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李海生在《科技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創新科技組織機制,支撐黃河生態保護》,推動完善聯合研究機制,探索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攻關舉國體制機制,科技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地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著眼長遠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講話,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大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該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但黃河流域仍面臨著水資源嚴重短缺、入河污染物超載嚴重、重要生態系統退化明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偏低、保護與發展矛盾尖銳等突出問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涉及復雜系統工程的重大科學問題。然而,當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科技力量和資源相對分散,尚未形成協同攻關的科技合力和組織機制,亟須探索健全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流域高質量發展。
打造高端科技創新平臺,實施黃河生態環境科技治理重大行動
生態環境部采用“1+X”模式,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為主要依托單位,以華潤集團為主要出資支持單位,組織匯聚了全國生態環境、水利、地理、經濟等領域的135家優勢科研單位、2400余名科研人員,建設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黃河中心)。黃河中心從流域系統性出發,堅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圍繞“三水(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統籌治理、生態保護修復、固廢資源化利用、減污降碳和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開展多領域、多學科、多層次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結合生態環境部、科技部《百城千縣萬名專家生態環境科技幫扶行動計劃》,組織32個專家工作組深入一線、常駐一線,在沿黃重點城市開展駐點科技幫扶,按照“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邊反饋、邊完善”的工作機制,為區域和重點城市“把脈問診、開藥方”,破解科研成果與治理需求脫節的“孤島現象”,解決地方政府“有想法、沒辦法”的難題,推動科研成果落地見效,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構建科技嵌入式組織管理機制,形成多元主體協同共治模式
以黃河中心為樞紐,打通國家決策層和地方執行層之間的壁壘,破解“上熱下冷中梗阻”的問題,構建“政府主導—科技驅動—多元協同”的立體化組織體系。黃河中心作為中間的科技層,對上是“參謀部”,通過對國家管理政策的解讀和關鍵技術的研究,支撐國家黃河生態保護治理科學決策。橫向是“組織部”,組織建立多學科交叉、多領域融合的科技攻關團隊,聚焦黃河流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科技攻關,集中攻克流域關鍵政策短板和突出科技難題。對下是“指揮部”,通過駐點科技幫扶,實現國家政策措施和管理要求的快速落地,組建“專家工作組+地方政府+企業”的社會多元共治網絡,推動各方擰成一股繩,形成社會治理合力,實現國家政策措施的快速落地實施。通過構建科技嵌入式生態保護治理體系,形成了縱向聯動、橫向協同的治理格局,突破“組織、地域、學科、信息、技術”五大壁壘,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由“二元博弈”轉為“多元協同”,推動黃河流域污染治理范式從“片段化、切塊式”向“協同式、整體性”轉變,有效提升了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效能。
建設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打造“數字黃河、智慧黃河”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涉及多部門、多學科、多因素,水文、氣象、水質、地質、土壤、生物以及經濟社會等多尺度、多要素的海量信息數據,是生態環境管理決策和政策措施制定的基礎。按照“補短板、強弱項”的原則,綜合運用衛星、航空、地面等監測手段,建立完善黃河流域野外觀測站體系,將常規監測數據和野外觀測數據融合起來,打破各部門數據壁壘,構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科學數據中心,實現數據的統一存儲、綜合分析和共享發布。充分發揮大數據在生態保護治理中的關鍵作用,建設“數治黃河”管理決策平臺,實現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信息的可視化、管理的智能化、決策的科學化、監管的數字化,以“數字黃河、智慧黃河”賦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作者:李海生 (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涉及復雜系統工程的重大科學問題,亟須探索健全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