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風景園林科學研究院前身為重慶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4月,2011年3月經重慶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準升院,是重慶市唯一的市屬園林綠化行業公益性科研院。主要從事園林綠化技術應用基礎研究、園林綠化科研成果示范推廣、園林綠化技術咨詢指導及園林信息交流服務等工作,為市委、市政府在風景園林綠化建設決策方面提供科學依據,為行業管理提供科技支撐。
院學科建設完善,科研力量雄厚。下設5個研究室,分別為園林植物研究室、城市土壤研究室、城市綠地生態研究室、園林植物保護研究室和生物技術中心。主要圍繞園林植物品種資源收集選育、鄉土植物開發利用、城市綠地生態、三峽庫區消落帶綠化治理、城市熱島效應研究、綠地土壤檢測與改良、園林廢棄物及污水污泥園林資源化利用、園林有害生物監測及防控、大樹古樹健康診斷及栽培管護與復壯等方面開展研究,獲得一批國內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隨著園林綠化事業發展步伐加快,院致力于打造為西部一流、全國領先的風景園林科研院所。
“十一五”期間,院共承擔科研課題90余項(含在研),主要包括科技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三峽建委、國家林業局等十余項國家級項目,以及重慶市科委、重慶市建委、重慶市園林局、重慶市移民局、重慶市發改委等市級項目;主編多項地方標準22項;在各級學術刊物發表文章250余篇。“重慶三峽庫區消落帶植被恢復及自然演替示范研究”、“重慶市節約型園林研究”、“重慶市主城區生態因子檢測”、“重慶市主城區園林植物調查與編目”、“道路綠化不同植物配置模式滯塵降噪研究”、“重慶核心區熱島效應成因及利用綠化緩解措施研究”、“樹種規劃編制”等項目,成為政府決策及行業管理的重要依據。
重慶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市園科所)是在重慶市政府關心下成立起來的重慶市唯一一所園林專業的科研機構。 1980年4月,經重慶市委基本建設工作部批準,設立重慶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所,胡興貴為第一任副所長,隸屬于市園林管理處。1984年,經中共重慶市園林局黨組批準,成立黨支部,吳揚志任書記。1992年初,市園科所搬遷至渝北區龍溪鎮辦公,暫保留大坪苗圃內生產試驗基地。因發展需要,1996年,市園科所選址新試驗基地。2000年初,隨著科研大樓在新基地竣工落成,市園科所整體搬遷至沙坪壩區紅槽房,從此,市園科所步入快速發展歷史時期。市園科所自建所以來的歷史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1980年4月至1992年初,大坪苗圃辦公期間
建所初期,辦公地點設在市大坪苗圃內,占地30畝,溫室、土化室各1個。在當時如此簡陋的科研條件下,所內科技人員先后立項完成《重慶市園林綠化樹種調查》、《山城市街垂直綠化調查及其應用技術研究》、《重慶市古樹、大樹、名木調查》、《園林植物病蟲害、天敵資源調查及檢疫對象名錄的研究》、《重慶地區川茶花品種資源的搜集、整理及保存》、《重慶城區園林土壤調查》、《重慶城區主要喬木樹種下耐蔭植物選擇及形成人工群落的試驗》等幾個當時重慶城市園林工作急需解決的基礎性課題研究。其中《重慶市古樹、大樹、名木調查》、《園林植物病蟲害、天敵資源調查及檢疫對象名錄的研究》、《一串紅奧氏棒桿菌的發現與防治研究》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二)1992年初至2000年初,渝北區龍溪鎮辦公期間
