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會專家觀點 | 戴曉虎:有機固廢技術創新思考
「編者按」
2022年12月15日,由中國沼氣學會、哈爾濱工業大學、德國農業協會共同主辦的2022中國沼氣學會學術年會暨第十二屆中德沼氣合作論壇開幕,并于12月15、16、20、21、22日5天舉辦了主旨論壇、農業農村沼氣工程技術創新論壇、城市有機固廢降碳減污厭氧創新技術論壇、青年論壇、德國沼氣技術專場以及“博能杯”2022沼氣+創新科技挑戰賽總決賽等系列主題論壇。年會以“減污降碳,清潔生產”為主題,邀請相關部委領導、權威專家、優秀企業家和學者通過騰訊會議和視頻直播的方式齊聚,共同探討沼氣產業發展,也開啟了12月沼氣年會系列活動的帷幕。
同濟大學教授、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曉虎以“有機固廢技術創新思考”為主題進行發言。他從富集功能微生物、固液分離、沼渣利用、高效脫氮、磷回收強化、產物利用等角度介紹了當前的研究進展情況,指出有機固廢由于其復雜性,對于行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相信未來通過學科交叉等方面的技術開發,有望獲得創新突破。
本文根據其發言整理。
有機固廢的背景與需求
我國有機固廢產量大,存量多,年產約60-100億噸,存量也可達到200億噸。若不能得到有效處理,則會帶來環境污染的問題。相比我國,發達國家在無廢城市和循環經濟方面的相關政策和措施更加完善,特別像歐盟在2019年發布的《歐洲綠色新政》,明確提出在2050年資源開采與經濟要脫鉤,實現零廢棄物的目標,這意味著到2050年這些廢棄物要最大化的實現資源化的處理。我國也提出了無廢城市,包括在二十大報告里面也提出了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等要求,應該說從未來發展的角度解決這些廢棄物的污染問題,同時實現資源化循環利用,實現低碳綠色發展,這是國際的共識。
作為有機固廢,特別是易腐的有機固廢之所以會變成廢棄物,主要原因歸結于它具有多介質、多組分的復雜特性。換句話說,如果是很單一的介質則會早早的被利用。有機固廢包含了各種物質相互的作用,同時又有污染和資源的屬性。在這當中我們也知道其富含了碳、氮、磷等資源。對生活源有機固廢來說,磷是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具有極高的戰略意義,所以歐洲發達國家已經把磷作為戰略性的資源來看待。而世界上的磷礦經過開采和使用,預測未來可供用80-200年,未來的磷資源也需要循環利用,這只是有機固廢一個重要的資源化方向。所以在資源屬性和污染屬性共存的情況下,我們要實現它的無害化,同時也要最大化提升它的資源屬性,也是我們環境工程所要做的事情。
研究熱點
在過去,有機固廢的處理主要停留在第一階段,主要是污染的控制為主。而現在我們通過科技創新技術,在污染控制的同時要實現有機固廢的高轉化率,實現資源的回收利用。目前我們已有一些智能化的裝備,包含生物處理、熱處理等各種技術,但是技術和裝備的整體水平,還不能適應未來既要污染控制又要實現資源化的提升的要求。所以在這樣的基礎背景下,我國和其他世界各國的同行們也是不遺余力的在這方面進行研究。由于有機固廢成分太復雜,所以現在還是一個黑箱、灰箱,我們要做的工作是想辦法把黑箱變成白箱,就是說在這樣復雜體系的過程中,我們如何能夠定向的調控。以下是六個重點的研究方向,目前已取得很好的進展,同時對新技術的突破也是充滿著期待。
研究進展
首先從有機固廢生物處理的角度來看,厭氧技術比較傳統。但是在污水處理的厭氧消化方面的發展速度相當快,從過去的混合反應器一直到現在的IC反應器,在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很完善的技術。比如食品工業,像啤酒廠廢水的反應停留時間,從過去的二十幾天可縮短到一天,這方面得益于顆粒污泥的發展。但是目前在固廢的厭氧消化方面,就我們提到的污泥、餐廚、秸稈,總體還是采用全混的反應器,整體的效率還是比較低,這是我們面臨如何實現高效回收生物質能的一個難點。其次是甲烷含量,目前在50%-70%。如何通過科技創新的方式提升甲烷產量,減少二氧化碳產量,縮短停留時間,提高轉化效率,是有機固廢的厭氧生物處理方面在未來很重要的方向。如果科技能夠在這方面有所突破的話,將來對廢棄物產沼氣,或者制備其他的高附加值產品的一些厭氧發酵過程,都是一個很好的提升。
