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共繪綠色發展新藍圖——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南昌年會與會嘉賓共話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南昌年會現場
高朋滿座說環境,勝友如云話生態。
11月19日,以“生態文明 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為主題的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南昌年會隆重舉行。
本次南昌年會包括開幕式、命名表彰、主旨演講、經驗交流等多項內容。在當天上午的開幕式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錢勇,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水質與水生態中心主任、研促會副會長曲久輝發表了主旨演講。在下午舉辦的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南昌年會——生態文明示范建設論壇上,生態環境部原國家生態環保督查專員夏光、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文明中心主任張惠遠發表主旨演講,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工業園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中國生態文明獎、綠色中國年度人物代表進行經驗交流。
主旨演講
科學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內涵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 錢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我們必須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創新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思想、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繼承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智慧結晶、總結全球可持續發展經驗成果,到系統的生態文明思想的嬗變過程,是對生態文明的科學認識、生動實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偉大工程相輔相成、螺旋上升的結果。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根本思想。因為其具有深刻的、內在的,區別于其他或以往相關理念的理論品格,這些理論品格決定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根本遵循,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新形勢下,我們需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充分認識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準確把握新時代新征程生態文明建設新部署。我把它歸納總結為“五個一”,即把握一個重大邏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高質量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落實一個戰略要求: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錨定一個奮斗目標: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一個思想: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天氣變化、協同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一系列重大任務: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理論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水質與水生態中心主任、研促會副會長 曲久輝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新征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也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資源,更是社會財富和經濟財富。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和文明永遠無法割裂,生態環境和自然關系決定了文明的存在,沒有自然就沒有生態,更談不上文明,只有好的自然才有好的生態環境,才能供給人類健康的生態服務。同樣,生態文明能改變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反饋給生態更多的尊重、更好的保護和更謹慎的干預,所以說“自然-生態-文明”是一個保障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共同體,只有用文明的方式來對待自然與生態,才能獲得生態和文明的外在保障與內部發展。
順應自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行為準則。這就要求我們需要了解自然的變化規律,以及人與自然交互影響下生態系統變化的規律。了解了這些本質特征后,如何尊重好、保護好自然呢?我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不特意地改造自然、不破壞性地修飾自然、不過度地利用自然,把我們的行為與生態系統的規律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對自然系統中的生態要素進行保護,做出一系列改善性服務。另一方面,通過以養濟護、以護助養的方式,實現保護或恢復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實現水體生態系統的物理完整性、化學完整性、生物完整性。
如今,生態文明不再是孤立的文明,它關聯到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科技等各個方面,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系統成果。所以,只有遵從自然法則,才能實現生態興、文明興。
綠色創建為生態文明建設樹立新標桿
生態環境部原國家生態環保督察專員 夏光
