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院士介紹,哈工大有燃煤污染物減排國家工程實驗室、污泥安全處置與資源化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北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這些都可以成為龍江綠色發展的重要科技支撐。
馬軍院士說,他是土生土長的黑龍江人,最后也決定回到黑龍江,回到哈工大工作,回報家鄉和母校。未來,仍會立足龍江,繼續做好環保方面的科研,做好技術轉化,尤其要助力龍江做好水處理工作,保護好黑龍江的水資源,為黑龍江發展綠色經濟、發展綠色高科技產業貢獻力量。
張學院士“回家的感覺真的很好”
他深深眷戀生養他的這片黑土地,回黑龍江工作一年多,他最想說的一句話是:“回家的感覺真的很好。”
我省新晉院士暢談助力龍江高質量發展
□文/本報記者衣春翔趙一諾攝/本報記者郭俊峰
11月29日上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慶偉來到哈工大微小型航天器研發中心,調研衛星總裝、試驗情況,與我省新晉院士座談。座談會上,4位院士為龍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并一致表示,能夠當選院士,既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感謝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和黑土地的培養。在今后工作中要勇擔時代重任,矢志科技創新,加倍努力工作,為龍江振興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段廣仁院士“頭雁行動”提振了科研工作者的信心
段廣仁院士長期從事自動控制理論與應用研究,建立了一批保證系統穩定性的控制律參數化通解公式,主要方法被國際學者稱為“段方法”,并被他人用于電力系統、四旋翼飛行器等多種實際對象的仿真和實驗,在控制系統參數化設計方面做出了系統性和創造性貢獻,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我首先想說的是感恩,感恩父母,感恩這片黑土地,感恩哈工大和我各位恩師的培養。”座談會上,對于自己以往獲得的科研成就以及這次新晉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段廣仁院士說,這必須感謝國家、省委省政府和哈工大長久以來的支持。
段廣仁院士科研成果頗豐,曾發表SCI論文274篇,獨著英文專著2部、編著1部;獨著的一部中文著作獲兩項國家級圖書獎;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和創新群體項目、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項目和國家重大專項重大合同項目。
段廣仁院士表示,近年來,黑龍江對科技扶持力度越來越大,尤其是“頭雁行動”,極大提振了科研工作者扎根龍江的信心。他說,“頭雁行動”對于科研的支持力度很大,在申報頭雁團隊時,他曾經擔心各項措施能不能充分落實。結果,不但落實到位,可以說是成倍落實。段廣仁院士認為,“頭雁行動”是黑龍江一個很大的舉措,讓科研工作者能夠感受到省委省政府對于科技創新的支持,對于人才的尊重。
對未來的科研工作,段廣仁院士表示,一定要躍馬揚鞭再啟程。他說,當了院士,更加感覺重任在肩。一定會在學校和省里的支持下,做出更大的科研成果,培養更多的人才,讓更多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助力龍江高質量發展。
曹喜濱院士將一如既往地扎根黑龍江和哈工大
座談會上,曹喜濱院士說,他1981年進入哈工大,到現在已經38年。哈工大科研平臺,讓他能夠發揮才智。做航天科研,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一直都在堅持,因為這是國家需要。
曹喜濱院士是小衛星總體設計專家、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全國模范教師。1991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博士學位。從那時起,他就長期從事小衛星基礎理論、創新技術與工程應用研究,在小衛星一體化、星箭一體化以及柔性化平臺設計方面取得創新成果,為小衛星在航天裝備、商業遙感以及深空探測領域應用做出重大貢獻。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3項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2項成果載入《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授權發明專利67項,出版專著2部。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評議組成員、創新特區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衛星總體技術專業組副組長、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哈工大副校長。
他表示,能夠新晉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首先要感謝哈工大培養,還特別要感謝省委省政府一直以來的關注、關照。對于如何推進黑龍江高質量發展,曹喜濱院士建議,我省可以多措并舉,支持高校建設高水平實驗室,尤其是國家級實驗室,使之成為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重要科技支撐。
曹喜濱院士說,會一如既往地扎根黑龍江,扎根哈工大。做一名好的科研工作者、好的教育工作者,把年輕科研人員和教師隊伍建設好,不斷科研育人,培養好人才,讓人才發揮才智,在衛星產業化上發揮黑龍江的優勢,為國家、為龍江做出更多貢獻。
馬軍院士發展龍江特色綠色產業形成龍江獨有綠色品牌
座談會上,馬軍院士告訴大家,他的科研方向是水處理,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