在生物處理方面,我們目前也取得了比較好的進展和成果,首先是利用現有的表征手段,在易腐有機固體復雜體系中探究生物降解機制以及抗降解機制;其次就是高含固的厭氧消化理論方面的發展,特別像是污泥處理,過去含固率是5%,現在可以是10%、15%;再有就是在多介質協同的厭氧消化方面,包括在多介質協同的厭氧消化的調控和物質流角度的互補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同時我們也知道未來傳統的厭氧消化,要想提高它的效率,肯定離不開生物處理技術和材料科學。在材料科學上面,包括MOF材料、鐵基復合材料,來驅動和強化厭氧消化。并且國內外從事這個領域的科學家也都做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很多的小試和中試成果。如何實現進一步地放大,這也是未來的一個重點。并且我們的研究發現這些新材料的引入,一方面可以提高它的降解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甲烷的含量。
另外,厭氧消化很重要的一點是如何富集功能的微生物。比如通過顆粒污泥進行廢水處理的方式,也是通過不斷地篩選過程,富集了高效率的微生物菌群。在固相的厭氧消化過程中,也有這方面的研究,是通過自持氣浮的方式,實現功能微生物的富集。并且這種方法獲得了中國和美國的專利,也在中試研究當中得到了證實。
固液分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目前固液分離主要通過混凝沉淀的方式,需要添加藥劑,另外固液分離也存在瓶頸問題,比如污泥含水率只到70%-80%,進一步降低含水率難度較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固液分離的研究也是一個研究的熱點。并且固液分離后進行厭氧消化,可實現多途徑資源化的回收利用。過去對水分的賦存形態和水-固相互作用等的理論認識不足,而現在借助科技的發展,可通過先進的表征手段進行測定,也重新認識了水固結合的形態、結合的方式。熱干化蒸發的方式需要很大的能耗,如果通過非相變、低藥耗的方式,這樣可以提高整個易腐有機固廢的處理能力和經濟效益。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比如梯級壓力脫水,原來我們認為易腐有機固廢是非壓縮性流體,而現在我們發現壓力達到一定程度以后,用梯級的方法是可以實現固液的高效分離。另外通過一些極性分子作為載體,極性溶劑可以實現循環利用,破壞親疏水性能也可以實現固液高效的分離,這也是一個研究的熱點。
再一個方面是有機固廢厭氧產沼氣會產生大量的沼渣,但是沼渣如何實現更好的利用,這也是我們厭氧生物處理易腐有機固廢的重要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知道沼渣和沼液是一個很好的資源,通常大家都認為這一類物質對植物的生長是很有利的,很多現場的試驗也都表明的確是在植物生長當中有促進作用,但是它的氮磷鉀的濃度處于合適的范圍。雖然我們在這方面開展了一些研究,但是在未來,我們要著重去實現這些過程的調控。
我們知道在厭氧消化過程中,特別是蛋白質的含量是比較高的。像污泥這一類的,有機氮會轉化成氨氮,這一類氨氮如果不得到很好的處理,也會影響整個厭氧發酵的效益,也包括餐廚等。在此條件下,厭氧氨氧化技術用在厭氧消化濃度比較高的氨氮處理,這是比較有利的,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存在著復雜體系對厭氧氧化抑制的因素,在這方面國際國內開發了一些相應的工藝,如新型SPND耦合驅動兩段工藝,還有用填料或載體的方式解決沼液處理不加碳源的情況下,比較高效、經濟的脫氮變成氮氣。另外隨著餐廚、廚余高含固的處理,過去厭氧消化只有500-600 mg/L的氨氮,現在高含固系統要達到2000-3000 mg/L的氨氮,像這樣的高氨氮其實是可以通過利用沼液的堿度,采用負壓的方式進行氨的回收,變成碳酸氫銨這樣的物質作為肥料去使用。
還有基于磷形態定向轉化的磷回收強化技術,磷的回收是很重要的方面。特別是污泥中磷形態分布相當復雜,如何實現磷的高效回收,這個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我們國家還沒有相應的這方面的政策,歐洲、德國已經提出了污水廠污泥的磷回收計劃,相信中國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在這方面有一些新的政策來引領,來提升我們國家磷回收的水平。
根據國外的經驗,厭氧消化之后的沼渣在重金屬等不超標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土地利用。但是我們國家因為有一些城市的土地資源有限,所以最后的末端產物實質上是可以通過熱解的方式,一個是減量,一個是變成熱解的碳硅資源,進一步實現建材利用和土地利用。這方面技術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不過核心的問題還是如何實現這些技術的定向調控。
發展趨勢
◉ 理念的轉變——系統的思維
