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山東省濱州市北城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的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轉,對于入海河流總氮治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深化陸海統籌,濱州市打出了入海河流總氮治理的“組合拳”,這是推進水污染防治、保護水環境的重要舉措。
首先,污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轉對于減少污水中的總氮含量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有效的污水處理,可以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減少水體富營養化的風險。
其次,深化陸海統籌是推進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濱州市通過加強陸域和海域的統籌治理,實現了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生態環境的綜合保護。這種統籌治理的方式有助于提高治理效果,降低治理成本,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最后,專家認為濱州市的入海河流總氮治理“組合拳”具有創新性和可復制性。通過綜合運用多種治理手段和技術,濱州市成功地減少了入海河流中的總氮含量,為其他地區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綜上所述,專家認為山東省濱州市北城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的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轉和深化陸海統籌的舉措對于入海河流總氮治理具有重要意義。這種綜合治理的方式有助于提高治理效果,保護水環境,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深化陸海統籌 濱州打好入海河流總氮治理“組合拳”
來源:中國環境APP 作者:季英德 周雁凌
在山東省濱州市北城污水處理有限公司,記者近日看到,8個自養反硝化濾池整齊排列,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轉。查閱中控系統數據顯示,進水總氮為48.68mg/L,出口總氮為7.91mg/L。
濱州市北城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光柱告訴記者:“我們投資1200余萬元,率先引進‘硫自養反硝化脫氮技術’進行改造,脫氮效果挺好,預計總氮年減排量約105噸。這個技術的優點是無機化能營養型、光能營養型的硫氧化細菌在缺氧或厭氧條件下,利用還原態硫作為電子供體,同時以水中硝酸鹽氮作為電子受體,將其還原為氮氣,完成反硝化反應過程,達到降低總氮的目的。運行過程中不易受沖擊,脫氮效率高,運行維護費用低,反硝化污泥產量少,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總投資和運行成本大大降低,是綠色脫氮工藝。”
除了北城污水處理有限公司采用了“硫自養反硝化脫氮技術”,濱州市還大力推進重點管控的5家污水處理廠、65家涉氮污染源進行改造中試。脫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正是濱州市扎實開展入海河流總氮治理專項行動,全力打好組合拳的一個縮影。
濱州市副市長張瑞杰日前在全國重點海域入海河流總氮治理與管控工作推進會上介紹,近年來,濱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按照“典型引領、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工作思路,全面剖析入海河流總氮來源,深化陸海統籌,扎實開展入海河流總氮治理專項行動,各項工作成效顯著。
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濱州市春、夏兩季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分別為100%、98%。1月—11月,5條入海河流、3條過境入海河流總氮較2022年同期分別改善32.31%、18.38%。
堅持源頭防控,加大治理力度
山東省濱州市位于渤海灣西南岸,黃河三角洲腹地,是環渤海“1+12”城市之一,海岸線總長126公里,海域面積1896平方公里。
加強入海河流總氮治理與管控,是打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強化陸海統籌治理的關鍵任務。為此,濱州市組織精干力量,對5條入海河流和3條過境入海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圍繞涉氮直排企業等9個領域開展排查、整治行動,全力打好入海河流總氮治理“組合拳”,推動近岸海域水質持續提升。
濱州市深入推進城市排水“兩清零、一提標”行動(建成區雨污合流管網清零、黑臭水體清零,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補齊城市排水設施短板。2022年以來,全市投資20.5億元,新建、修復、改造污水管網146.18公里,6家城市污水處理廠已達地表水準Ⅳ類排放標準,4條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實現“長治久清”。