本屆中國生態文明論壇上,又一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工業園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獲得命名表彰,此舉對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
發揮生態優勢,守護綠水青山,發展特色產業;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騰出發展空間;系統治理污染,補齊基礎設施,改善環境質量;延長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效率;增加綠色植被,建立濕地廊道,建設花園城市……在綠色創建的過程中,各地區、單位在尋求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兩者均衡的前提下,以綠色發展為目標準則,采取整體目標與具體途徑、原則性和靈活性、政府政策與地方利益相結合的方式,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地實際情況的創建路徑,為全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樣板,設立了標桿。
凡開展綠色創建之地,生態環境逐漸改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群眾滿意度穩步提升,地方經濟發展結構向良性方向平穩邁進,實踐出真知,綠色創建工作為探索中國式現代化之路作出了有益貢獻。
2021年我國單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分別降低2.7%、3.8%;新能源發電量突破1萬億千瓦時大關;城鎮當年新增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84%;森林覆蓋率達24.02%……一系列數據表明,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開展綠色創建示范評比,能讓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生態文明示范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文明中心主任 張惠遠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闡明了我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也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和發展。我將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歸納為四個關鍵詞:中國奇跡、任重道遠、宏偉圖景、戰略定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扎實展開”“成效顯著”到“明顯改善”,再到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環境改善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與此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然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
如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我有幾點建議:堅持學習和運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實踐;健全“五樣板、三獎項、多層次”生態文明示范創建體系;著力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破解資源瓶頸約束,從源頭保護生態環境;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經濟體系;在生態文明示范建設的基礎上,試點開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先行區探索。
經驗交流
多彩山水 畫里安義
(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代表-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
近年來,安義縣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安義縣成立了以縣主要領導擔任“雙主任”的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系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編制“三線一單”,劃定生態保護紅線98.38平方公里,實行最嚴格的管控制度;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健全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推進完善“河長+檢察長+警長”、“林長+檢察長+警長”制度。
實施重點行業廢氣處理、除塵設施改造升級、工地揚塵防治專項行動;連續四年PM2.5、PM10平均濃度達到二級標準;投入近4億元,建成城市污水管網68.5公里、園區污水管網38公里,城區、園區基本實現“雨污分流”;完成污水處理廠擴容提標改造、排污企業在線監測系統、進出境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斷面水質月均值達到Ⅱ類標準。
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縣10個鄉鎮全部獲評“省級生態鄉鎮”,3個鄉鎮獲評“國家級生態鄉鎮”;先后榮獲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全省美麗宜居示范縣等稱號;投入4.6億元,實施2021年全省唯一全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試點縣項目;建成122個村級水環境治理項目,實現了建制村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林海參鄉 幸福撫松
(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代表-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
撫松縣于2015年提出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的發展目標,并將其作為推動撫松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思路,在2021年縣十六次黨代會上科學提出了奮力打造高質量“兩山”實踐創新的撫松樣板發展目標。