我們要轉變思維和理念,形成系統性思維,特別在雙碳的背景下,不要只說處理,也要談利用。從它的能級的角度、資源化的角度,進行源頭減量—資源化循環—末端處置,這也是國際上的一個共識。另外要加大清潔生產,像垃圾、廚余源頭的減量,這是固廢減量的重要環節。
◉ 降碳減污增長——碳排放約束性指標
從未來的發展來看,不管我們做研發也好,還是產業也好,碳排放肯定會作為一個約束性的指標。我們過去主要考慮的是經濟指標,但是未來考察環境效益,除了達標以外,還要進行碳排放的量化考核,所以這個也是我們未來在有機固廢研發,或者是新技術開發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 多學科交叉融合——賦能新技術原理產出
在未來一定是技術學科的交叉與融合,特別是現在的生命科學,分子生物學技術發展很快,另外材料科學的發展速度也很快,而且能很好的支撐有機固廢方面的研究。
◉ 信息技術——加強對厭氧功能微生物的認知與探索
信息技術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通過這樣的技術手段,能加快提升我們在厭氧產沼方面、厭氧發酵方面的技術水平。比如說對厭氧消化功能微生物的認知,過去我們都知道乙酸型產甲烷,現在還有甲基型、氫型等等,可以直接產生甲烷,在這方面的認識相當有限,只有不足0.1%的厭氧微生物的認識,在這方面未來會有很大的提升和突破。
◉ 物理模型+大數據模型
包括未來黑箱如何實現調控,我們在實驗室做了很多的物理模型,將來如果在生物代謝過程當中,它的一些中間產物,包括信號分子能夠檢測到,以及將來會有大數據模型,通過大數據模型和物理模型的耦合,這樣可以大大促進厭氧發酵技術的發展。
◉ 打通技術創新鏈——強化從0至1突破
現在高校有很多的想法,有很多的技術,但是現在還停留在書架上,如何讓這些技術真正的變成一個技術,國際上通常公認的是九級就緒度,在這個九級真正變成技術當中,特別是一些從0至1技術的突破,我覺得創新的全鏈條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 產業協同模式——實現增長增值
我們的產業要有規模化,最后還是要有經濟效益。在這樣的情況下,像協同處理的這種方式,比如說城鄉易腐的有機固廢可以集中起來協同處理,這樣增加規模效益,同時也能夠實現多介質的互補,對產生的燃氣、沼渣的利用能達到一定規模的話,也可以讓這些新的技術更好的落地,也體現我們二十大提出的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實現增長增值。
結語
有機固廢很復雜,正因為它的復雜,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機遇和挑戰,所以我相信未來通過學科交叉等方面技術的開發,特別是中國的團隊,在這方面不遺余力的研究,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一定會有所突破和創新。因為我們有很好的市場需求,另外我們也有很好的科研團隊,再加上現在實驗室的這些表征手段,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相信在這方面我們中國的團隊會走在國際研發隊伍的前列?傮w來說我相信在雙碳目標,特別是循環經濟,無廢城市、無廢社會,人和自然和諧共生大的政策背景下,包括全球對碳中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樣大的共識和背景下,對于有機固廢不僅僅會解決它的污染問題,同時也會實現資源的高效回收利用。
更多專家報道,請關注中國沼氣學會
微信公眾號后續報道。
· END ·
沼氣蓬勃,相聚云端:2022中國沼氣學會學術年會暨第十二屆中德沼氣合作論壇正式開幕 |
發布人:吳潔 發布時間:2022-12-16 瀏覽次數:146 |
12月15日,由中國沼氣學會、哈爾濱工業大學、德國農業協會共同主辦的2022中國沼氣學會學術年會暨第十二屆中德沼氣合作論壇開幕,以“減污降碳,清潔生產”為主題,邀請關部委領導、權威專家、 優秀企業家和學者通過騰訊會議和視頻直播的方式齊聚,共同探討沼氣產業發展,也開啟了12月沼氣年會系列活動的帷幕。
會議由中國沼氣學會秘書長李景明主持,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曹喜斌,中國沼氣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凱軍,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能源生態處處長付長亮,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總農藝師李惠斌先生分別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任南琪,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任東明,同濟大學教授、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曉虎,德國農業協會(DLG)沼氣板塊業務總監Marcus