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新華社武漢7月21日電題:污水處理廠廠長眼里的“化工六變”
新華社記者李思遠、田中全
“污水管道暗變明,園區排污口多變一,污水廠污泥從掩埋到無害化處理,污水排放標準從一級B提升至一級A,環保監管變管家服務,環保設施成為園區招商核心競爭力,令人‘談化色變’的工業園發生了六大變化。”記者近日沿長江行進式采訪,一位污水處理廠廠長感嘆。
7月,在湖北省枝江市姚家港化工園,廠房林立、綠樹成蔭。作為長江沿線化工重鎮,這里聚集著各類化工企業近百家,年產值數百億元。園區一角,枝江市城西污水處理廠正在繁忙運轉,工業廢水經過十多道工序處理后排入長江。
“80后”廠長劉鋒從事化工行業環保工作15年,親歷了姚家港化工園近些年的發展和變遷。
2016年以來,長江沿江省市和有關長江流域機構著眼中華民族長遠利益,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枝江市深入推進“關改搬轉治綠”,關停環保不達標企業,引入綠色環保項目……在破解化工污染之困中,尋求綠色發展之路。
“最直觀的就是污水管道的變化。”劉鋒指著騰空架起、縱橫有序的管廊說,在化工整治中,化工園污水輸送管道最先得到提檔升級。“園區以前通過地下管網輸送污水,‘跑冒滴漏’、二次污染情況時有發生。高空管廊輸送解決了這些難題。不銹鋼焊制的管道不僅質量好,架在空中更易管理維護。”
“封堵企業排污口,所有污水必須經過污水處理廠環保處理后一口入江,這是第二個變化。”劉鋒說,多年前,姚家港化工園污水處理還是另一種局面:園區內有多個排污口,不達標偷排亂象威脅長江生態環境。環保部門曾對相關污染情況作出通報批評。
如今,在城西污水處理廠與排水口相通的循環水池里,一群紅色錦鯉正在歡暢游動。“這說明污水處理后魚類可以生存其中。”劉鋒說,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指引下,保護長江從“選擇題”變為“必答題”,現在又做起了“附加題”,將污水排放標準從城市生活污水一級B標準提升至更加嚴格的一級A標準,堅決把好污水入江的“最后一關”。
污泥治理曾是污水處理廠的“老大難”問題。劉鋒介紹,在綠色轉型中,處理廠摒棄填埋的老辦法,“變廢為寶”,通過無害化處置,將污泥制成建材輔料。
記者在廠區看到,污泥經焚燒處理變成了褐色的固體渣塊,不時有車輛進廠裝載。劉鋒說,污泥資源化利用,不僅解決了廢棄物的去向問題,還化解了因填埋造成的污染風險。
為提升源頭治污能力,姚家港化工園還聘請7位在環保領域從業多年的專業人士,擔任園區“環保管家”,為企業各生產環節“把脈問診”,排查廢水、廢氣和固廢等方面風險,幫助企業優化生產鏈條流程,提升自主環保管理能力,消除環境安全隱患。“這樣還能降低企業成本,‘環保管家’成了大家競相邀請的‘香餑餑’。”劉鋒說。
綠色轉型使得姚家港化工園成為資本競爭的熱土。“以前企業投資主要看重地方土地、稅收政策,現在也關心環保設施能否持續穩定保障生產。”劉鋒說,環保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姚家港化工園的化工之變為廣大企業提供了發展沃土。
綠色轉型助推高質量發展。目前,姚家港化工園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專用化學品和資源綜合利用五大產業集群。2022年,化工園總產值716億元,為枝江市貢獻30%以上GDP。今年5月,10個項目在此集中投產,總投資超142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