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 武漢加大污水處置排放力度
中新網武漢2月25日電 (盧琪 翟巖 劉曉曦)近期,武漢遭遇持續低溫雨雪冰凍天氣,該市在積極開展融雪防凍巡查及處置工作和保障道路通行的同時,還加大污水處置排放力度。
繼本月初之后,武漢本周再次遭遇低溫雨雪冰凍天氣。為應對本輪低溫雨雪,按照該市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應急指揮部響應要求及融雪防凍應急保障預案內容,武漢市及各區各單位組織大量機械設備及數十萬人員,對全市各主次干道、橋梁、重要進出城通道、人行天橋及易結冰路段,及時開展融雪防凍巡查及處置工作,確保道路正常通行。
截至目前,該市長江大橋、長江二橋、鸚鵡洲長江大橋等過江通道,及城市環線、主要交通干道的路面積雪基本清除,確保了車輛能夠安全通行,鏟雪除冰作業正在向次干道、連通道和背街小巷持續推進。

“持續冰凍雨雪天氣,使得污水管網的來水量增加,濃度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這給我們污水處理工作帶來一定挑戰。”位于武漢市江岸區的鐵路橋地下凈化水廠是華中地區首座全地下的凈化水廠,每天處理約10萬噸污水,服務周邊80余萬人口,該項目牽頭投資建設運營方中建三局綠投公司黃孝河機場河項目副書記胡剛說,在武漢市水務局統一調度安排下,凈化水廠每天安排由三四十人輪流值班在崗,并通過調整溶解氧的濃度、加大藥量等方式,保證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準四類,以此作為黃孝河明渠的生態補水。
武漢大東湖深隧項目是跨越該市武昌、洪山、青山等片區重要的污水傳輸處理設施,服務面積約13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達200萬人。該項目也是武漢市推進“四水共治”、建設水生態文明的示范工程,其中項目主隧全長約17.5公里,是目前國內傳輸流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長的深層排污隧道,全市每天近三分之一的污水都要搭乘這趟治污“快車”奔赴遠端的處理廠。

中建三局綠投公司大東湖深隧項目運營經理王建華介紹,針對近期的雨雪冰凍天氣,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冰凍雨雪天氣來臨之前,對設備進行維護保養;二是在雨雪冰凍天氣期間,增加了現場巡查的頻次;三是組織現場維修人員24小時待命,發現設備問題及時進行處置。
同時,項目配備有智慧運營系統、健康監測系統、無人機巡線系統、水下機器人系統四大“尖板眼”,通過運維數據智能分析、調度策略智慧調整、系統風險精準預測、無人化遠程巡檢作業等方式,保障項目實現智慧運行。

其中,智慧運營系統是深隧的“大腦”。可采集、全方位展示關鍵生產數據、運營指標、預警信息、設備狀態等多源數據,通過地圖界面、三維模型將各生產單位的地理位置布局和詳細信息集成,形成統一的監控及調度管理入口,監測運行數據,提醒運營人員及時進行風險化解。
健康監測系統是深隧的“心臟”。通過在深隧結構斷面預埋傳感元件,對深隧結構應力、應變、滲壓以及腐蝕情況進行實時監測與分析,掌握結構使用狀態及其發展演化趨勢,并建立深隧結構健康評價體系和風險預警模型,提前發現結構損傷風險。
無人機巡線系統是深隧的“眼睛”。采用無人機自動對隧道沿線進行巡查,可以捕捉深隧沿線地表的高清畫面,并通過5G信號實時回傳,防止外部行為破壞深隧結構,確保隧道安全運營。
水下機器人系統是深隧的“觸手”。水下機器人能在高流速、高水壓具有腐蝕性、能見度低水下環境實現隧道運行狀況檢測、清淤、修補功能實現運營期水下無人檢修或排空,幫助深隧保持健康的運行狀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