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扎根西北、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可追溯到1956年并校時成立的衛生工程系,于1980年和1999年分別更名為環境工程系和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2002年,環境工程學科入選首批國家重點學科(另外三所為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2003年,獲得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取得重大突破,進入環境與生態學ESI全球前1%。歷經66載,學院現有教職工148人,其中教師107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43人,講師13人,博士后20人),包括國際水協會(IWA)杰出會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模范教師、陜西省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陜西省杰青和陜西省科技新星等優秀師資。學院現有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三個本科專業,均為國家級一流專業。現有在校本科生1465人,碩士研究生955人,博士131(2名巴基斯坦留學生)人。
學院面向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服務國家與地方經濟發展。目前已成為我國西部地區12省市唯一擁有環境類國家重點學科,并同時擁有環境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工程(現屬建筑設備科學與工程學院)、市政工程、環境科學和環境材料、環境化學6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環境材料和環境化學為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自主設置的目錄外二級學科)的學院,建立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工程和市政工程學科)。學院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單位和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單位。擁有黃河中上游水污染控制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科技部111引智基地)和國家非傳統水資源開發利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2個國家級平臺,以及教育部西北水資源與環境生態重點實驗室、陜西省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和陜西省膜分離重點實驗室等8個省部級平臺,平臺擁有包括核磁共振波譜儀、飛行時間質譜聯用儀、原子力顯微鏡和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等高端大型設備與常規設備儀器,為學院科研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面向學科前沿,秉承學術立院、學術強院。20多年來,學院教師共主持國家重大水專項項目1項,水專項課題3項、水專項課題合作單位項目1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項目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9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合作單位項目17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計劃項目3項,國家“973”、“863”項目課題6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3項,國家科技計劃國際科技合作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青年項目141項,教育部、環保部、住建部、陜西省等省部級項目300余項,其他重要縱向項目360余項。出版著作、教材248部,在國內外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5400余篇,其中SCI論文133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81件(含美國發明專利1件),獲國家級科技獎勵5項、省部級科技獎勵41項。
學院1977年招收全國首批環境工程本科生,1984年、1996年、2000年分別獲批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已累計培養12000余名本科生,4600余名碩士和300余名博士,成為我國環境類人才的重要研究培養基地。學生積極投身服務“西部大開發”戰略與“一帶一路”建設,用人單位滿意度評價連續五年在96%以上。近年來,學院累計組建了近千支社會實踐團隊奔赴全國各地開展實踐活動,獲全國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和先進個人等省部級以上榮譽20余項。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成效顯著,近年來累計獲得含“互聯網+”國賽金獎、挑戰杯國賽一等獎、數學建模一等獎、節能減排競賽一等獎在內的省級及以上獎勵530余項。學風建設長效機制逐步完善,學生畢業率、授位率、升學率、英語四六級通過率等核心指標逐年提升,均位居學校前列。畢業生就業指導與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多渠道就業,近年來就業率穩中有升。以侯立安院士、尹鴻勤、袁鳳蘭、張健等為代表的眾多杰出校友已經成為國家機關、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負責人和教學科研單位的學術學科帶頭人,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學院將毫不動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密圍繞學校“11445”發展新格局,大力推進落實學院“十四五”規劃。鞏固強化提升師資隊伍和教學能力,形成以科研方向聚焦和教學梯隊結合的團隊制師資隊伍,培養高層次人才,突破國家級人才。注重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立足服務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與需求,為西北乃至全國培養高素質人才。強化與國際高水平學術機構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提升學院與學科國際聲譽和國際競爭力。
姓名:王勁松
職位:黨委書記姓名:盧金鎖
職位:院長姓名:付勝偉
職位: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紀委書記姓名:劉立忠
職位:副院長姓名:張海涵
職位:副院長姓名:李志華
職位: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