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質好不好,看魚能不能活。這不只是公眾對環保的樸素理解。
十幾年前,時任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也提出這樣的要求:污染企業在排污口建一個養魚池,并確保魚能存活。張波的想法很簡單:老百姓聽不懂COD(化學需氧量)等水質指標,魚就是最好的指標。
2000年,張波從高校進入政府,由青島建筑工程學院副院長轉任山東省環保廳廳長;2016年,他從地方進入中央,先后擔任原環境保護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司長、總工程師。如今,這位61歲的博士任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會長,還在聚焦關鍵領域的難點、堵點。
張波管理下的山東環保總是先聲奪人。治霾,先于國家出臺地方版行動計劃,先于國家給地市排名;治水,反其道而行之,制定比全國嚴格四倍以上的排污標準;高壓排污事件延宕一年,政務微博高調反擊。
在生態環境部任職期間,多地效仿山東治水經驗加嚴標準,他卻公開警示,不鼓勵各地設定過高的水質目標,防止“單兵突進,畸重畸輕”的局面在水上出現。
張波始終秉承開放的態度,十多年來,他多次接受《南方周末》采訪,這種開放不僅是對媒體,也對公眾乃至企業。有個網友寫過一條微博,說“他們(指山東環保政務微博)怎么什么都敢公開”。
“環保工作沒有什么大不了的‘陰暗面’,都可以擺在臺面上談。”每次面對采訪,張波都是這么坦然。
在劣V類水里養魚不難
在劣V類水里養魚,聽起來不切實際,執行起來卻并非難事。
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根據不同的功能劃定了五類水,水質差的水一般都是劣V類——COD大于40mg/L,但鯽魚和鯉魚這兩種餐桌上的常見魚類,在COD小于100mg/L的劣V類水體中也可以存活。
讓造紙廠建養魚池是南四湖治理的措施之一。南四湖指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四個相連的湖泊,它們不僅是北方最大淡水湖,還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輸水干線和調蓄樞紐,事關沿線飲水安全。
張波回憶,二十世紀之初的南四湖,流域內每個縣都至少有一家造紙廠或釀酒廠、化肥廠、印染廠、化工廠等高污染企業,污染物通過五十多條河流匯入湖泊形成“醬油湖”,別說魚蝦絕跡,有的水域甚至連蘆葦都不長。
治水歷程是中國環保治理史的縮影。北京官廳水庫的治理始于1972年,那一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敲響了全球環境保護警鐘,次年,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召開,拉開我國環保工作序幕。
水污染治理跨越多部門、多行政區,成因復雜,治理難度大。1994年淮河水污染事件、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黑臭水體治理、水源地督查……中國的治水歷程逐漸從被動化為主動,從水污染防治向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流域要素協同治理、統籌推進轉變,“十四五”的治水目標正是: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
張波的“常見魚類穩定生長標準”提前實踐了這一轉變。這一標準簡稱“606”——COD為60mg/L,氨氮為6mg/L(國標V類水限值為2mg/L)。
這樣的水依然是劣V類水,但水生態被激活。“常見魚類穩定生長,河流兩岸的老百姓就比較安全了。”張波認為,“有水有魚有草,老百姓記憶中的美好景象就會逐漸回來。”
根據《2022年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全國劣V類的水質斷面比例僅為0.7%。但這并不意味著水環境治理即將大功告成。城市化的快速進程下,水生態空間被嚴重掠奪。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水環境理化指標已經相近或者相當,最大的短板可能是水生態系統嚴重失衡。”張波說。
2022年,長江流域遭遇嚴重干旱,一些地段甚至河床見底,但全年依然保持了II類水質。這正說明點源污染治理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面源污染、水生態失衡等問題正在凸顯。
沿河建造的商品房、別墅將城市泄洪河道擠壓得越來越窄,甚至還蓋上了蓋板,建成停車場;許多低洼的地方本是濕地湖泊,也被侵占后變成了城區。“所以一場大雨過后沖得人仰馬翻,都是大自然的罪過嗎?”張波說。
財政資金“可有可無”
養魚標準之后,山東的地方水環境質量標準進一步加嚴,許多人擔心這會扼殺山東的造紙行業。“二十多年前跟現在不同,許多人也認為環保很重要,但加快發展的心情更迫切。”張波回憶。
保護和發展的矛盾看似不可調和,但張波認為,不要輕易給行業貼標簽。一旦企業的理念、標準、技術、管理等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丑小鴨也能變成白天鵝。“只要策略用得好,環保就不單純是保護工作,而是推動經濟社會轉型的一個重要工具。”
標準加嚴后八年,山東造紙企業由原來的兩百多家銳減到十幾家,但造紙產業規模是原來的三倍多,利稅是原來的四倍多。山東民營造紙企業活躍在資本市場,創新了大批技術成果。
張波回憶,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沒有安排財政補助資金,沒有安置下崗職工。政府所做的,只是制定預期明確、不斷加嚴的標準,再加上強有力的監管。用企業的話來說,“標準像個老虎一樣跟在屁股后面,跑得慢就要被咬一口”。
到生態環境部任職后,張波曾經常到各地調研,發現許多地方提出的第一條訴求就是“加大中央財政投入”。這些地方的繁M度脛饕攬空普式鷸С幀5挪ㄈ銜普式�“十分重要,多多益善,可有可無”。
“十分重要,多多益善”好理解,而“可有可無”的原因則是,如果單純依靠財政資金做環保,不下決心理順資源的價格體系和監督機制,就不可能建立有效市場,一些環保基礎設施最終難免要“曬太陽”,“有”與“無”也沒有根本區別;而如果政府有為激發市場有效,可能就不需要太多的財政資金,這樣的“無”比“有”還好。
環保并非是政府包攬一切,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參與。
張波特別支持環境信息公開。一方面,公開后公眾幫助監督,降低政府部門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老百姓在監督時說一些過頭話也沒什么了不起,一旦環境改善了,老百姓又把你贊揚得不得了”。
在他看來,把握好“環境、角色、目的”這六字十分重要,一個人或一個集體說話、做事如能符合自己所處的環境、擔當的角色和目的,就能夠達到不惑。
南方周末記者 林方舟
責編 汪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