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潛力股在哪?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找環保市場
時間:2024-02-26 09:55
來源:中國水網
評論(0)
近日,31個省市區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相繼出爐,中國水網梳理了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環保市場的部分,以供參考。
01北京市
深入抓好兩個“關鍵小事”,加強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創建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居住小區(村)1200個,建成群眾滿意的物業服務示范項目100個。
大力提高生態涵養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加快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生態環境者更有獲得感。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大空氣污染治理力度,深化“一微克”行動,強化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綜合治理,完善揚塵治理長效機制,大力推進區域聯防聯控等有效舉措,鞏固提升空氣質量改善成效。深入實施密云水庫保護行動,加強定河、潮白河等重點流域綜合治理,穩步提升城鄉污水處理能力,開展“清管行動”1公里,抓好再生水循環利用,動態消除黑臭水體、劣五類水體。強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構建低碳清潔、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提高0.5個百分點。加快推廣綠色建筑,抓好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支持北京綠色交易所建設統一的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倡導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打造人人共創、人人共享的綠色家園。
全面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深化全域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穩步提高林草植被質量。謀劃推進花園城市建設,開展園林綠化彩化行動,有序推廣立體綠化,建成城市綠道150公里,實現環二環綠道全部聯通,新增無界公園20個,開展花園式街區、社區和單位創建,為群眾提供更多親水近綠、賞花觀景的好去處。
02天津市
提質建設和美鄉村。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健全管護和運營機制,強化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植綠護綠、村莊清潔美化。加快推進緊密型區域醫共體建設,提升鎮村兩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高水平創建鄉村治理示范鎮村。
有效加強統籌謀劃,在存量盤活中強化水電氣熱等老舊管網提升、積水片改造、垃圾污水治理和軌道交通配建,推動城市管理服務向智慧化升級,加快打造智慧城市、韌性城市。強化盤活政策機制創新。建立市、區兩級推進機制和工作專班,實行臺賬式管理、項目化清單化推進,加快處置規劃、產權、法律糾紛、債權債務等歷史遺留問題。完善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政策體系,探索更多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入社會資本有效途徑。開展現場觀摩、互學互鑒,形成一批盤活存量典型示范案例。
制定城市燃氣、供熱、供水等老舊管網改造計劃,集中力量分年度分區域有序實施改造,今年改造燃氣管網623公里、供熱管網150公里、供水管網30公里。實施易積水地道、片區等內澇治理工程,有效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
多措并舉改善空氣質量,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第三條入津特高壓通道開工,提高凈外受電比例,支持企業綠色化技術改造,實施重點地區鋼鐵產業整體提升改造,持續精準打擊各類損害環境違法行為。深入實施北部山區、濕地、海洋等生態保護修復,完善公園養護機制,建成新梅江公園北段,推進柳林公園二期建設,新建提升口袋公園50個。
03河北省
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扎實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落實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開展全域控塵、工業企業深度治理行動,加快消除重污染天氣,鞏固拓展“退后十”成果。健全城鄉黑臭水體治理長效機制,地表水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1%。開展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治理修復。實施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壓減地下水開采量1.6億立方米,力爭生態補水20億立方米,修復歷史遺留礦山4.5萬畝。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支持塞罕壩林場“二次創業”,完成營造林600萬畝。強化衡水湖濕地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統一監管,開展非法采礦、侵占生態紅線專項整治,切實維護生態安全。
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深化重點行業企業環保績效創A,完善鋼鐵行業碳排放“雙控”措施。加快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創建省級及以上綠色工廠100家。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抓好排污權交易改革,健全降碳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好雄安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服務場所。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風電光伏項目和新型儲能項目建設,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1500萬千瓦,加快建設新型能源強省。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燕趙大地更加美麗宜居,讓良好生態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完善生活垃圾城鄉一體化處理體系,強化生活污水治理,改造農村戶廁29.79萬座,建設改造農村公路6000公里,創建和美鄉村示范村200個左右,集中力量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
穩步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與京津共同編制京津冀國土空間規劃、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老舊管網改造,擴大垃圾分類覆蓋范圍,提升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水平,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04山西省
在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領域,實施一批省級標桿項目,推動華為礦山軍團全球總部等重大項目早日投產達效。
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補齊地下管網短板,加強節水和再生水利用。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完善城市安全風險防控和應急保障體系。構建省市縣三級運管服信息化平臺,建設智慧城市。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落實國家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以細顆粒物控制為主線,減少排放總量,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污染協同治理。加強汾河谷地污染治理,加快落后產能退出、重污染企業搬遷,實施煤電行業污染深度治理,推進工業園區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實施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落實工業源、移動源、揚塵源綜合治理措施,穩妥推進中部城市群、上黨革命老區散煤取暖替代。加大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提升力度。全部開工“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累計完工率達到50%。全面開展黃河干流流經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強入河排污口和城鄉黑臭水體排查整治,推動太榆退水渠全線水質穩定達標。實施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深入實施黃河流域“清廢行動”。全面加強固廢綜合治理和新污染物治理,創建“無廢城市”“無廢細胞”。
全面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面做好治水興水、治林興林大文章,持續加強“兩山七河五湖”生態修復。突出水土保持,扎實推進呂梁山山水工程建設,實施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示范工程,持續推進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完成營造林300萬畝,精準提升森林質量,森林覆蓋率提高0.5個百分點。創建太行山國家公園。實行濕地分級保護管理,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扎實推進母親河復蘇和幸福河湖創建。加大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力度。加強巖溶大泉治理保護修復,力爭晉祠泉早日實現穩定復流。加快構建“三縱九橫、八河連通”的現代水網體系。