Vag,北京盈和瑞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王明明,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教授、農業農村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標準化組織沼氣技術標準委員會(TC-255)主席董仁杰應邀報告。
作為領域的行業盛會,沼氣年會由中國沼氣學會主辦,自2006年開啟今年已經是第十二屆。由于疫情影響從“相聚冰城”改為“相聚云端”,2天會議改為12月15、16、20、21、22日5天9場系列活動,分別為主旨論壇、農業農村沼氣工程技術創新論壇、城市有機固廢降碳減污厭氧創新技術論壇、青年論壇、德國沼氣技術專場以及“博能杯”2022沼氣+創新科技挑戰賽總決賽等系列主題論壇。據環境工程學報、中國給水排水、環境人、JIEI創新實驗室、蔻享學術、中歐碳中和、智污邦環保服務平臺、德國農業協會等視頻號同步直播,統計數據顯示,各方參與熱情有增無減,線上直播關注人數達6萬+!
主旨論壇由中國沼氣學會秘書長李景明主持。他表示通過騰訊會議和視頻直播的方式“云相聚”,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創新之舉,希望讓這些論壇和沼氣界的聲音伴隨著我們,讓不平凡的十二月成為大家的沼氣月,希望大家“沼”氣蓬勃地與2022年告別,與三年疫情告別,迎接2023年新的曙光和“沼”陽。
在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支持下,本次年會由中國沼氣學會、哈爾濱工業大學、德國農業協會共同主辦,由北京盈和瑞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蘇。ㄒ伺d)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承辦,由全國沼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能源研究會農村能源專業委員會、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沼氣專業委員會、黑龍江博能生態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德節能環保技術創新中心、黑龍江省農科院、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省科學院一同協辦。同時,會議還得到了北京盈和瑞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黑龍江博能生態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持綠色能源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等一系列贊助單位的大力支持。
中國沼氣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凱軍代表學會致辭并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內容,中國沼氣學會將緊密圍繞黨的二十大的戰略部署和農業農村部近期工作重點,參與政策、法規、規劃的編制,持續推進科技創新,促進我國沼氣產業化市場化發展,開展國際合作,實現和諧共贏。并鼓勵沼氣同仁躬身入局、挺膺擔當、共克時艱,一起迎接2023年的“沼”氣蓬勃、春暖花開!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能源生態處處長付長亮在致辭中表示,發展農村沼氣等生物質能是改善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農業農村減污固碳、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農村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將一如既往地關注農村沼氣行業的發展并支持中國沼氣學會的工作,共同為推進現代化農村沼氣事業、實現鄉村振興和雙碳目標不懈努力。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再生能源推動中國綠色發展,生態興則文明興。