為跟上重慶市市街綠化的發展步伐,實現科研服務社會這一目標,這期間,科研立項以應用型研究為主。先后完成《結縷草栽培種的優選及在園林綠地的應用》、《大理花跗線螨及褐斑病的防治研究》、《黃葛樹細菌性葉斑病的防治研究》、《山茶花、大理花植株營養分析及合理施肥》、《用無公害農藥防治園林幾類主要害蟲的試驗》、《蕓苔素內酯物質(BR)在花卉生產上的應用》、《優良花卉在重慶應用推廣》、《早春花卉苗期主要病害的防治研究》等23項課題。1998年春,市園科所推廣課題研究成果,與萬縣管理處合辦“98年萬縣首屆國處名優春花展”,推出國外名優花卉16種60余個品種10萬余株,取得較好社會效益。這次合作,為市園科所開辟了一條通過與主城各公園、各區縣園管部門聯合辦花展的方式推廣科研成果之路。此后,市園科所與石門公園、墊江公園等多次聯辦春花展,提升了自身形象。
(三)沙坪壩區紅槽房辦公期間
隨著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科研能力不斷提高,這種科研與試驗基地分離的情況越來越不利于科研工作的發展。1996年,經市園林局協調,市園科所選址沙坪壩區紅槽房沙坪苗圃一處占地近50畝地勢較平坦區域;1998年秋,新址總體規劃通過審批;1999年春,生產試驗基地由大坪苗圃搬至紅槽房;2000年春,科研大樓落成竣工,科技、行政人員搬遷至紅槽房。從建所初期幾間簡陋的實驗室到如今寬敞明亮、功能完備的科研大樓,歷經20年風雨歷程,一代園林科研人的耕耘不蹉,市園科所也迎來了她的春天。
2000年3月,機制改革展開,市園科所與市沙坪苗圃合署辦公。但隨著改革的深入,兩家單位因性質不同產生的矛盾日益突顯。2001年6月,市園林局及時終止合署辦公。這一事件并沒有影響科研事業蓬勃發展,同年8月,依據《重慶市城市園林綠化植物資源調查》課題編制而成的《重慶植物名錄》正式出版。名錄收錄了重慶城市綠化栽培應用的植物和低海撥林地分布中可用于風景園林的植物,維管束植物136科,672屬,1258種、變種和變型。
2002年,出現科技隊伍青黃不接,土壤專業人才斷檔,園藝栽培和植保專業僅有各一名高工力撐全所科研大梁的局面。此后4年間,市園科所先后引進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共10人,外聘科研人員數十名,科研工作逐漸打開新局面,主攻方向為基礎與應用并舉,4年立項19項,順利完成一批為政府部門決策服務的有影響、上臺階的課題,如:《適應重慶地區花灌木資源開發利用》、《梅花切花生產技術研究》、《重慶城市綠化養護管理規程》、《重慶核心區熱島效應成因及利用綠化緩解措施研究》、《三峽庫區重慶段耐淹植物選擇及工程試驗示范》、《重慶市園林植物生態效益及應用技術研究》、《重慶市園林栽植土壤質量標準》、《南山植物園展覽溫室土壤配方研究》,等等。通過作課題,年輕科技人員迅速成長起來,有的成為學科帶頭人。市園科所的科研工作走出春寒,迎來新局面。
2002年4月 “AAPP”會議、2005年10月第五屆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先后在重慶舉行。抓住2次機遇,市園科所大力推廣猴面花、千瓣葵、新幾內亞鳳仙、矮牽牛、黃晶菊、雜交萬壽菊、百日草、玫瑰木槿、矮生紫薇、傘房決明、油麻藤等新優園林植物,極大的豐富了我市市街綠化植物品種,提升了知名度,取得良好社會效益。
2004年底市園科所著手籌建重慶市園林土壤質量檢測中心,2005年初投入運營,。該中心取得重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計量認證證書,成為重慶地區唯一一家可提供具有法律效力園林土壤化驗報告的檢測機構。該中心還先后參與完成210國道土壤改良工程,南山植物園溫室土壤調配工作。
市園科所現擁有科技人員16名,其中高工4人,工程師6人;技術工人18名,其中技師1人,高級工10人。秉乘“求真、求實、求新、求效”的所風,定位于以“基礎性、應用型研究”為重點的公益性科研機構,市園科所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為我市園林事業發展保架護航。
往年的輝煌雖然已成為歷史,但它蘊含著老一輩園林科研工作者艱苦創業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激勵著后輩更加奮進,也正是這種精神和智慧的結合凝聚成集體的力量,創造著市園科所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