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
潮新聞 通訊員 常風民 劉秋琳
江南梅雨季,泥水滿地。污水進了污水管道,污泥去哪了?
近日,記者來到專“吃”污泥的浙江環興機械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1989年成立的環興機械,主營業務是精細化工行業所需的噴霧干化塔、反應釜等化工裝備的研發制造,是染料行業重要的設備供應商,噴霧干化等設備占有相當市場份額。
機緣巧合,環興機械董事長俞其林結識了業內專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王凱軍教授,從此踏上了吃“泥”的新征程。
“面對年產5000多萬噸的污水污泥(以含水率80%計),我國污泥安全處理處置率卻只有20%。”王凱軍介紹,當前,污泥處理干化-焚燒處置市場幾乎一直被美日歐壟斷,中國污泥處理行業亟需自己的處理技術與裝備。
巨大的國產替代市場,俞其林心動了,也行動了。早在2006年,他著手啟動污泥噴霧干化的可行性研究。完成基本驗證后,2007年8月,籌建了日處理規模60噸/天的污泥噴霧干化設備示范工程,為了親自參與攻克技術難關,設備就建在了公司辦公大院,并調試運行成功,標志著第一臺流態化污泥噴霧干化工程設備的誕生,也初步印證了王凱軍教授當初的觀點——噴霧技術應用于污泥干化是可行的。

回憶當初的研發過程,俞其林感慨萬千。與染料等相比,由于物料特性、運行目的、行業要求等的不同,將噴霧干化技術用于污泥處理,其艱巨性、復雜性并不比重新研發技術來得簡單。
憑借20多年設備研發生產經驗,聯合研發團隊經過對干化-焚燒參數上百次運行優化,終于解決了污泥噴霧干化存在的儲存、輸送、堵塞、磨損、凈化等一系列問題,終于成功實現污泥噴霧干化技術與裝備的“中國創造”。
第一臺實驗設備誕生后,清華大學便和環興一起開始了污泥噴霧干化焚燒集成設備的產業化工程推廣。

錢江污水處理廠是最早引入污泥噴霧干化技術的污水處理廠。2007年引進技術,2008年項目運行,設計規模為日處理污泥360噸/天。廠長施仁江說,1997年至2007年十年間,工廠一直采用衛生填埋進行污泥處置,由于填埋土地成本高,加上環保要求逐年提高,讓他們大傷腦筋。
引入污泥噴霧干化技術以后,不僅減少了污泥外運處置的麻煩,還消除了運輸途中的二次污染。施仁江給大家算了一筆賬,以平均年處理污泥量8萬噸計,每年可節省處置費約1000萬元。2017年設備經技術改造后,還實現了全程無臭、無煙,社會效應明顯。
位于浙江紹興市的污水處理廠,承擔著紹興市縣兩級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處理任務。2013年引入污泥噴霧干化技術,日處理規模1200噸/天,已穩定運行5年。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污泥噴霧干化處理工程,也是世界范圍內屈指可數的污泥處置項目。
“國產化的污泥噴霧干化裝備投資成本僅為進口裝備的1/3,運行費用僅為其他干化焚燒工藝的1/2。”俞其林說,目前環興已經構建了先進的管理與安全運營技術體系,形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污泥噴霧干化技術裝備標準,建成十余項污泥噴霧干化工程,污泥處理工程規模達5000噸/天,預計不久的將來日處理污泥量及濃縮液將突破萬噸。

伴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污泥噴霧干化-焚燒技術還走出國門,被成功應用在了孟加拉達卡污水處理項目。該項目位于孟加拉國首都達卡,這里也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其中,污泥處置規模為500噸/天,項目總投資過億元,包括50萬噸/天的污水處理廠及配套污水管網建設。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在東南亞承接的最大國際EPC污水處理廠項目,標志著環保重大裝備在海外新興市場的重大突破。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