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報丨大慶油田: “吞”下9萬余噸油泥,創效5000余萬元

含油污泥是石油生產的“伴生品”,在油田生產、井下作業等施工過程中,都會不同程度地產生。
△油泥處理部相繼攻克多項技術難題
大慶油田水務公司水務環保工程公司油泥處理部,運營管理含油污泥處理站6座,擁有熱裂解裝置40臺套。僅去年,他們就處置含油污泥9萬余噸,全年資源化利用產出脫油土6萬余噸,清潔油田用地1萬余平方米,油泥處理后回收輕質混合油2萬余立方米,創造經濟效益5000余萬元。
從零起步
闖入含油污泥處理市場
2018年5月,緊盯大慶油田生態環保治理需要,大慶油田水務環保工程公司油泥處理部應運而生。油泥處理部從零起步,硬是打破了外部企業的壟斷,成功闖入油田含油污泥處理業務市場。
千分之三處理標準的含油污泥熱裂解屬于新興環保產業,在東北高寒地區面臨無熱裂解規模化應用先例可遵循、無完整成熟工業運行標準經驗可借鑒、無專業化外部隊伍可依靠的“三無”窘境。
為了盡快破解高溫裂解技術在大慶“水土不服”的難題,油泥處理部主動出擊,四處搜集相關信息,到設備廠家觀摩學習,到高校找專家交流,調研了解行業發展狀況。
沒有專業的油泥處理設備,就想盡辦法自己動手造,經過半年時間的反復摸索、反復嘗試,終于將裂解橡膠的設備改造成了含油污泥處理的專業設備,并破解了油泥無害化處理的技術難題,使含油污泥處理項目在大慶落了地扎了根。
人拉肩扛
先后建起6座含油污泥處理站
大慶油田采油九廠含油污泥處理站,是油泥處理部接到的第一個建站任務。項目剛開工就趕上連綿多日的瓢潑大雨,讓短短1公里的進站路泥濘不堪、寸步難行,導致拉運裂解爐的車輛無法順利進入站區。項目部全員用人拉肩扛的方式一米一米地墊路拽車,經過3個多小時的連續奮戰,裂解爐才得以順利進站安裝。
3年來,通過自主選址施工、自己職工運行、自研標準管理,他們先后在長垣和外圍5個采油廠建起了6座含油污泥處理站。
2021年,油泥處理部作為環保治理主力軍,在完成歷史遺留含油污泥“清零”任務的同時,主動出擊油田新增含油污泥處理,服務范圍覆蓋油田所轄各采油廠,新增量市場占有率達100%。
引領行業
爭當綠色油田建設先行官
先后總結編制7項管理制度和3項設備操作規程,其中《熱裂解處理裝置操作規程》已通過油田公司企業標準審核,成為企業標準;
《污泥裂解爐內部結構的改造》項目獲水務公司創新創效一等獎,《含油污泥裂解爐進出料防粘壁系統的研制》獲油田公司技術革新成果一等獎;
針對含油污泥處理時間周期較長這一問題,研制出全密封快速降溫三級螺旋絞龍出渣裝置,使單套處理時間平均減少6-8小時,提升裂解爐運行效率達32%……
油泥處理部積極主動與大慶市生態環境局溝通,共同確立了含油污泥處理站的相關技術和管理資料環保檢查標準,填補了行業空白。全力實施油田含油污泥處理業務,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
原標題:《省報丨大慶油田: “吞”下9萬余噸油泥,創效50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