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長江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合奏曲”
——2022·長江保護與發展論壇聚焦協同推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把修復擺在壓倒性的位置,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提出了根本遵循。
十年來,從長江干線綜合整治攻堅到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從水污染防治法第二次修正到長江保護法頒布實施,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生巨大的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的宏偉藍圖正在加快成為現實。
日前,由民進中央、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江西省人民政府和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共同主辦“2022·長江保護與發展論壇”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辦,來自各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深入交流,共話“雙碳”戰略背景下,協同推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路徑方法,共繪長江保護與發展藍圖。
一條心 “一盤棋”
深入推進長江保護修復,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思想認識上形成一條心,在實際行動中形成“一盤棋”,長江才將更加綠意盎然,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才能永葆生機活力,這是與會人員的共識。
“長江的治理和保護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的系統性出發,追根溯源,開展協同治理、源頭治理、科學治理、系統治理,防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陳小平說。
“應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握全流域生態系統特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重要要素,統籌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協調推進防護林體系建設,控制水土流失及沙漠化,采取退耕還林還草、合理治理修復、保持生物多樣性等措施,提高綜合保護能力,形成大保護格局。”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
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上海區域主任、中國淡水項目主任任文偉也認為,不能孤立看待一個流域的保護與發展,“實際上,流域里面存在著非常多的利益相關方,而作為獨立的第三方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一直在做的,就是把不同利益相關方的思想統一起來,達成一個共識。”
任文偉表示,應在推動頂層保護機制設計,制定長江流域系統性保護規劃的基礎上,鼓勵長江經濟帶企業參與長江保護,從獨自行動到共同行動。同時,集合專家力量給長江把脈問診,形成長江生命力報告。
在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黃躍金看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仍然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如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突出、產業轉型升級任務依然艱巨、區域協同的機制尚不健全等。
“這就需要樹立一盤棋思想,下大力氣解決好長江流域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不協調的問題。在發展思路上增強替補思維,統籌協調,避免各自為政的孤立式發展,堅持區域聯動式發展。同時,優化長江經濟帶城市發展布局,堅持東中西聯動,形成區域高效的綠色低碳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黃躍金說。
也有專家談到了不斷完善協同治理機制的重要性,提出應完善齊抓共管的體制機制,加強長江上、中、下游地區協同,增強管理措施的統一性和貼近性,健全流域與區域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健全跨部門和跨區域的協調機制,提供信息共享、公眾參與的平臺,構建綜合治理新體系。
立良法 行善治
保護長江,法治是最有力的武器,最有效的措施。
在十幾分鐘的發言中,這句話被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局長徐翀反復強調。
在他看來,長江保護法是推動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最堅強的法律保障,正是由于該法的正式實施,才開啟了依法治江、依法護江的局面。
“于2021年3月1日正式實施長江保護法針對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焦點問題,設置了建立長江流域協調機制、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加大處罰力度、提升威懾力等規定,以國家意志形式為長江經濟帶建設立下了嚴格規矩,既彰顯了以法治促進長江經濟帶建設的信心和決心,也為法治護航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同時,長江保護法也明確了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基本原則,錨定了保護目標,堅持把保護和修復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放在壓倒性位置,設置專章實施更高標準的保護。”徐翀表示。
“因此,長江保護法雖然才只實施了一年多,但總體上仍達到了預期效果,有很多重要的保護措施得到了落實,長江保護和修復工作也取得了積極進展。”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進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王毅說。
王毅也談到了長江保護法實施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一些地方存在概念界定和適用范圍不清的問題,與相關法律法規銜接不夠順暢,配套規定、政策和技術標準未及時‘跟上’等,都影響著實施效果。”
他建議加強長江流域法治建設的政策取向,盡快落實多層次跨行政區的流域協調機制,同時,進一步加強長江保護法等法律貫徹實施,出臺長江保護法有關法律解釋,統籌有序推進相關立廢釋工作。
“一部法律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說清楚,地方也要利用法律空間,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綠色轉型發展激勵機制和政策措施,發揚地方首創精神,不斷創造自己的經驗。”王毅表示。
徐翀提到了不久前由生態環境部等17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的《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到2025年年底,長江流域總體水質保持優良,干流水質保持Ⅱ類。聚焦持續深化水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水生態系統修復、著力提升水資源保障程度、加快形成綠色發展管控格局四大攻堅任務,提出了28項具體工作。
“《方案》可以被視為是長江保護與修復的新指南。我們可以在流域的大視角下,補充完善雙碳、安全、新污染物等相關內容,探討‘雙碳’目標下‘流域一盤棋’的解決方案,形成流域‘減污、降碳、擴綠、增長’協同增效的新格局。”徐翀表示。
重生態補償 促價值實現
在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水資源所所長許繼軍看來,生態補償是促進“共抓大保護”的一個重要舉措。
“就長江流域而言,由于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生態補償成了既滿足較高發展階段地區生態環境服務需求,又滿足中低發展階段地區經濟發展需求的政策手段,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促進了落后地區的發展,調節了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狀態。”許繼軍表示。
然而,雖然已實施的生態補償機制對促進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補償規模性較小,補償標準較低,生態保護與補償的權責利不夠清晰,市場化機制也尚不健全。
“長江流域的新老問題相互交織,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極為復雜。建議關注水源涵養、集中式飲用水、水生生物保護、水電工程和跨界水質保護橫向生態補償,打造由管理、科技、法律、經濟四輪驅動+先進文化引領的長江保護與發展模式,尤其是要充分運用市場經濟手段,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豐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許繼軍認為,法律可以約束并保障社會資金在參與生態補償的過程中獲利,而文化則能對資金投入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
全國政協常委、民進湖南省委會主委、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潘碧靈一直關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完善問題。他發現,在實踐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存在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四難"問題。對生態產品的價值核算體系尚未形成統一認識,省與省之間、市與市之間標準不一致,方法不統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還未全面展開,市場體系不完善,產權初始分配不公平;生態產品價值轉換的機制也不健全,流域上下游的補償機制還處于自發狀態。
潘碧靈認為,應完善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的生態產品交易體制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和市場交易機制。“包括建立統一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技術體系,開展長江經濟帶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提高對專業生態產品評估機構的支持力度,也包括通過綜合利用國土空間規劃、建設用地供應、產業用地政策、綠色標識等政策工具,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他還建議健全要素市場配置為主體的生態補償體系,將橫向的生態補償、流域的上下游生態補償作為政府約束性的要求加以推進。豐富補償形式,開展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產業園等方式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同時,引導公眾合理消費和使用生態產品。
(記者 呂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