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語者:澳門石排灣水廠,與廣闊的世界緩緩過招

由蘇伊士作為總包方,湖南省建筑設計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HD)作為設計方,所共同完成的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石排灣水廠項目,就位于這個島。
在它與半島之間,隔著填海造陸而成的路氹城,這些年,高樓大廈與通訊網絡在此相互攀扯撕咬,各自竭力展現著中國后工業化社會的神奇圖景,滿目琳瑯的現代商業童話也是日激夜蕩,不斷刷新著人們的認知。
可是榮耀經濟史的另一面,從來是基建、環保、資源等多重因素的高負荷供給與疊加。
因為地理方位特殊,三面鄰海,在澳門,水一向「金貴」。為應對澳門近年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及離島區需水量日益增加,澳門自來水本著「未雨綢繆」的經營理念,前瞻地做好供水基礎建設規劃,落實投資興建石排灣水廠。
在2021年11月30日石排灣水廠的啟用儀式上,澳門海事及水務局長黃穗文表示,「石排灣水廠落成啟用,與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和公共管網互相配合,改變了本澳由北向南單向供水的情況,形成半島、離島雙核心供水布局,大大提高了澳門供水系統在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也是這一年,在GWI(Global Water Intelligence)主辦的2021全球水獎(Global Water Awards)評選中,石排灣水廠入圍年度水項目(Water Project of the Year)四強,是亞洲地區唯一進入該獎項最終四強的項目。
>>
時任HD市政工程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同時也是石排灣水廠項目的負責人張文,作為代表出席了這次評選的視頻會議現場。
「能否拿獎還在其次,這個項目的核心價值是它的社會價值,極大提升了澳門當地的供水能力,保障社會民生有序發展。」
石排灣水廠建設之前,澳門自來水正在運營的水廠分別為18萬m3/d的青洲水廠、18萬m3/d的大水塘水廠以及3萬m3/d的路環水廠。
整個半島每天39萬m3/d的產能,除了滿足半島內的飲用水供給,還要通過配套設施調配至離島,以滿足離島的用水需求。
直到澳門第四座水廠——石排灣水廠建成,澳門當地供水能力由過往的39萬m³/d提升至52萬m³/d,供水布局得到了極大改良。
一個地方總會有它獨特的氣質,我們不妨稱其為「地域精神」,澳門的「地域精神」在于它雖是「彈丸之地」,但它并不逼仄和擁擠。
去過澳門的人都知道,它的土地資源是被充分利用了的,街道寬闊、氣息現代,徜徉其中、輕松愜意。
而好的設計,應該要契合這種「地域精神」。
張文說,做石排灣水廠項目之初,團隊不知跑了多少趟澳門,充分調研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政策規章。包括周倬竑和鄺沙這些老前輩,只要有需要,都是不顧身體不適,坐最早的高鐵去珠海,然后過關、開會,當地下班后就往回趕、坐最晚的高鐵回長沙。
有一次為了提交報建文件,團隊在澳門整整待了八天。因為每次簽證只能逗留七天,周一去,周日滿七天,周日下午只得回長沙。翌日周一,早上又去出入境辦理簽證,中午又往澳門趕。
「早期的策劃決定了項目的高度,合理的選址、緊湊的工藝結構布局、智能化管理策劃,是這個項目成功的核心;而BIM技術的應用,是項目得以精細施工的保障;生態、綠建的前瞻性籌謀,則是錦上添花。」
人們說,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
2014年從同濟大學市政工程專業碩士畢業來到HD的周昱旻,是張文的學弟,也是石排灣水廠項目的設計負責人。
他說,「在澳門做項目,難的事情還在技術以外。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如何讓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最大效能,才是設計時首要考慮的問題。」
選址于石排灣水庫東南一隅的石排灣水廠,占地僅25.8畝(172000平方米),僅是普通水廠的1/5左右。
