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發達地區的共性問題:如何移開污水處理“絆腳石”?
時間:2023-12-16 17:54:07 來源:中國環境APP 作者:中環報見習記者張冰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近日通報最新一批5個典型案例,均聚焦污水問題,主要表現在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突出、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短板明顯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然而,目前不同地區的污水處理設施水平仍有結構性差異——從全國來看,經濟發達地區普遍優于欠發達地區;省會城市、大城市又優于區縣。那么,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推動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資金從哪里來?又有哪些創新路徑可借鑒?本報記者對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糧草先行,補足基礎設施短板
加快補齊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點方向,也是各地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記者在采訪時,一位專家直言不諱:“解決污水的問題就是要花硬功夫,就得真金白銀的投入。”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都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那么該如何解決資金問題?
專家表示,政府和市場“兩只手”要協同發力,合理設計資金保障方式,從拓寬財政資金投入渠道、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兩方面來解決。
“加強中央轉移支付和地方財政支付力度。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設立中央、省、市財政分擔機制。污水處理費上繳地方財政后,應納入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款專用避免挪用和截留。”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表示,“欠發達地區應選擇適合當地實際和經濟實力的建設運行方式,比如引進裝配式一體化的污水處理設施,投資少、運行經費少,減少專業人員值守。”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洪臣建議,可以考慮在宏觀政策層面加大上下游、東中西排污權交易力度。要積極創新資金籌措機制,加大金融信貸支持力度,加強與政策性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鼓勵開展生活污水處理相關設施在內的固定資產抵押擔保融資,各地政府應采取相應增信措施或給予貸款貼息補助。
撬動社會資本“入局”。“將生活污水治理任務統籌納入EOD等項目規劃方案,通過拓展市場化、多元化投資渠道,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投資、捐助、認建等形式。”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愛杰指出具體路徑,“比如在農村地區,可以通過‘污水治理’的示范工程,給予相關企業資金支持。部分地區將農村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與特色產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有機結合,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人居環境整治相互促進。”
圍繞污水處理打造新型綠色產業,也是我國環境保護政策的一種新嘗試。對此,王愛杰提出,“通過政策驅動,讓欠發達地區圍繞污水處理廠打造新型綠色產業。比如新能源、生物經濟等充分發揮污水處理廠冷熱能及資源回收優勢的產業集群,通過政策扶植并以環保轉移支付作為補貼,將產業收益、土地增值等反哺污水處理,一旦成功就能解決資金困境。”
既建也管,構建科學管理模式
一些地方污水處理設施也建了不少,但有些設施存在“吃不飽”“睡大覺”“曬太陽”等問題。
污水處理設施不能只建不管,各級政府應堅持以實際利用效果為導向,建立完善科學的考核機制,切實杜絕環境設施“曬太陽”的現象。
有專家建議,“首先要端正領導干部的政績觀,樹立建是為了用、建了就要用的觀念。對建而未用環境設施,逐一調查研究,弄清癥結所在,制定‘一廠一策’方案,讓現有環境設施盡快發揮效益。”
構建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也十分重要。“各地政府應作為責任主體,根據自身實際,創新建設和運營模式。選擇技術資金實力強、信譽好的企業進行合作,負責轄區鄉鎮污水處理廠‘投、建、管、運’一體化運營。”王愛杰告訴中國環境報記者,“尤其欠發達的農村地區,要加強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建設、施工驗收和后期運維管理等的全過程監管,建立一種以政府主導、農民和社會參與的多元化農村污水治理監管機制。”
科技賦能,實現污水處理智慧化。
在四川省成都市沱江保護再生水廠,人工智能閉環控制系統通過實時監測、數據分析和智能算法,實現對污水廠運營過程的全面控制。“智能云AI助力污水處理穩定達標,藥劑投加節約三成;跇嫿ǖ闹悄芗铀幩惴,將算法結果與水廠自控設備打通,實現加藥環節閉環智能控制,實時調整加藥。閉環控制的過程則可以通過污水廠智能駕駛艙進行監控,讓污水廠運營人員可以實時掌控污水廠整體情況。”該廠負責人表示。
變廢為寶,實現污水資源化利用
污水資源化利用對增加水資源供給、保障水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欠發達地區應該積極創新污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理念,進行創新嘗試。
“應該堅持污水工業循環利用和城鎮污水生態環境利用并重的思路,進一步加強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強化科技支撐,對于處理工藝效能、能源資源轉化技術開展相關研究。另外,完善合理的定價體系,將污水作為資源出售,會調動污水資源化利用的積極性,并減輕水資源壓力。”王愛杰建議。
在污水資源化利用中,“碳源”是重要物質。有專家介紹,像酒類、飲料等行業本身有大量碳源。地方相關部門可以牽頭,對污水處理廠外加碳源開展可行性研究。
在湖南省長沙市,工業園區以政策為指引,借助啤酒廢水資源優勢,為污水處理“補碳”,既實現了啤酒廢水資源化利用和治污碳減排“雙贏”,也為推動工業園區污水治理提供了經驗。
農村地區,以小代價解決大問題的案例比比皆是。
如廣東茂名在生態補水方面進行有益嘗試。當地因地制宜形成“納大廠”“建小廠”“不建廠”的茂名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茂南區袂花鎮椰子村因地制宜采用“格柵渠+調節池+水解酸化池+生態溝+生態塘”的治理工藝,將原來的黑臭水塘改造成景觀塘;電白區沙瑯鎮會業村采用五級凈化池收集處理污水,經過濾沉淀,厭氧發酵達到農田灌溉用水標準后用于農田灌溉,進行資源化利用……
當然,資源化利用也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在四川牟定縣,當地按不同的村莊類型,分成“五類處理”治理模式。有的流入縣城和鄉鎮集中處理管網;靠近水源地等環境敏感區的流進了專業設備;山區居住太偏遠的“一戶一池”就近施肥澆地,大部分是接入村莊管網,進入村里的“大三格”重新走遍“流程”后,或者進入人工濕地的等,做到“看著不臟、聞著不臭、資源利用”,還能種水草荷花美化環境。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民之所盼”,全面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將實現好“民之所盼”。多位專家在接受中國環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各地要加快補齊制約生態環境改善的基礎設施建設短板。“補‘短板’也重在補齊思想認識上的短板。生態環境保護是黨中央高度關注的‘國之大者’,是一項需要長期抓好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