且缺少資源化利用手段的困境,以致引發了嚴峻的社會、環境問題。熱解氣化是有機固廢處置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該項目基于此方向,針對復雜長鏈有機固廢熱化學反應過程轉化機理不清、熱化解構同步提質過程多路徑競爭、一次重構產物進階提質方法不明等科學問題開展研究工作。
袁浩然作為第一完成人的“復雜長鏈有機固廢熱化解構與提質重構響應機制”項目榮獲2021年度廣東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項目構建以目標產物為導向的分級熱解、催化熱解、化學鏈氣化多手段分階研究新途徑,形成熱化解構與提質重構相互響應機制;提出三相產物增值增效新途徑,創新完善“原料指紋圖譜識別—解構重構響應機制—產物二次增值增效”全鏈條理論。以此為基礎,實現了以熱解、氣化為核心熱轉化與產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突破及應用推廣。
“這個獎項是對我們之前工作成果的一個獎勵,但我認為這也是對我未來工作的期許和鼓勵,推動我去做更有挑戰性、更具困難的科學研究工作。”袁浩然表示,在有機固廢清潔化資源化利用這一塊上,我們還面臨著各種“卡脖子”問題,這些涉及到理論建設,技術改進和設備完善,未來仍是要致力于攻克這些難題,將核心技術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
據了解,早在2021年,袁浩然作為第一完成人的“高水分有機固廢安全處置與土壤高值化利用技術及裝備”項目榮獲2020年度廣東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回顧十余年,我們團隊的理論探索和技術攻關,從最開始研究摸索,到突破瓶頸并開始自主構建研究體系與機制,最后取得創新成果,過程艱辛。但我很高興所做出的這一切付出,因為這代表著我們國家在有機固廢清潔資源化利用這一方面的創新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袁浩然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高質量發展可再生能源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國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攻堅期、窗口期,可再生能源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縱深推進能源革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舉措。”呂建成對《中國科學報》表示,廣州能源所要搶抓“雙碳”發展機遇,按照中科院黨組工作部署和要求,認真組織實施研究所“十四五”規劃、組建可再生能源全國重點實驗室,積極申請和承擔重大科技任務、加快培養引進高水平科技人才、統籌深化研究所的科技體制改革,肩負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重任。
新藍圖引領新未來,新征程應有新擔當。據介紹,依托多年來的持續創新,廣州能源所研發出的大部分技術均處于國際并行、國內領跑地位,部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是中科院乃至國內可再生能源類型最全、最具影響力的研發機構,在解決制約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核心關鍵技術問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地位。
“廣州能源所每一次實現跨越式發展,都是大家凝心聚力、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的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協主席陳勇指出,當前,全球新一輪能源革命和科技革命深度演變、方興未艾。希望廣州能源所在國家實施“雙碳”戰略的發展機遇下,繼續發揚“能源人”敢為人先的奮斗精神,再創輝煌。
能夠取得成功,必然是眾多因素的結合。目前,廣州能源所正在籌備建立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環利用研發平臺。該平臺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為特色,以退役儲能系統、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為對象,集成了精細智能拆解、有機廢材高效熱轉化、廢雜金屬清潔回收及綜合支撐4個子平臺,最終形成涵蓋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裝備研制和技術測試驗證的全鏈條綜合性研發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