多年來,撫松縣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逐漸形成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全面實行林長制、河長制、田長制,大力實施長白山森林植被恢復、萬里綠水長廊等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堅決打好藍天、碧水、青山、凈土保衛戰,突出抓好大氣污染防治,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常年超過95%;嚴格水資源和水源地保護,全縣2個河流考核斷面和2處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深入實施“林長制”和天然林保護工程,“十三五”期間完成植樹造林3.23萬畝,森林撫育1,97萬畝;全面實施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堅決淘汰關閉影響生態環境的“三高”產業,形成“面上保護、有序開發”的空間產業布局。
2021年,綠色產業占全縣GDP比重達到73%,帶動就業10萬人,真正讓人民群眾鼓起了“錢袋子”。同時,積極開展“生態兩山撫松城,幸福文明全域游”等生態文明主題實踐活動,使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生態增益 綠色富民
(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代表-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圍場是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是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具有連京津鄰遼蒙的區位優勢和獨特的生態優勢。
實施“一把手”工程,多級聯動保障創建工作扎實開展。大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一年以來,綠化造林新增16.9萬畝,修復退化草地4.5萬畝,五年累計完成綠化造林95.45萬畝、退化草地治理19.5萬畝、濕地保護9852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0.25%,每年可為京津地區蓄水2.23億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續5年達到300天以上,被譽為“中國天然氧吧”,獲評“中國生態魅力縣”,塞罕壩機械林場榮獲聯合國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和“土地生命獎”。
建成省級美麗鄉村重點村9個,御道口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御道口草原生態小鎮和哈里哈皇家獵苑小鎮躋身“河北省百個旅游特色小鎮”。大力實施生態林業、鄉村旅游、光伏電站等產業化項目,發展高效種植業105萬畝、經濟林194萬畝,打造林果種苗產業專業村266個、鄉村旅游示范村23個,創新推廣“一林生四財”“一地生四金”等生態增益、綠色富民模式,帶動3萬余戶農戶實現穩定增收。
有機添彩 錦繡五蓮
(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代表-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
歷屆縣委、縣政府一屆接著一屆“唱山戲”“走山路”,矢志不渝抓生態建設,成為山東省造林綠化的一面旗幟。全縣森林覆蓋率近4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果樹面積突破50萬畝,全縣人均一畝果,特別是在荒山多裸巖多、缺水少土的蓮西區域,土層不足20厘米,通過創新國企介入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等模式,一舉將2萬多畝荒山全部綠化;在該區域,縣屬國企通過持續綠化改造,現在已栽植3000畝生態林、2000畝黃桃經濟林。
堅持把有機、綠色、生態作為農業發展方向,目前綠色、有機農產品產值分別占30%以上,五蓮杜鵑、五蓮國光蘋果、五蓮板栗、五蓮小米、五蓮櫻桃入選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三品一標”達到135個。大力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探索土地入股、果樹入股、鄉村游入股等多種模式,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達到620家,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帶動村集體收入全部突破10萬元。
全面系統梳理縣域可開發生態資源,組建5個開放招引工作專班,盡銳出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膠東經濟圈和中西部區域,并在北京、上海、深圳、青島、武漢等城市建設錦繡五蓮形象展示旗艦店,圍繞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文旅,招引了一大批綠色低碳、技術領先的“四新”項目。
生態鐘祥 綠滿荊楚
(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代表-湖北省荊門市鐘祥市)
開展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和十四大專項行動,48家沿江化工企業全部關改搬轉,379個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溯源整治,漢江水質常年穩定在二類,城鎮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域配套減污,完成城區2座污水處理廠改造,5座工業污水處理廠、17個鄉鎮污水處理廠以及配套管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6%、污泥處理率達到100%。全力執法保護,創新綜合執法機制,整合水利、農業、公安、生態等部門執法力量,實行水里岸上協同治、水魚沙林一體護,珍稀瀕危物種鳡鳤鯮魚資源量比2018年分別增加8%、5%、3%,禁捕退捕工作獲農業農村部表彰。
開展“綠滿荊楚”“精準滅荒”系列行動,植樹造林21.9萬畝,漢江及主要支流岸線綠化218公里,森林蓄積量實現“五連增”。引建綠能源,全力推進水、風、光、氫能等項目建設。大力發展長壽食品產業,舉辦稻蝦節、葛根養生節、蘿卜節等特色節慶活動,打造出果、豆、油、乳、菌加工集群。
實施投資22億元的“一江兩湖”生態綜合治理PPP項目,城區最大的爛泥潭變成宜人的濱水公園,污水侵蝕的護城河變成水美岸綠的生態走廊。投資12億元,建成莫愁湖濕地公園、鏡月湖帶狀游園等各類公園游園157個,人均公園面積達到12.6平方米,超出國家指標44.8%。