HD設計團隊不得不做充分的集成設計,將一級混凝池和綜合樓合建,脈沖澄清池、二級混凝、碳脈沖吸附池、三級混凝、V型濾池、鼓風機房等主要水處理構筑物均設計合建,清水池、反沖洗廢水池和污泥池則地埋疊合在其他水處理構筑物下方。
通過工藝優化、平面集約和豎向疊置這三方面的有機結合,石排灣水廠用最小的地最緊湊的布局,實現了最順暢的流程,最小的能耗以及最低的后期運行費用,成為澳門第一座獲得綠建一星級評定的水廠。
每一棟建筑物都有獨特的「表情」,通過它的立面,城市分享著自己的內心。
看過石排灣水廠的人,都會覺得它契合澳門的那種氣質,風格簡約、現代而不失典雅,垂直綠化外墻,用木材和鋁材構建的波紋狀外墻,層次豐富,富于動感。還有屋面上設置的透明的自然通風采光罩,也盡量利用自然光實現了室內照明,最大限度節能減排。
賴特說過,有生命力的建筑,就應該反映當地生動的人文狀況,成為時代、地域和人群最忠實的記錄者。難以想象,一座漂亮的靜默不語的水廠,卻意外地達成了這種界定或者說訴求。
至于周昱旻提到的最低的后期運行費用,就不得不說石排灣水廠項目的一大設計亮點——無人值守。
「廠區采用的是先進的數據采集與監測控制系統(SCADA),在青洲水廠的中央控制室就可以對石排灣水廠進行24小時全天候監測及控制,實現各遠程設施之間的實時操控及聯動,意味著在日常營運或應對緊急事故時都能發揮更強的響應能力。」
在項目的業主方——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志土先生看來,「無人值守」堪稱石排灣水廠最大的特色,「基本上不需要有人在那里操作,是一個全自動的閉環。因為水廠在路環島上,差不多是澳門的最南邊,離我們的辦公樓比較遠,所以無人值守的穩定性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澳門石排灣水廠還有一個令業主方驚艷的亮點,是它的碳脈沖吸附池,這個工藝對于澳門人民而言,還是很新的,「我們發現它作用蠻大,因為原水水質無法避免會有些波動,在水質波動比較大的情況下,我們這個吸附池處理這些水質的效果非常顯著。」
李志土還說,因為石排灣水廠,如今已是離島最大的水廠,而離島又是賭場、休閑度假村等娛樂飛快集中的地方,用水需求極大,因此建設這座水廠,對澳門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
>>
與張文、周昱旻一起,負責石排灣水廠設計項目的吳未紅,湖南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碩士。
2005年,他因HD在市政設計領域的斐然戰績而慕名前來,從此在HD扎下了根,這些年,吳未紅參與的市政項目無數,但是澳門石排灣水廠,卻是他職業生涯中非常特殊的存在。
「并非石排灣水廠做了多少石破天驚的設計,它只是做了一些基本的平實的契約性的設計,比如盡可能綠色環保、節地節能、滿足教研參觀等訴求,在這些基礎上,再盡可能地大氣美觀。」
理想的城市范本,不僅僅是地標性建筑物的容器,更是一個糅合豐富性和復雜性的生態系統,像石排灣水廠,所承擔的大約就是豐富性和復雜性。
吳未紅說,在設計之初,團隊就知道,這個項目可以成為澳門當地的示范教育基地,需要考慮人行參觀通道,所以我們在水處理構筑物的頂部都設置了專用通道,從綜合樓展示廳開始,經水處理構筑物,最后接至泵站南側的大巴停靠點,在不增加占地的情況下,實現了參觀與廠區生產的完全分流。
良好的使用證明設計團隊對水廠公共空間的概念設想是成功的,李志土說,他們自己也會感到自豪,因為石排灣水廠的廠房的確很漂亮,來參觀的人都說是幢很漂亮的建筑,比一般水廠都要漂亮。而且很多地方設計得很人性很科學,設計理念也高級,他們感到挺驕傲。
石排灣水廠已然是澳門的一張靚麗名片,又何嘗不是HD市政設計征途上的一顆亮眼明珠。
張文說,從大水塘水廠到石排灣水廠,HD在水廠設計上,算是有了一次大突破。通過這一次的愉快合作,HD市政工程研究設計院又接了澳門半島污水廠的項目設計,徹底鞏固了澳門市場,走到了和廣闊世界過招的大舞臺上。
不過,石排灣水廠理應具有更大的意義。
一群人與一座城的聯結,永遠不會沿著既定的軌道勻速前進,設計賦予人們創造無窮的可能,讓城市有了再生的活力,一座水廠都能如此,與世界發展交相輝映。
那么偌大一個HD,作為這個奔騰時代里的非凡注腳,連同著它所懷擁的優秀設計師們,都是一體被選擇、被挑中。
年僅七十,巍峨宏圖才舒半卷,戈壁峰巒、深淵平地,還有更大的軸幅,等待著HD人去拓荒和繪就。
每一個時代,我們都衷心致敬篳路藍縷的勞動者、開拓者,此刻,我們致敬作為勞動者的設計師,作為開拓者的HD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