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灣駟馬涌流域獲評廣州海綿城市建設A等示范片區
大洋網訊 近日,記者獲悉,荔灣區駟馬涌流域獲評為2022年廣州市海綿城市建設A等示范片區,這也是廣州市首批海綿城市建設示范片區之一。
駟馬涌是廣州市一條古老的河道,兩千年前西漢陸賈出使南越,即由駟馬涌入城。其全長約7.7km,橫跨白云區、越秀區、荔灣區,流域面積約10.1km²,其中上游白云區和中游越秀區均為暗渠,下游荔灣區為明涌,明涌流域面積4.56km²,全部位于荔灣北片老城區。流域人口密集,基礎設施完善,但也存在本底硬化面積多、建筑物密度大、綠化比率低、應對暴雨能力弱、水生態脆弱等問題。
為緩解駟馬涌流域內澇問題,提升流域生態環境,2022年荔灣區啟動駟馬涌流域海綿城市示范片區建設,以項目“+海綿”的模式,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融入流域內城市更新、老舊小區微改造、口袋公園建設等建設中,同步配套實施流域內公共排水管網完善、排水單元達標建設、合流渠箱清污分流等治水項目,改善流域人居環境,鞏固提升流域水安全,實現人、水各行其道,構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社區。
完善排水體系,源頭防治水污染
上世紀70年代,駟馬涌尚水清魚躍,到上世紀80年代,由于沿岸居住人口陡增,生活垃圾與污水過度排放,駟馬涌受到嚴重污染,成為一條“黑臭河涌”。究其原因,在于駟馬涌流域公共排水管網建設滯后,雨污合流管網或污水管網直排駟馬涌及其支渠。為恢復駟馬涌水質,還原歷史水系,重塑城市生態,2019年,荔灣區著手實施駟馬涌流域清污分流工程和排水單元達標建設,推進全域雨污分流改造,完善城市排水系統,緩解排水管網雨季溢流、排水不暢等問題。
2022年底,荔灣區順利完成駟馬涌合流渠箱整治,并通過廣州市河長辦三次清污分流效果評定,工程共新建污水主干管和截污干管31.76km、一體化泵井9座,重構了流域污水專有排放通道,實現駟馬涌沿線彩虹閘、廣雅閘、陳家祠閘、白馬閘旱季提閘目標,基本恢復駟馬涌除雍水、排澇水、行洪水、蓄雨水、調補水的生態功能。
此外,荔灣區還著力實施駟馬涌流域排水單元達標建設,建成達標排水單元261個,進一步打通城市排水毛細管,提高了流域排水管網覆蓋率和重現期,初步實現“污水入廠、清水入河”的排水目標,有效削減入河污染物,從源頭解決駟馬涌水污染問題。
湖泊補水加雨水回用,重構流域水生態
駟馬涌明涌段兩側均有生態湖泊,最大的湖泊是流花湖。荔灣區通過湖泊調蓄生態補水回用和在建項目雨水回用,以滿足駟馬涌流域雨水資源利用,從而提升流域整體水環境。
重點是實施生態補水。近年來,荔灣區聯合越秀區實施流花湖水生態修復,對流花湖水域進行分湖、分階段治理,提升流花湖滯蓄凈化水體功能。此外,加強河湖科學化一體化調度,雨季合理開閘泄洪,讓流花湖為駟馬涌下游生態補水。從2022年的情況看,流花湖實現全年為駟馬涌生態補水83.82萬噸。
荔灣區對建構筑物增設雨水回收裝置,提高雨水利用率。
其次是強化雨水資源利用,在源頭改造項目中,工作人員通過增設雨水桶或水體回收裝置等,實現雨水資源回用,2022年駟馬涌流域共計回用雨水1.07萬噸。
經過生態治理和修復,駟馬涌流域水質優良比例進一步提升,駟馬涌明涌順利消除劣V類水質,達到V類水標準;流花湖水生態更是明顯改善,水體已達到Ⅳ類水標準,湖泊現狀水質透明度大幅提高,生態系統內植物長勢茂盛,鳥類活動頻繁,基本形成良性循環的水生態圈。
基本實現流域“中通、下排”,促進雨水源頭減排
緩解城市內澇、增強城市水安全韌性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荔灣區堅持從流域全局出發,結合老城區現狀,著力構建駟馬涌流域“上蓄、中通、下排”的水安全保障格局。
除系統實施流域清污分流、排水單元達標建設等治水項目,完善排水系統,基本實現流域排水“中通、下排”的目標外,荔灣區還在雨水源頭排放上下足功夫,采用項目“+海綿”理念,合理開展源頭減排項目,增大流域雨水滯蓄能力,提高流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荔灣區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口袋公園建設,增大城市地表雨水滯蓄能力。
2022年,荔灣區結合駟馬涌沿線彩虹橋周門片區微改造、西華路小學排水單元達標創建、口袋公園建設等項目,因地制宜落實透水磚、下凹式綠地、雨水回收利用罐等“+海綿”措施,順利達到雨水源頭減排目標,同步解決了各排水單元雨季積水和蚊蟲滋生的問題。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多 通訊員: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