以綠為底 低碳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工業園區>代表-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
緊扣生態工業園區發展定位,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鏈式化”集聚產業,圍繞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集成電路等七大生態工業,補鏈引資、鏈式發展,有效集聚了寶馬光速、采埃孚等頭部企業16家,關聯企業超100多家,打通完善了生態工業及產業間的物質通道。堅持“綠色化”招商選資。園區長期遵循循環經濟理念、工業生態學原理和清潔生產要求,實施項目準入評價機制和“環保一票否決制”,按照“一個優先、雙重控制、六類不批”原則嚴把項目準入綠色關,近年來拒批170個不符合綠色發展導向的項目,其中超億元項目11個。
出臺“張家港經開區高質量發展25條”政策,助推企業清潔生產改造,園區超三分之二規上工業企業完成設備升級改造,有效提升企業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排放。2020年創建區單位工業增加值COD、SO2、CO2排放量分別為0.018kg/萬元、0.0025kg/萬元、404.15kg/萬元,較2015年減少近50%。注重“規劃引領”,推動園區低碳建設,搭建培育企業間物質流、能源流生態鏈,構建鋰電池再制造及能源梯級利用、園區企業內部資源(代謝物)梯級利用等生態工業鏈,不斷降低園區能源和物質消耗,園區2020年單位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0.17噸標煤/萬元(小于0.5)。強化“體系建設”,推動社會資源循環化利用。
生態之光 照亮未來
(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集體代表-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
光明區成立于 2018年9月,是深圳最年輕的行政區,該區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態資源豐富、生態本底優越,先后投入200余億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跑出了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綠色加速度”。
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區、街道、社區三級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打造“統-轉-督”組織運行體系,成立水污染治理、大氣污染防治等 20 多個工作專班,推進 189 項生態環境治理任務全部落實;編制全區節能降碳總體實施方案、開發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體系規劃、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專項規劃,系統構建 11 條通風廊道、23 處生物廊道。
全面推行“網格化環境管理模式”,建設智慧環保“天眼”系統,搭建“探頭站崗、鼠標巡邏、系統派單”生態環境數字化監管平臺,以“攔退引”綜合施策的模式整治“散亂污”企業近4000家,淘汰低端落后企業1200余家。
首創“環保顧問”制度,黨員干部聯合專家團隊組建環保顧問隊伍,無償為企業解決環保難題1.8萬余個,率先實施覆蓋光明科學城全域的“區域環評”改革,劃框子、定標準,可使區域內 90%的建設項目豁免環評手續,助力優質項目快速落地。
綠色引領 扮美鄉村
(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集體代表-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灣橋鎮中莊村委)
堅持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核心理念融入村莊規劃建設全過程,全力打造引領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生態環境。以洱海環湖截污管網建設為契機,建成環湖截污管網11公里,實施完成32項基礎設施建設,電力、通信、排污“三線”全部入地,全村農戶的廚房廢水、衛生間廢水、圈舍廢水、洗滌廢水等全部接入管網。
按照“保護古建、引導在建、規范未建、改造老建、打擊違建”的工作思路,編制完成了村莊白族民居建筑風格整治控制性詳細規劃,對建于明清時代的福海寺、鳳鳴橋、龍王廟、古戲臺等文物古跡進行重點保護修復,嚴格控制新增建筑物的規劃布局、建筑風格和建筑高度,全面推進建筑風貌整治。
以建設“環洱海黨建長廊”為統攬,建立健全“組織為龍頭、黨員作表率、干群齊參與”的工作機制,全覆蓋構建黨建網格責任區,發揮黨員在洱海保護、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中的帶頭示范作用,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匯聚了生態環境保護和洱海保護治理的強大合力。在此基礎上,持續深化涵蓋鎮、村、組、黨員、農戶五級的網格化管理責任制,對洱海灘地、河道、村內主干道,實行定人、定時、定點的保潔制度,完善“村收集、鎮清運”的垃圾清運機制,實現了村莊垃圾收集全覆蓋、常態化。
植綠護綠 增花添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代表-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
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將每年4月7日定為“慶元生態日”,連續17年開展“植綠護綠,增花添彩”行動,森林覆蓋率從2005年的82.4%提高到2021年的86.1%,穩居浙江第一、全國前列。在浙江率先完成全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發現百山祖角蟾等全球新物種3個、中國新記錄種27個、浙江新記錄種99個,物種多樣性位居浙江第一。
以原生態催生“農耕+”,借助獨特生態優勢,大力發展慶元香菇、甜桔柚、荒野茶等山區特色農業和歷史經典產業,推動全產業鏈產值達百億元。以高海拔催生“運動+”,依托6萬畝海拔800米以上高山臺地資源和500多座千米山峰,發展高原運動和戶外徒步項目,年吸引上萬人參加廊橋越野賽、冬泳邀請賽等賽事。積極釋放國家公園溢出效應,催生避暑經濟、帳篷經濟、房車經濟等新業態。
創新實施“國鄉合作”機制,建成造林基地28.5萬畝,累計為村集體和林農創造價值86億元。開辟林下發展空間,建成46個連片50畝以上中藥材基地,發展中藥材2萬畝,為示范村集體增加收入20多萬元。深入實施“小縣大城”戰略,推進生態搬遷,引導近5萬名群眾搬遷下山,同步開展騰退空間有效利用和下山農民技能培訓。
立足山水 點綠成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代表-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