據了解,馬軍院士長期從事水處理理論與技術研究工作,創建了不同價態鐵錳氧化劑的除污染理論體系,開發出高錳酸鹽預氧化除污染技術和高鐵酸鹽預氧化除污染技術、臭氧催化氧化深度處理技術、基于新生態微界面特性的強化除重金屬技術和納米復合膜水處理技術、過硫酸鹽高級氧化技術等,成功地應用于受污染水源水凈化處理工程、污水深度處理及回用工程,并在多次重大污染應急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他先后獲中國青年科學家獎、“長江學者”成就獎(工程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會“可持續發展水獎”、美國化學會“科學卓越榮譽獎”,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Fel l ow)。曾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發表SCI論文28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20余項,獲美國專利6項。
“長期的科研工作讓我發現,生態文明建設是黑龍江未來發展重大機遇。”馬軍院士建議,黑龍江應以綠色發展為重要抓手,保護環境,保護資源,通過綠色產品質量認證,形成黑龍江獨有的綠色品牌,進一步發展有黑龍江特色的綠色產業、建立有龍江特點的綠色教育體系和綠色產業服務體系。
馬軍院士介紹,哈工大有燃煤污染物減排國家工程實驗室、污泥安全處置與資源化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北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這些都可以成為龍江綠色發展的重要科技支撐。
馬軍院士說,他是土生土長的黑龍江人,最后也決定回到黑龍江,回到哈工大工作,回報家鄉和母校。未來,仍會立足龍江,繼續做好環保方面的科研,做好技術轉化,尤其要助力龍江做好水處理工作,保護好黑龍江的水資源,為黑龍江發展綠色經濟、發展綠色高科技產業貢獻力量。
張學院士“回家的感覺真的很好”
他深深眷戀生養他的這片黑土地,回黑龍江工作一年多,他最想說的一句話是:“回家的感覺真的很好。”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張學,從事醫學遺傳學教學科研工作32年,主要進行罕見遺傳病致病基因研究。他從事單基因病和基因組病的分子遺傳學研究,發現家族性反常性痤瘡和Mar ie Unna型稀毛癥等單基因病的致病基因和先天性全身多毛癥等基因組病的致病DNA重排,在Science、Na? tur e Genetics和Am J Hum Genet等雜志發表系列高水平論文。
去年10月,張學從北京調任哈醫大校長后,懷著為龍江醫學教育和科研發展做貢獻的志向和熱情,在老校長楊寶峰院士的悉心指導、幫助下,在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和師生們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他全面了解了學校的現狀,基本理清了優勢、特色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下一步工作重點和基本思路——“聚人才、強本科、抓臨床、先特色、拆壁壘、樹醫工、優生態”。
張學深有感觸地說,人才培養是大學的使命也是中心任務,專家型教師隊伍是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從教育理念上要重視本科生的培養,不斷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他如數家珍地介紹說,2017年哈醫大獲批黑龍江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6個學科獲批一流建設學科。學校的臨床醫學專業通過國家認證,在教育部“雙萬計劃”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工作中進展順利。憑借著對地域特點的準確把握,學校開展的重大寒地疾病防控等工作已經引領我國在該領域的發展方向,特色學科建設為學校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對哈醫大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在談到拆除學科、學院、醫院間無形圍墻和壁壘時,張學說,哈醫大針對嚴重危害龍江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組建學科群,建立研發特區,實現人才匯聚,支持醫工等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此外,學校舉辦了“醫道學途大家講堂”,請哈醫大老領導、北京協和醫學院老校長巴德年院士,北京協和醫學院現任校長王辰院士等名家講辦學之道、治學之道、求學之道,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者、學術、學風”成為哈醫大文化的要素和關鍵詞。
說起一年多來省委省政府對自己的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關懷與支持時,張學充滿感激之情:“非常感謝領導的支持和理解,讓我在北京留研究團隊,在哈醫大也建立小團隊,現在兩個團隊的交流互動是常態。”
據了解,張學目前還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醫學遺傳學系主任、長聘教授。他于2001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7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4年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7年獲全國創新爭先獎和何梁何利獎。他現任中華醫學會醫學遺傳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醫學遺傳醫師分會會長、《中華醫學遺傳學雜志》主編、京津冀醫學遺傳學聯盟主席、國家衛生計生委罕見病診療與保障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副會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