針對畜禽養殖面廣量大情況,提高污染治理水平,變散養為集中養殖,全市養殖規模化達到75%以上,1808家規模化養殖場、650家沿河養殖場戶全部配備畜禽糞污處理設施。推進畜禽養殖糞污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畜禽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實現100%。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全市2777個村莊已完成生活污水治理,農村黑臭水體實現有效管護。因地制宜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生產布局進一步優化,化肥農藥減量化穩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化肥施用量比2020年減少約5.5%,農藥施用量減少約13%。
濱州市投資4.06億元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完成海洋生態修復總面積3924公頃,實現退養還濕3760公頃、互花米草治理366公頃、鹽沼修復271公頃、牡蠣礁修復30公頃。在潮河、秦口河等沿線污水處理廠下游投資1.5億元建設尾水人工濕地工程,削減入河總氮濃度。
堅持系統管控,提升治理水平
在葛洲壩水務(濱州)有限公司廢水排放口邊上,豎立著一塊入河排污口標志牌,既有編號、位置、地理位置,還有執行標準、排入的水功能區名稱、水質保護目標等。用手機掃一下標志牌上的二維碼,從廢水主要污染物種類到排放規律等各類信息一應俱全。
濱州市狠抓排污口監管,制定并印發《濱州市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方案》,全面繪制整治工作“路線圖”,“一圖讀懂”解讀案例獲評市政府“十佳”政策解讀優秀案例第一名。開展排污口溯源、監測、整治,并樹標立牌實現身份證式管理。選取8處重點排污口,安裝水質自動監測微站和視頻監控“電子眼”,實現周邊環境狀況、外排水質水量全時段監管。
濱州市生態環境局辦公室主任、四級調研員馮國剛告訴記者:“我們狠抓區域聯控,落實縣際間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將總氮削減納入補償條款,發揮財政激勵杠桿作用,調動上下游縣區協同治污積極性。健全‘區域聯動、信息共享、優勢互補、團結治污’的聯防聯控機制,實施聯動執法,凝聚跨區域治污合力。”
濱州市依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海洋環境保護領域專家團隊,實施重點入海河流污染物通量監測與總氮控制精細調查、海洋風險源排查、美麗海灣建設等項目,為全市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精準技術指導。幫扶制定行政區域內潮河、秦口河《總氮污染治理與管控方案》,實現“一河一策”。
為嚴格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濱州市配強河湖管護隊伍,縱深推進河湖“清四亂”,切實保障水環境安全。高效利用市級灣長制信息管理平臺,如實記錄各級灣長、灣管員巡灣數據,問題情況一鍵式交辦相關縣區,并督促其限時處理,建立高效的問題“發現—處置—解決”閉環線瞎芾硤逑怠�2023年以來,各級河長累計巡河19.2萬次5.7萬公里,推動解決問題421處;各級灣長共巡灣77次,各級灣管員巡灣220次,里程3082公里,取得良好海灣管護效果。
堅持過程監控,鞏固治理成效
“對潮河、秦口河、小清河流域開展飛行監測、飛行執法,累計巡河148公里,對重點河流斷面和涉氮企業采樣14次,發現問題3 個,已督促相關縣區及時整改。”這是記者在第31期《濱州市入海河流總氮控制專項行動報告》中看到的持續飛行監測和執法的一組數據。
今年以來,濱州市強化一線巡查,印發《2023年全市入海河流總氮控制專項行動工作方案》,按照“六步工作法”,開展入海河流重點河段、干支流徒步排查,實施“飛行監測、飛行執法”,精準鎖定總氮高值區,問題點位及時交辦,實現總氮指標“掐尖削峰”。今年以來,共計交辦10批次132件問題,已全部整改完成。
濱州市強化精準分析,堅持入海河流斷面自動在線監測數據日統計、周分析、月通報,精準掌握總氮變化趨勢,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年。對總氮濃度長期反彈嚴重的,采用通報、督辦、約談等手段,壓實責任發揮各級各部門力量協同發力治污。
濱州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魏剛對記者說:“我們深度開展轄區內12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7個化工園區污水收集處理和總氮治理設施排查工作,全面摸清園區內納管企業、收集管網、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存在問題,制定‘一園一策’,解決歷史欠賬,提升園區污水收集處理和總氮治理效能。”
為實現陸海統籌,濱州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濱州海警局、濱州海事局等部門,建立常態化聯合執法機制,2023年已累計開展10次海洋聯合執法行動,檢查海洋工程項目105家,海水養殖項目252家,海洋風險源企業27家。建立海上聯合執法信息群,部門間及時互通行政審批和執法信息,全面共享各類執法基礎數據。截至目前,累計共享數據信息103條,共商共謀近岸海域水質改善對策10次,及時解決各類問題隱患,實現海洋環境共治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