積極穩妥做好“雙碳”工作。全面落實碳達峰碳中和“1+X”政策體系,有序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持續提升森林碳匯能力。探索開展產品碳足跡工作。實行企業碳排放監管核算。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建設低碳零碳園區。扎實推進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和碳達峰試點建設。全面實施節約戰略,提升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水平。
健全完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深入推進美麗山西建設。加快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把保護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不利于生態保護的事堅決不做。開展生態產品總值核算,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重點生態區、生態脆弱區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綠色交易中心功能,推進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市場化交易。堅持“四水四定”,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和智慧環保監管平臺。加強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專項審計發現問題整改。
05內蒙古
推進引綽濟遼二期、內蒙古支線供水等水網骨干工程建設,爭取黃河內蒙古段河道治理工程盡快獲批、引黃入呼三期工程和烏蘭察布中心城區輸供水工程開工建設。
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黃河流經內蒙古843.5公里,要全流域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守護好母親河。加強呼包鄂、烏海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鞏固“一湖兩海”及察汗淖爾綜合治理成效,啟動水庫清淤試點,抓好礦區生態修復,建設更多綠色礦山,推動污染防治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實現新突破。
大力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深化拓展“五個大起底”,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4.6萬畝、處置閑置土地1.2萬畝。推進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力爭試點旗縣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數降到10%以下。水資源是我區發展的最大剛性約束,要“一盟(市)一策”推進科學節水,分類抓好農業、工業和城鎮節水,全力解決“澆白地”、“大水漫灌”等問題,支持通遼、巴彥淖爾打造現代節水高產農業示范區。“變廢為寶”我區大有文章可做,要一手抓粉煤灰、煤矸石等傳統大宗工業固廢轉化利用,一手抓退役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等新型廢棄物循環利用,支持包頭風電退役裝備資源化再利用示范區、鄂爾多斯粉煤灰提取氧化鋁綜合利用基地、錫林郭勒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深化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在能源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先進技術示范等領域規劃實施一批重點工程。努力把碳匯交易這筆“大買賣”做起來,深入實施林草碳匯能力提升行動,積極參與國家碳交易市場建設,支持呼倫貝爾、興安盟、赤峰等地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大草原、大森林、大濕地衍生出更多優質碳匯產品。
改造供排水老舊管道870公里、燃氣管道210公里,新增停車泊位供給3萬個(牽頭責任單位: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完成100個人口1000人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牽頭責任單位: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完成400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10個人口3000人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牽頭責任單位:自治區生態環境廳)。
新建和改造提升農村牧區集中供水工程270處、分散式供水工程900處(牽頭責任單位:自治區水利廳)。
06遼寧省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推進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落實國家空氣質量改善行動計劃,統籌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持續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和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強化河湖長制,深化遼河流域、近岸海域等綜合治理,創建“美麗河湖”“美麗海灣”。以縣級以上城市為重點深化黑臭水體排查整治,提升城鎮污水處理質效。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加強固體廢物綜合治理,高水平推動沈陽、大連、盤錦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讓遼寧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持續打好生態修復保衛戰。推進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加快推進遼河口國家公園創立。高標準建設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持續打好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營造林140萬畝。加快采煤沉陷區和撫順西露天礦、阜新海州露天礦等礦坑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廢棄礦山復綠行動。強化用水總量、強度雙控,推進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和保護。
堅決打好低碳轉型持久戰。穩步實施碳達峰行動,支持沈陽、大連建設國家碳達峰試點。推進鋼鐵、石化、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清潔低碳轉型,創建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和綠色工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支持遼陽建設再生鋁加工利用基地。發展綠色低碳建筑,支持沈陽打造節能環保產業聚集地。全力推進風電、光伏規模化開發利用,發展壯大氫能產業集群,穩步推進徐大堡、莊河核電基地建設,有序推進朝陽、興城、大雅河等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支持沈陽、大連先進儲能裝備研發和制造基地建設,加快建設風光火核儲一體化能源基地,全力打造清潔能源強省。
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加快城市地下管網改造,改造老舊小區700個、老舊管網4600公里。建設海綿城市,實施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提升工程。統籌推進“口袋公園”、城市綠道、城市水廊和完整社區試點建設,打造更多高品質生活空間。
07吉林省
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推進東北地區市場一體化建設,共建物流、能源通道和科技創新、制造業走廊,探索哈長沈大東北城市協同發展。加強長春市與各市(州)常態化對接合作,謀劃合作項目60個以上,推動區域互動、產業協同、融合發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打造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縣5個、高標準美麗鄉村示范村200個,同步推進1000個村美麗鄉村建設。新改建農村公路3500公里,整治“暢返不暢”5500公里。改造農村危房3400戶。大力推進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綜合服務站建制村覆蓋率達到85%。農村千人以上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占比達到60%、24小時供水工程比例達到70%以上。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建設生態強省,推動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探索秸稈全域禁燒新模式,深化東北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全省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力爭達到92%左右。開展水環境質量鞏固提升行動,加強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城區河道治污,消滅縣、區建成區黑臭水體,優良水體比例穩定在80%以上。有效管控農業面源污染,確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健全畜禽糞污“收儲運”體系。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打造20個可復制、高質量的“無廢細胞”典型示范工程。推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提質增效。推進“全域地熱三峽”工程,利用風光、地熱等清潔能源優勢,推廣蓄熱取暖、余熱供暖、相變儲熱等高效清潔取暖技術。
