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專家為青海綠色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
本報訊(西海全媒體記者 范程程 吳予琴)6月15日下午,由商務部、生態環境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實現生態產品價值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主旨論壇在西寧舉行。院士、專家共聚一堂,為探討青海綠色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提供科學可靠的路徑選擇和智力支撐。
商務部原副部長、世界貿易組織前任副總干事易小準以《國際貿易規則與環境的全球治理》為題作主旨演講。他說,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將近四分之三的面積,超過30億人的生計依賴于海洋和多種生物,由于過度捕撈已經使很多魚類瀕臨滅絕,維持生物的魚類水平已經從1974年的90%降到2015年的66.9%,為了履行各國可持續發展的責任,中國以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為根本追求,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在《大力發展生態產品第四產業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青!返难葜v中提到,不斷完善產業利益分配體系關鍵在于建立生態產品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真正實現“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實現第四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院長馮起作題為《西北極端環境生態系統修復理論與技術》的演講,他從西北區域重要性、西部生態環境問題、關鍵問題和理論基礎薄弱的角度引入,在深刻闡述西北內陸河流生態水文研究的重大背景和科技需求的基礎上,重點講述了在內陸河流域寒旱區生態恢復的水調控理論與技術研究成果。
“當前,我國農業正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型,而實現這一轉型的先決條件是高肥力、無污染土壤。”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沈其榮在以《大力發展有機(類)肥料產業》為題的演講中指出,通過研究發現,施用有機肥能使土壤肥力持續提高,抑制土壤酸化,能夠快速提高土壤團粒結構比例和土壤碳匯,所以發展有機(類)肥料的重要意義是可使土壤肥力穩續提高并抑制土壤酸化,快速提高土壤團粒結構比例。同時,顯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有效防控經濟作物土傳病害,是實現我國環保目標的重要措施。
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教授南志標以《青海草地資源和草牧業發展》為題作了演講。他說,青海在打造生態文明高地方面,為全國樹立了榜樣。要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對于長期禁牧的草原進行適度開放,正確處理好家畜生產與野生動物保護的關系,解決好發展家畜生產與野生動物數量增多、環境需求變大的矛盾,正確處理好種糧與種草的關系,實現種養加相結合、糧草畜相結合。
美國環保協會高級副總裁莫里斯·霍爾作了《水資源韌性 為了珍貴的地球》的演講。他表示,構建韌性水系統、增加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監測與統籌,既能有效監測生態系統中的水資源情況,也能有效管理和分配能源和農業用水,促進水循環的良性運轉。美國環保協會致力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未來,希望通過提升地球水資源韌性,調整多重收益土地用途實現可持續發展。
“清醒認識青海更加重要的生態地位,全面分析青海發揮的重要生態功能。”中共青海省委黨校副校長馬洪波在以《青海推動綠色發展的新探索》為題的演講中提到,探索建立青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要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開展信息普查動態監測、建立價值評價體系、制定價值核算規范、推動核算結果應用。推進供需精準對接、拓展價值實現模式、促進價值增值、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經濟核算研究中心主任於方在《我國GEP和GEEP百強縣評估》的報告中表示,GEEP百強區縣主要分布在廣東省和江蘇省等東部經濟發達省份以及西藏自治區、黑龍江省和青海省等生態大省。GEP百強縣主要分布在行政面積大、生態功能突出的西部地區,東部地區經濟強,西部地區生態面積大,GEEP百強縣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和生態突出的西部地區。
“因地制宜發展栽培草地,加強飼草建植和草產品加工及家畜營養均衡飼養高效利用的技術研發和模式集成,有效推動區域間的資源配置。”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新全,在論壇上作了《高寒草地生態-生產功能提升的理論及實踐》的演講。他建議,要對放牧草地加強合理利用和退化治理,實現草畜平衡,提升畜牧業發展水平,發揮三類草地之間資源效應,加強三類草地之間的資源耦合,優化三生空間格局,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區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