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正建設“無廢城市”!
政務:肇慶發布 2022-08-07 00:40
被國家列為危險廢物的鋁灰,
通過“干法成型+高溫燒制”工藝,
制作成一顆顆多孔陶瓷材料后,
既可替代砂石集料應用于建筑領域,
也可作為生物濾料用來治理水污染,
還可作為無土栽培基質,
實現多源危險廢物的全量深度資源化利用。
圖 | 鋁灰制作而成的環保陶粒。
這項即將進行產業化應用的新技術,
是武漢大學(肇慶)資源與環境技術研究院
(以下簡稱“武大研究院”)
在固體廢物綜合利用上
取得的又一項突破。
作為生態環境部“十四五”時期
建設的“無廢城市”之一,
肇慶不斷加快固體廢物
綜合利用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步伐。
圖 | 李顯才 攝
新技術實現零填埋處理
產品可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
《肇慶市“無廢城市”
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提出,
要以解決固體廢物領域關鍵問題為導向,
打造科研成果轉化平臺,
加速推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
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應用。
2018年落戶肇慶的
武大研究院是推動
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的重要載體。
該研究院瞄準大宗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難題進行多年攻關,突破了鋁灰、退役電池、有機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等“卡脖子”關鍵技術,如今研究成果已在全國300余項工程中實現產業化應用。
和傳統“濕法”工藝相比 ,武大研究院研究的“干法成型+高溫燒制”規避鋁灰遇水反應特性,實現單質鋁的高效提取,具有工藝適應性強、生產能耗低、無環境污染風險、固廢消耗量大等優點,年產20萬立方多孔陶瓷材料生產線每年可消納危險廢物鋁灰及焚燒處置殘渣12萬噸。
從市場前景來看,新技術投產后,
企業不僅可以通過
幫助處置鋁灰收取處置費用,
還可以根據客戶需求,
制備高強、超輕高性能輕骨料,
可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要,
打破生產單一產品無競爭力的市場風險。
武大研究院技術總監曾天宇博士
30萬噸鋁灰可以生產出100多萬立方的多孔陶瓷材料,產品可以用來作為生產輕質高性能輕骨料墻板、替代砂石骨料等,每年約節約80多萬噸粘土類礦物資源。
圖 | 武漢大學(肇慶)資源與環境技術研究院。
針對肇慶新能源產業發展趨勢,
武大研究院研發的
“銨鹽低溫還原焙燒回收
退役電池電極材料新技術”
可降低電池材料處理溫度,
實現選擇性回收鋰、鎳、鈷,
同時消除含氟廢物的污染和廢液排放。
以年處理廢棄鋰電池5萬噸計算,
采用上述工藝可回收0.25萬噸鋰、
1.2萬噸鎳、0.35萬噸鈷。
武大研究院院長侯浩波:新技術下,危廢處置將更加經濟、安全、高效,不僅可以實現零填埋處理,利潤空間較現有普通資源化技術可以拓展7倍以上。
建設省級
再生資源技術創新中心
基于已取得的科研成果
及產業基礎和需求,
在肇慶市、肇慶高新區的支持下,
武大研究院計劃在肇慶建設
省級再生資源技術創新中心,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圖 | 將建于肇慶高新區的省級再生資源技術創新中心整體規劃圖。
該中心將立足現代再生資源行業,
圍繞固體廢物綠色高效利用領域
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
和產業化關鍵核心技術研發。
同時,建立多個具有相當規模的
研發平臺及中試基地,
實現已有科技成果快速產業化。
圖 | 肇慶高新區 王振宇 攝
侯浩波:創新中心最終將形成“1123+N”的模式,即1個國家級再生資源技術創新中心、1個產業園建設運營管理公司、政府引導基金和社會資本投資基金2只基金、3個產業園和N個專業化公司,結合各類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打造上下游產業鏈,支撐廣東省再生資源萬億級產業發展。
接下來,
肇慶將繼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注入綠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