強化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銜接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扎實推進重大生態工程,深入開展第三個十年綠美吉林行動,新建和改善提升綠水長廊1000公里以上,創建60條(段)幸福河湖。實施“山水”工程、“歷史礦山”示范工程,修復國土面積50萬畝。全面完成“三北”工程70萬畝、沙土地治理14.3萬畝年度建設任務。建設好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抓好松嫩鶴鄉國家公園創建前期工作,推進向海、莫莫格等國際重要濕地保護修復,加快鴨綠江重要源流區保護修復項目建設。實施查干湖生態修復治理工程,綜合運用控源、截污、引水、修復等治理手段,推動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到2025年穩定在四類。持續開展省級生態環保督察,推進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強碳市場建設,開展林草碳匯試點,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打造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示范省。加快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全面推廣綠色制造。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商場等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加快海綿城市、森林城市建設。
08黑龍江省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讓龍江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優美。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打好藍天、凈土、碧水保衛戰,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加大散煤污染治理力度,推動清潔取暖試點城市項目建設。強化減排控排和截污治污措施,持續開展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鞏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果。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抓好農業面源污染管控,加強畜禽糞污治理。高質量完成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年度任務。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三北”防護林六期等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重大工程,草原修復治理11萬畝、退化濕地修復2000畝,著力打造林長制北方樣板。加快推進歷史遺留礦山修復。協同推進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建設。
積極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調整。推動能源產業綠色轉型,實施煤電機組節能降耗、供熱、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加快煤礦智能化改造。提高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質量,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強化重點企業用能管理,杜絕“兩高一低”項目上馬。推進森工集團碳匯交易試點,深化生態產品總值核算和碳匯總量測算工作,培育碳匯項目,促進生態產品溢價增值。
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2萬戶以上、燃氣老舊管網800公里、供熱老舊管網500公里,推進城鎮生活污水管網補短板攻堅三年行動,擴大智慧供熱面積。
09上海市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加大環保投入,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讓城市綠色發展的底色更亮。
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啟動實施美麗上海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強化臭氧污染防治,加強柴油貨車污染治理,鼓勵重點企業開展氮氧化物超量減排。開工建設26座雨水調蓄池,加快建設白龍港三期、合流污水一期復線,建成泰和污水廠擴建工程,持續開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完成雨污混接排查。優化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300個惠民回收服務點,加快建設生物能源再利用三期等濕垃圾資源化處理設施,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持續推進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加快實施煤電節能降碳改造,推動深遠海海上風電建設,新建1萬個電動汽車公共充電樁。積極推進虛擬電廠建設,著力降低電力峰谷差。落實超低能耗建筑項目200萬平方米、公共建筑節能改造400萬平方米。支持重點行業探索碳排放核算、碳足跡認證評價,淘汰落后產能450項。積極推動綠色出行、“光盤行動”,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加大力度建設綠色生態空間。持續推進“一江一河一帶”建設,推動楊浦濱江中北段、徐匯濱江南延伸段等濱水公共空間貫通開放,加快環城生態公園帶建設,打通外環綠道斷點17處。加快打造公園城市,推動世博文化公園南區開園,新建公園120座,推動30座城市公園24小時開放,新增森林3.1萬畝、綠地1000公頃、綠道200公里、立體綠化40萬平方米。
10江蘇省
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著力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扎實開展長江大保護。加快構建長江水生態考核評估體系,持續推進長江水生態系統修復,堅定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實施長江干流通江支流水質穩定達標等專項行動,確保長江江蘇段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持續提升。加快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加強上游洮滆片區治理,突出抓好湖西地區入湖河流和涉磷企業整治,推進污水收集處理、底泥清淤等工程,高水平實現“兩保兩提”。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大力推動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減排。推進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設,抓好洪澤湖、駱馬湖等重要湖泊的保護和治理,加大城鎮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建立全過程土壤污染風險防控體系。大力建設全域“無廢城市”,扎實抓好新污染物治理。深入實施噪聲治理等專項行動。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落實好碳達峰碳中和“1+1+N”政策,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推進碳排放權、用能權等市場化交易,創新發展碳市場、綠電市場。建立健全綠色產業體系,推動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增效,探索建設一批零碳工廠、零碳園區。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穩步發展海上風電、光伏發電。支持沿海地區可再生能源發展示范區、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健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生態環境安全與應急管理“強基提能”,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國家山水工程”,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守護萬物共生的美麗家園。
11浙江省
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綠色低碳發展和能源保供穩價工程,深化美麗浙江建設,讓綠色成為浙江最動人的色彩。扎實做好能源保供穩價工作。統籌推進電源、電網、儲能、天然氣管網等現代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新開工電源項目裝機2600萬千瓦,其中綠電裝機占比85%;新投產電源項目裝機1200萬千瓦。加強能源供需運行調度,做到有能可用、應保盡保。深化電力、天然氣體制改革,完善綠電交易機制。 持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強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統籌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確保設區城市PM2.5平均濃度不高于25微克/立方米,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加強噪聲污染治理,推進“寧靜小區”建設。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創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支持省級以上園區開展新一輪循環化改造,建設一批低(零)碳園區、工廠、農場。
12安徽省
