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集團:截至2022年底累計投運污水處理能力426萬立方米/日
時間:2023-03-02 14:35
來源:三峽小微
作者:黃克瑤
評論(0)
2021年3月1日,我國首部流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正式施行。這部為長江流域“量身定制”的法律,體現出保護修復母親河的全局目光,自此長江大保護進入依法保護的新階段。
兩年來,保護成效如何?2022年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指出: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2021年長江流域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97.1%,長江干流水質連續兩年達到Ⅱ類標準,長江經濟帶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達46.6%,實現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推進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修復、推動長江流域綠色發展,水清岸綠的生態畫卷徐徐鋪展,依法治江、護江、興江取得積極進展,這張保護長江的“答卷”中,也有三峽集團的綠色“筆跡”。
三峽集團起源于長江、植根于長江,與長江經濟帶發展休戚與共、緊密相連。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三峽集團的新使命新任務。
2018年4月,在武漢召開的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示,三峽集團要發揮好應有作用,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建設。
四年多來,三峽集團勇擔使命、履職盡責:
——聚焦城鎮生活污水,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從宜昌、岳陽、九江、蕪湖四個城市試點到全江轉段、全面鋪開,三峽集團以城鎮生活污水治理為切入點,與地方同心攜手、與產業鏈伙伴相互協作,修建管網、建設污水廠,開展“黑臭水體”治理,建設“美麗河湖”,打造“最美岸線”,水環境治理全面推進。截至2022年底,三峽集團生態環保業務布局覆蓋沿江11省市,累計投運污水處理能力426萬立方米/日,建設及運營管網長度1.8萬公里。
如今,對城市污水治理的創新實踐還在長江經濟帶逐步展開。在以安徽省六安市為代表的城市里,三峽集團正在探索“智慧水管家”模式,對城市供水、排水、管網、防洪排澇、河湖等涉水設施統一規劃、建設、運營、管理、調度,解決城市水生態環境根本問題,實現水環境的長期穩定達標和持續改善。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進長江流域綠色發展。在推動城鎮污水治理的過程中,三峽集團堅持“泥水并重、資源能源回收”,加快推進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進程,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重慶廣陽島廢棄物綜合利用系統,通過加強化肥、農藥等污染源的控制及治理,增加土壤微生物,讓土壤、地下水逐步恢復到高品質的自然循環狀態;湖北宜昌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讓生活垃圾成為可利用的“綠電”;江蘇宜興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中,污水可以處理為直飲水,污水中的污泥可以生成沼氣發電,沼渣能夠變“沃土”,這種模式在六安鳳凰橋新概念廠得到推廣……
沿岸遍布綠意,長江澎湃著綠色動能。自西向東,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葛洲壩6座梯級電站串聯成線,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和綠色中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2022年3月,由三峽集團和湖北三峽旅游集團合作研發建造的全球最大純電動游輪——“長江三峽1”號首航,2022年5月,由三峽集團長江電力等參建的國內首艘入級中國船級社(CCS)的 500千伏氫燃料電池動力工作船“三峽氫舟1”號開工建造,持續為推進“電化長江”“氫化長江”進程、加快內河航運綠色低碳發展助力。
——系統施治,推進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修復。統籌治水與流域發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快速響應赤水河流域治理需求,落地云南鎮雄、遵義仁懷等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實施黑水河流域生態保護,圍繞江西環鄱陽湖流域,湖南環洞庭湖流域,加快推進河湖岸線生態保護修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三峽集團同樣關注著與“水”相伴的自然精靈,做好生態調度監測及研究,深入開展長江珍稀動植物保護等重大科研項目。多年來,持續開展中華鱘、長江鱘等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物種保護技術研究和增殖放流,不斷在珙桐、紅豆杉、荷葉鐵線蕨、疏花水柏枝等100余種植物的繁育工作上取得突破,著力保護長江生物多樣性,為促進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修復貢獻力量。
《長江保護法》以法之名守護長江,堅持把保護和修復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放在壓倒性位置,突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責任導向,加大處罰力度。作為中央企業,三峽集團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與法同行,護碧水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