近年來,邵武市立足武夷山國家公園南大門定位,策劃生成50項、總投資235.3億元的環武夷山發展帶儲備項目,并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抓手,創建“綠盈鄉村”112個,建設公園、綠地75個(處),森林覆蓋率達78.95%。通過整合串聯9個3A級以上景區,打造“和平靈境”、蘇區紀念館等文旅 IP,策劃實施12個、總投資10億元的歷史文化保護項目,完成3條歷史文化街區、12個傳統村落和74處歷史建筑掛牌保護。
據了解,邵武市以打造“三產融合”生態農業模式,形成以二都林場林下中藥種植帶動森林康養、大竹鎮果蔬直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金坑鄉研學教育、“紅古綠”三色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打造“美麗經濟”生態旅游模式,打造肖家坊森林康養小鎮、桂林詩畫小鎮、水北體育小鎮、和平古鎮等特色小鎮;打造“綠色本底”生態修復模式,大力開展富屯溪流域邵武段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重點推進富屯溪、古山溪“兩溪四岸”20公里濱河景觀建設;打造“點綠成金”生態金融模式,發放全省首本“林下經營權證”和首筆“林下經營權證”抵押貸款;打造“低碳循環”生態工業模式,構建以新材料、林產加工、文旅康養為主導的千億綠色產業新體系。
“兩山”轉換 華麗轉身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代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
如今的汶川,羌山含笑、岷水歡騰、群眾無憂。從災后重建,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再到現代化新征程,汶川始終厚植“綠水青山友為鄰”的自然底色,書寫“金山銀山入畫來”的美麗篇章。
從1963年設立國家第一個大熊貓保護特區、1980年成立第一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1983 年建立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臥龍特別行政區),到 2000 年成立草坡自然保護區,2021 年正式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汶川始終秉承“保護大熊貓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理念,目前,全縣大熊貓野外種群數居世界第一,野生大熊貓數量居全國第二,大熊貓棲息地面積居全國第三。
這條強勢崛起的“兩山”轉換路,得益于不竭的綠色動能。威州鎮布瓦山探索“生態農業+旅游產業”的生態發展之路,從過去的“沉睡撂荒山”蛻變為“無憂花果山”;水磨鎮完成從高污染工業區到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華麗轉身,被聯合國評為“全球災后重建最佳范例”;映秀鎮用生態文明之光點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心泊熊貓家園·邁向共生成長”成為社會共識、成為自覺行動;岷江流域汶川段河道全面優化岷江河道砂石管理,推動“變廢為寶、變害為利”,實現了岷江清水向東流。如今的汶川,生態價值(GEP)達515.37億元,是地區生產總值(GDP)的8.3倍。
愛河護水 珍惜水源
(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個人代表-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生態環境監測應急中心 黃進)
渠首中心工程是國務院批準的《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項目,為保障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前建成渠首中心工程,組織安排我負責工程建設工作,在僅有106天的情況下,保質保量完成了1萬平方米的項目建設任務,創造了“渠首速度”。
13人,5個月,我與同事們創造性地完成了地表水 109 項全分析持證上崗和實驗室資質認定工作,填補了南陽市生態環境保護史上地表水全分析的空白。在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實驗室檢測工作中,歷時6個月,圓滿完成了 3665個土壤樣品、共 29 項因子的分析測試、報告編制等任務,向國家報送土壤監測數據 63574個。自渠首中心工程通水以來,丹江口水庫已向北輸水超過 520億立方米,惠及人口超過8500 萬,調水水質長期穩定在二類及以上標準。
去年,丹江口水庫入庫支流老鸛河上游盧氏縣五里川河出現銻濃度超標事件,造成西峽縣石門水庫約8500萬立方米水體受到污染,我和同事們對沿河長達200多公里的河段、20多個斷面日夜開展采樣監測和分析研判,共上報監測數據14610個,為銻污染事件的有效處置提供了科學及時的數據支撐,保障了南水北調中線調水水質安全穩定。
森林衛士 護綠先鋒
(綠色中國年度人物代表-昆明市森林消防支隊)
昆明市森林消防支隊自1994年入滇組建以來,一代代指戰員與森林為伴,和山河為歌,在堅定的守衛中與這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2021年5月27日,支隊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派員參加監測15頭離家出走的亞洲象。擔負監測任務的支隊指戰員,日夜兼程守護116天,先后轉場玉溪、昆明、紅河、普洱4州市10縣區,利用無人機空地跟蹤2390小時,監測象群活動1266公里,為全程保護大象北上南歸架起了“空中之眼”。
支隊全體指戰員秉承“扎根林海心向黨、忠誠使命為人民”的森林衛士精神,積極主動扛起筑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的責任擔當。近年來,先后完成151起防火執勤、48起森林火災撲救,是森林消防隊伍出動最頻繁、任務最繁重的支隊之一。
支隊堅持引導指戰員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價值追求。3年來,開展10余批次大規模防火專項行動,普及森林防火常識、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受教育群眾達100余萬人次。在《世界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第一階段大會期間,開展“喜迎COP15守護吉象家園”森林防火主題宣傳周活動,舉辦大型防火科普圖片展以及森林防火宣傳主題攝影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南昌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高學斌 鄒佳伶 劉寧昕/文 劉銘/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