實施美麗安徽建設規劃綱要,突出抓好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新一輪提升工程,加快建設山水秀美的生態強省。
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計劃,開展皖北地區空氣質量提升攻堅。推進美麗河湖建設,加強長江、淮河、巢湖等重點流域排污口“查測溯治”,開展不達標國控斷面攻堅。更新改造市政污水管網1500公里,新增城市生活污水日處理能力40萬噸。實施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三年行動,基本消除縣城建成區黑臭水體。強化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開展耕地污染成因排查整治。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加強新污染物治理。推進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等反饋問題整改,持續解決好群眾“家門口”環境問題。
系統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強化重要生態空間保護。持續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四廊兩屏”建設,完成人工造林25.95萬畝,實施10處重要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加快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修復廢棄礦山300個以上。升級打造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實施皖蘇、皖贛長江干流橫向生態補償。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巢湖流域“山水工程”建設,打造一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樣板。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有序實施碳達峰行動,支持亳州、合肥高新區開展國家碳達峰試點,支持淮南等地開展國家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建立健全分市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推進全省“雙碳”管理一體化平臺建設。增強能源保供基礎能力,開工建設陜電入皖工程,新增支撐性電源裝機222萬千瓦、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500萬千瓦以上。推進能源綜合改革創新試點擴面提效。“一企一策”實施重點企業節能降碳升級改造,建設一批零碳產業園。持續開展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深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盤活低效用地4萬畝以上。廣泛開展“美麗安徽我是行動者”活動,在全省營造人人減碳、人人節約、人人呵護碧水藍天的風尚。
13福建省
奮力打造美麗中國先行示范省。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抓的建設。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更高起點建設生態強省,扎實推進第三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持續擦亮福建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驕傲。
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常在,清水綠岸、魚翔淺底常在,碧海銀灘、海豚逐浪常在,田園相依、百姓安居常在。全力守好藍天,強化區域污染協同治理,深化水泥、玻璃、建陶、鍋爐等行業污染綜合整治,完成福州、三明、漳州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全力守護碧水,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深化閩江、九龍江流域綜合治理,抓好化工園區整治提升,完成畜禽養殖糞污處理設施改造,新增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每日19萬噸,縣級城市黑臭水體消除率達80%以上。全力守衛碧海,深化重點海灣綜合治理,完成85%重點海域入海排污口整治,推進提水式海水養殖和網箱養殖整治,常態化清理海漂垃圾。全力守住凈土,深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加強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強化危廢處置和農村污水處理,抓好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全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還是那句話,當產業項目、經濟增長速度與生態環境發生沖突時,寧可放棄項目,寧可速度降下來一些,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這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義務。
持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讓福建環境更清新,生態更優質,百姓生活更美好。切實加強綜合治理,支持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建設,推動福州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加快閩江河口濕地申遺,推進木蘭溪下游水生態修復與治理。提升森林質量322萬畝,治理水土流失150萬畝。鞏固互花米草除治成果,培育修復紅樹林4900畝。加強礦山修復治理。切實強化生態監管,完善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制度,嚴格生態保護紅線督察執法,全面實施新型生態警務,讓破壞生態者付出代價。切實維護生態安全,加強生物安全系統治理和全鏈條防控,有效防治外來物種和林業有害生物,守好生態美,當好“優等生”。
持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讓綠色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生產加快推行,綠色生活成為時尚。健全減污降碳約束機制,統籌推進重點行業碳達峰,推進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支持南平建設國家碳計量中心,支持三明、龍巖、南平建設國家林業碳匯試點市。培育壯大綠色經濟,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電動船舶、新型儲能、海上風電、光伏發電等產業,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積極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范區,支持漳州建設全國重要清潔能源基地。拓寬“兩山”轉化路徑,完善生態保護補償等制度,深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推進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實踐,真正把綠色潛能轉化為發展動能,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14江西省
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加快推進宜居村莊整治全覆蓋,推動200個以上鄉鎮建設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40%以上。
推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高地。實施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三年行動計劃,以更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著力提升生態環境監測治理執法能力,深入實施“八大標志性戰役30個專項行動”,提高“五河兩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水平,深化鄱陽湖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專項行動,加強危險廢物、新污染物、尾礦庫等重點領域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完成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9000畝、退化林修復160萬畝,實施“百村千樹”鄉村綠化美化項目,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實施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重大保護工程,鞏固拓展長江“十年禁漁”成果,加強藍冠噪鹛、白鶴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支持廬山植物園創建國家植物園,高質量推進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片區)建設。
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推廣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科學有序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推進低碳、零碳、負碳技術開發應用,加大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培育力度,力爭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開工建筑面積比例37%以上,積極創建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和園區。推動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再生資源清潔回收、資源化利用和集聚發展,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