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曹喜斌代表主辦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致辭,并介紹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百年歷史以及環境學科的悠久歷史。曹院士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沼氣年會為專家和企業家們提供了聚焦固廢處理和可再生生物能源熱點難點問題的學術交流平臺,助力生態文明建設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為減污降碳、清潔發展做出貢獻。
⚪ 任南琪:規;镏茪浼夹g與發展前景
中國工程院院士、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任南琪作為特邀嘉賓以 “規模化生物制氫技術與發展前景”為題進行了主旨報告他認為,未來生物制氫領域的發展將緊密圍繞提高產氫效率、實現連續流產氫、完善規;b備、獲取廉價原料四個方向展開,并指出實現厭氧發酵高值化利用是未來規;镏茪浼夹g未來的技術突破點,為開拓沼氣產業更廣闊的應用領域提供借鑒。氫能被認為是最清潔的能源,或將成為未來能源的終極形態,引起了世界各國專業人士的關注與研究。早在30多年前,任南琪院士團隊就在這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基礎研究和示范試點,并在新的產氫代謝途徑發現、產氫工藝技術創新等方面獲得了突破。
⚪ 任東明:雙碳背景下的生物質能發展戰略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任東明以 “雙碳背景下的生物質能發展戰略”為題進行分享,指出生物質能行業應當對自身的優勢有明顯認識,并要反思多年來生物質能行業在定位、管理、發展邏輯等方面形成的慣性,提高統籌性、高度、前瞻性。未來必須定位于國家發展大局,提高全社會認識,從頂層入手建立生物質能發展領導機制,并落實責任、完善政策。
⚪ 戴曉虎:有機固廢技術創新思考
同濟大學教授、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曉虎以 “有機固廢技術創新思考”為主題進行發言。他從富集功能微生物、固液分離、沼渣利用、氨氮處理、磷回收強化、產物利用等角度介紹了當前的研究進展情況,指出有機固廢由于其復雜性,對于行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相信未來通過學科交叉等方面的技術開發,獲得創新突破。
⚪ Marcus Vag :環境友好型沼氣——通過沼氣和生物甲烷生產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德國農業協會(DLG)沼氣板塊業務總監Marcus Vag 就“環境友好型沼氣——通過沼氣和生物甲烷生產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話題展開演講。他介紹了綠色黑色解決方案、ORC有機生產系統、低二氧化碳制氫等最新創新技術產品,以期為通過信息溝通為行業提供發展動能。
⚪ 王明明:農業有機廢棄物能源化利用的機遇與挑戰
作為本次年會的贊助商和承辦單位,北京盈和瑞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王明明圍繞“農業有機廢棄物能源化利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主旨報告并分析了農業有機廢棄物的利用現狀及當前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并介紹了盈和瑞環境圍繞生物質沼氣相關領域在裝備制造、投資、運營管理等方面的探索與實踐經驗。
⚪ 董仁杰:中國沼氣行業甲烷減排的貢獻
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教授、農業農村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標準化組織沼氣技術標準委員會(TC-255)主席董仁杰則以“中國沼氣行業甲烷減排的貢獻”為主題對學會今年啟動的《中國沼氣行業雙碳發展報告-甲烷排放管理篇》工作成果進行了分享。研究顯示,經過測算,在充分利用沼氣資源的情況下,在2030年可以貢獻30%的碳減排,通過兩個報告進一步證實了我們此前的預判,以沼氣利用為主的甲烷管理與減排將是溫室氣體減排的主戰場之一,沼氣行業也將成為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主力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