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全域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穩步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在全省開展GEP定期核算,探索核算結果應用,培育壯大碳匯、水權、排污權、用能權等交易市場。加快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重點省、現代林業產業示范省建設,深入實施林下經濟發展“三千億工程”、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大力推進“以竹代塑”,做大做優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產業,讓天生麗質的江西在綠色發展賽道上盡展風采。
15山東省
抓實抓好降碳減污擴綠。扎實推進美麗山東建設,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
一是著力強化節能降碳。提速五大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建成渤中海上風電等項目,開工石島灣核電擴建一期、首批集中式陸上風電等項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億千瓦。加快地熱能開發利用示范工程。推進濰坊、泰安、棗莊等抽水蓄能和臨沂光儲氫一體化等項目建設,建成肥城鹽穴壓縮空氣、寒亭電化學儲能等項目,新型儲能規模達到500萬千瓦以上。探索“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模式,打造綠電生產樣板區。“一業一策”推進高碳行業減排,新培育省級以上綠色工廠200家、綠色工業園區20家。完善廢鋼鐵、廢銅鋁、廢舊動力電池等循環利用政策體系。抓好碳排放雙控先行探索,深化近零碳創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支持煙臺建設丁字灣國際綠色低碳開放合作區。支持東營打造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全產業鏈示范基地。
二是著力深化污染防治。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減排,開展大氣污染治理設施排查整治。推動重點行業環保績效提級,推進通道城市焦化產能有序退出。加快“兩清零一提標”,改造市政雨污合流管網600公里,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率達到54%。全域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抓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開展第三輪省級生態環保督察。
三是著力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嚴格生態環境分區管控,上線公眾版“三線一單”數據應用平臺。建好北方海洋環境應急處置中心、黃海海洋輻射監測基地,抓好全國首家陸海統籌生態治理重點實驗室建設。深入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灣長制,實施沂蒙山、萊州灣、大運河、小清河等重點區域生態修復工程。推進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建設,完成精準造林10萬畝。積極爭創國家級美麗河湖海灣,繪就綠水青山生態齊魯新畫卷。
16河南省
完善水電路氣暖等市政設施和垃圾、污水等環保設施,更新改造老舊管網4000公里以上,完成老舊燃氣管網改造。
深入推進生態保護治理。實施“清水入黃河”工程,加快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推進金堤河等重點河流水質綜合治理。加快實施南水北調防洪影響處理工程,啟動建設觀音寺等調蓄工程,建成鄭開同城東部供水一期工程,力爭全省供水受益人口達到3500萬人。加快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完成尾礦庫“頭頂庫”綜合治理。造林15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50平方公里。
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以降低細顆粒物濃度為主線,大力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確保到2025年全省PM2.5濃度低于42.5微克/立方米。深入推進市縣空氣質量提升進位行動,推動省轄市在全國重點城市排名整體前移,信陽實現空氣質量二級達標。開展重點河流斷面、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專項治理,深入實施城鄉黑臭水體消除行動,到2025年基本消除縣級城市及縣城建成區、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和修復治理。抓好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加快建設美麗河南。
全面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開展傳統產業全流程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改造,實施節能降碳改造項目200個以上,基本完成水泥、焦化企業超低排放改造。推動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建設,培育省級以上綠色工廠100個,打造一批“超級能效”和“零碳”工廠。加快公轉鐵、公轉水,到2025年重點行業大宗貨物清潔運輸比例達到80%。培育壯大綠色環保產業,重點發展節能環保裝備和資源綜合利用裝備,引育一批綠色制造服務供應商。加快“無廢城市”建設。鼓勵園區、企業、社區、學校開展綠色、清潔、零碳引領行動。落實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碳標簽認證制度,籌建國家碳計量中心。
17湖北省
堅持把共抓長江大保護擺在突出位置,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文章,加快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流域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全面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率先開展省域總磷排放總量控制,推進十堰茅塔河、恩施帶水河等5個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完成營造林295.7萬畝。著力構建“荊楚安瀾”現代水網,鄂北水資源配置二期、碾盤山水利樞紐等25個重大項目加快建設。荊州崇湖、仙桃沙湖入列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咸寧獲批國家級公園城市標準化試點,天門入選全國首批縣級水網先導區,房縣、安陸等14地成為國家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綠色低碳轉型成效明顯。著力推動產業綠色化發展、能源清潔化利用,23個產業園區納入國家級循環化改造試點,新增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2家、綠色工廠77家;電力裝機規模首次突破1億千瓦,清潔能源裝機占比提高到65%,公共交通系統新能源車占比達到78%,建成公共充電樁17萬個、全國第5;在全國率先打通“電—碳—金融”三大市場,“中碳登”注冊登記結算系統管理全國2533家企業賬戶,湖北碳市場累計成交量3.9億噸、占全國42.7%。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扎實抓好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城鎮生活污水直排口實現動態清零,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保持在90%以上,長江干流湖北段、丹江口庫區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宜昌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襄陽、十堰入選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神農架獲評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南漳、松滋等6地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羅田、竹山入選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我們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美麗經濟”拔節生長,荊楚大地綠意盎然。
18湖南省
推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完善城鎮化推進機制,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分類開展試點,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燃氣、供水、排水等老化管網改造,實施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改造提升老舊小區3150個。
一體推進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產業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抓好污染防治攻堅。鞏固拓展中央交辦突出問題整改成果,持續開展“夏季攻勢”,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長株潭等重點城市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提高行業清潔生產水平,力爭提前完成“十四五”空氣質量指標。扎實推進長江治污治岸治漁,實施洞庭湖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攻堅行動,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生態環境指標計劃。加快錳渣、鉛鋅渣、含鈹廢渣等處置技術攻關,持續抓好“錳三角”礦業污染整治和“四水”流域涉重金屬深度治理,加強地下水安全管控,確保受污染耕地、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國家要求。
提升生態系統功能。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地質災害防范等工作。推進河長制、林長制、田長制協同治理,鞏固長江十年禁漁成效,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強湘江兩岸規劃管控,推進洞庭湖山水工程和邵懷、郴衡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建設。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動“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深化重要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地和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治理。打造綠心中央公園等標志性工程,推動設立南山國家公園。強化“三區三線”剛性約束,健全生態補償、損害賠償、使用有償制度,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有序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抓好郴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調整優化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用地等結構,積極培育清潔能源等綠色低碳產業,加快構建廢舊物循環利用體系。加快風電、光伏和抽水蓄能開發建設,基本建成新型電力系統“三區三廳”示范工程。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
天藍日麗,山靈水秀,是我們共同守護的目標。我們要持續發力、攻堅克難,為子孫后代留下永續生存發展空間。
19廣東省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補齊縣城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公用設施、環境基礎設施、產業配套設施和產城融合等領域短板,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
抓好農村廁所、垃圾處理和生活污水“三大革命”,以超常規力度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因村施策選擇治理模式,力爭年底前治理率超75%。實施鄉村補短板工程,推進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完成農村公路新改建工程超5000公里、改造農村公路危舊橋梁240座,推動農村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率提升至87%,讓父老鄉親喝上“放心水”。
水利航道方面,推進全省水網建設,加快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和粵東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二期建設,規劃建設雷州半島輸水儲水網絡,開工建設北江航道擴能升級上延工程,加快西江肇慶、云浮和北江韶關、清遠等港區內河碼頭建設。
構建廣東全域綠美大格局。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深入開展林分優化、林相改善,實施林分優化提升200萬畝、森林撫育提升200萬畝,系統謀劃北部沿南嶺、南部沿海、中部沿江區域造林綠化格局。持續推進全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提升縣鎮村綠化水平,抓好綠美城市公園建設,優化生態廊道、綠道、碧道、古驛道,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建設一批村莊公園、山地公園、郊野公園。推進南嶺國家公園和丹霞山國家公園創建,高標準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打造綠美碧帶,建設幸福河湖。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探索新舊采礦用地掛鉤制度。發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引導全民參與植樹造林、愛林護林,充分利用“四旁”、“五邊”,因地制宜見縫插綠、留白增綠、拆違還綠,打造推窗見綠、行路成蔭、四時常綠、處處皆綠的美麗家園,讓群眾身邊綠起來、美起來。
著力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銜接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全面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狠抓臭氧治理,強化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打好“車、油、路、港”協同治理組合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深入實施碧水攻堅行動,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建設,開展干支流協同治理、水塘河道清淤,確保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穩定在90%以上,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達標。打好凈土保衛戰,加強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聯動監管,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促進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規范建筑垃圾處置管理,深化塑料污染治理,完善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和新污染物治理,建設全省域“無廢城市”。
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圍繞能源、工業等重點領域穩步實施碳達峰行動,布局發展一批低碳零碳負碳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推進國家碳計量中心建設。開展粵港澳大灣區產品碳足跡試點,擴大碳排放交易與綠電交易規模。推廣節能技術裝備,開展用水權、排污權等交易,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全力消化處置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扎實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大力發展節水產業,推動綠色水經濟蓬勃發展。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財政激勵政策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積極穩妥推進生態環境導向開發模式創新。
我們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作為百年大計推進,守護好南粵大地的一草一木、萬水千山,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讓綠色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加快推進農村和城鎮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完成1000個以上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全省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75%以上。新建和改造城鎮污水管網超1800公里,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能力超30萬噸/日。
20廣西
打造八桂水網,開工龍江河谷灌區、黑水河灌區、長塘水庫及350個以上增發國債水利項目,建成百色水庫灌區等工程。
深入挖掘城市地下管網建設、農民工市民化、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潛在需求,提高供給匹配性。
統籌好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筑牢我國南方生態安全屏障,爭創美麗中國先行區,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繼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海洋環境保護。不折不扣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持續加強漓江等重點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石漠化治理。加強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植樹造林350萬畝。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濕地、紅樹林、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推進互花米草治理和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扎實推進西南巖溶國家公園、南寧國家植物園創建。
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持續開展傳統產業節能降碳改造,做大節能環保裝備等綠色產業。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和裝機比重。持續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區和生態文化旅游特色鄉(鎮)村創建。大力推動EOD項目落地。持續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等創建活動。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讓高顏值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高價值的“金山銀山”!
21海南省
探索貫通生態保護、增值、變現全過程的有效機制,建設美麗海南,爭創美麗中國先行區,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
整治環境突出問題。高標準抓好第三輪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杜絕虛假整改、形式整改。實施中央資金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推動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生態保護修復。探索陸海統籌、山海聯動生態修復新范式,實施南部熱帶區域山水工程子項目37個。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確保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差。
實施標志性工程。啟動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人工林處置一期項目。推廣新能源汽車10萬輛以上。加快世界新能源汽車體驗中心建設。鞏固擴大禁塑成果。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比例75%以上。以飲水提升、城市污水突出問題整治、鎮區黑臭水體治理為重點推進“六水共治”,全面剿滅劣V類水體。
推進“雙碳”工作。做強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深化濱海藍碳及漁業碳匯應用研究,擴大國際交流合作。探索建立海南重點行業產品碳足跡核算、認證標準,開展碳標簽試點。持續建設碳普惠應用場景。推動低碳園區、低碳社區、低碳示范項目建設。深化赤田水庫和松濤水庫流域生態補償,創新多元化生態補償方式。
22重慶市
加快現代水網建設,促進水網與水電、航運等功能協同融合發展,推進藻渡、跳磴、向陽水庫和渝西水資源配置等工程建設,實施一批農田水利、防洪避險等項目。
深化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推動市、區縣、鎮街三級聯動執法,建設專業化城市治理隊伍。實施“城管進社區、服務面對面”行動,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拉網”清理整治,啟動垃圾分類先鋒創建。加強社區物業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幸福河湖,落實“河湖長制”,“一河一策”加強河流保護,實施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整治,深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實施高標準治理城市生活污水三年行動,加快污水溢流、侵占岸線、水土流失等問題治理,強化川渝跨界河流聯防聯治和庫區水域清漂,持續改善水環境。守護美麗藍天,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以主城都市區治氣攻堅為重點,加強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和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力爭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定在320天以上。打造凈土家園,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鞏固提升工程,深化限塑減廢協同治理攻堅,提高重點建設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強化“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嚴格執行準入清單。全面落實林長制,持續實施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等重大工程,做好縉云山生態環境綜合提升“后半篇”工作,深入推進錳污染綜合整治和錳礦山生態修復,提質建設“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和國家儲備林,打造科學綠化試點示范市。共建“六江”生態廊道,持續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做好三峽后續工作。支持重慶環境資源法庭建設。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升級“長江綠融通”服務系統,優化“碳惠通”平臺,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
實施綠色低碳轉型行動。推進工業、城鄉、交通等重點領域碳達峰行動計劃,加快工業園區循環化和節能降碳改造,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有序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構建綠色低碳供應鏈,推動低碳數字能源試點示范,打造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培育壯大節能環保裝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綠色產業,大力發展綠色制造、裝配式建筑,推進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鼓勵綠色低碳產品消費,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23四川省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增強上游意識、扛牢上游責任、強化上游擔當,持續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不斷提升巴山蜀水顏值、生態產品價值和人居環境品質。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嚴格抓好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和國家移交長江黃河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深入開展第三輪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深入推進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調整,以降低細顆粒物濃度為主線,開展工業源、移動源、揚塵源等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氮氧化物與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項目600個,確保全省空氣質量好于上年。持續推進耕地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嚴格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管理,有序實施全省土壤分區管控。系統推進工業、生活、農業面源污染協同治理,持續開展“三磷”、入河排污口、黑臭水體、尾礦庫等專項整治,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快推動建制鎮污水直排清零,確保203個國考斷面水質全達優良,打造更加清朗潔凈、清秀景明、清新怡人的城鄉環境。
持續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嚴格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持續深化河湖長制,深入推進國家級和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加快15個美麗四川先行縣建設,打造一批美麗縣城、美麗鄉村和美麗河湖。統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持續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批復設立若爾蓋國家公園,爭創四姑娘山世界地質公園,加強古樹名木保護。扎實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實施林草碳匯項目開發試點,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探索建立重點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和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開展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深化國家低碳城市、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開展工業企業安全環保節能降碳三年攻堅,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持續開展近零碳排放園區、零碳供應鏈等綠色低碳試點。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加快“無廢城市”建設,推動西南區域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控技術中心建設。深入實施“電動四川”行動,拓展“四川造”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應用場景。推進國家級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和省級園區循環化低碳化改造試點示范,建設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重點城市。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開展高耗能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
24貴州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抓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扎實推進省級生態環保督察,以零容忍態度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實施城鄉生態環保設施補短板、工業固廢綜合治理、重點河湖污染治理、秸稈綜合利用“四大攻堅突破”,加快磷石膏、赤泥、錳渣等尾礦渣及冶煉廢渣歷史遺留問題治理,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保持100%,9個中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率達到國家下達目標要求。
扎實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完成武陵山區“山水工程”建設任務。持續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完成營造林280萬畝、石漠化治理6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3000平方公里,建設國儲林省級示范基地10個以上,森林覆蓋率達63.3%左右。持續抓好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完成我省赤水河流域小水電清理整改任務。加快創建梵凈山國家公園、西南巖溶國家公園。
加快推進節能降碳。扎實推進碳達峰十大行動。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積極探索“零碳工廠”“零碳園區”建設。公共領域新增和更新車輛新能源汽車占比不低于90%。持續推動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加快形成綠色低碳交通運輸方式。實施“以竹代塑”發展計劃。
還提到,落實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支持社會資本參與高速公路、污水處理和污水管網、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民間投資占比達到40%左右。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新開工城鎮老舊小區改造8.58萬戶,建設改造城鎮地下管網2400公里。加快完善城市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補齊城鎮污水管網短板,城市(縣城)新增污水處理能力8.84萬立方米/日,設市城市和縣城建成區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城市(縣城)生活污水處理率保持97%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95%以上。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加快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好用好生態產品交易中心,編制生態產品目錄清單。嚴格落實赤水河等八大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辦法。
深入推進“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實現村莊規劃管控全覆蓋,整村推進改廁、改圈和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4.5%,30戶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率達到80%。
25云南省
●金沙江干流國控斷面和赤水河水質穩定保持Ⅱ類以上
●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斷面水質保持100%達標
●磷石膏綜合利用率提高到70%
●確保地級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保持全國前列
●嚴格落實九湖保護條例,“一湖一策”精準施治
●實現杞麓湖水質脫劣
●實施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確保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
●加強“三屏兩帶多點多廊”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
●加快創建國家公園和國家植物園
●新增綠化面積8萬畝以上,完成營造林260萬畝、種草改良25萬畝
●創建6個零碳園區
●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以竹代塑”產業
26西藏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全面實施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深化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繼續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和城市庭院綠化行動,加快實施拉薩南北山綠化、雅江中游貢嘎機場周邊及拉薩河城區段綜合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新增營造林95萬畝以上,修復治理退化草原550萬畝。積極推進以“珠峰”等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狠抓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加快實施冰湖災害監測預警。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推進“無廢城市”“無廢細胞”建設。抓好生態環保督察問題整改。穩步擴大國際綠證交易,不斷加快生態產品價值轉換。
筑牢國家安全屏障。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加快推進邊境區域公共服務中心、安置點及配套設施建設,加快實施電網、公共服務、智慧邊防等工程,完善邊境產業支持政策,實施邊民增收專項行動,努力讓邊民早日享受優于腹心地區的公共服務,始終保持高于腹心地區的收入增長。
27陜西
更好服務全國生態保護大局。健全秦嶺常態長效保護機制,實施守護祖脈秦嶺三年行動,持續鞏固“五亂”、小水電等治理成效,加快建設生態監測網絡,抓好林業病蟲害防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堅持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加快黃河西岸、渭河沿岸生態建設,加強渭北旱腰帶生態修復,修編“三北”工程六期規劃,以毛烏素沙地、白于山區為重點,大力推進荒漠化防治,全力打好“幾字彎”攻堅戰,完成沙化土地治理9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4000平方公里,全省水土保持率不低于70.8%。強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抓好漢丹江重點流域礦產開發綜合整治,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制定貫徹國家《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持續開展關中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以減排、減煤、減卡為重點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調整,提升重點行業減排績效,新增B級及以上企業100家左右,削減關中地區電煤消費160萬噸,力爭煤炭主產區鐵路運輸比例達到90%,國考10市PM2.5平均濃度降至36.2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達到299.1天。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加強陜北、關中地區地下水保護與超采治理,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和整治,深化延河、石川河、涇河等流域綜合治理。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強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深入排查整治耕地周邊重金屬污染,推動土壤資源永續利用。
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上馬,促進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利用,深化煤電、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領域節能降碳,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積極推動地熱資源利用。探索開展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完善綠電交易市場等平臺建設。深入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扎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28新疆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分區管控制度,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落實林長制、河湖長制。加快推進塔里木河干流、和田河流域等5個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加強艾比湖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完成造林120萬畝、種草改良470萬畝、荒漠化治理450萬畝。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率達到49.38%。在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區域布局建設光伏治沙項目。全力做好卡拉麥里、昆侖山國家公園創建工作。
持續加強污染防治。深化源頭治理、綜合治理、協同治理,持續改善空氣環境質量。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強化重點流域綜合治理,推進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深入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加強農田地膜污染治理。強化固體廢物環境管理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大噪聲污染防治力度。深入開展自治區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推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全面整改落實。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優化能耗“雙控”管理,推動工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支持煤炭、油氣、礦產等重點產業高端化、綠色化、低碳化發展。加強城市和工業污水循環利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種養循環模式。
還提出,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統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補短板,深化“四好農村路”建設,提升鄉村建設水平。繼續推進“烏—昌—石”區域大氣環境整治,扎實推進產業、能源、交通綠色低碳轉型,深化工業源和面源污染治理。
29甘肅
開展重污染天氣防控、柴油貨車污染治理等空氣清潔行動,推進鋼鐵、水泥、焦化等重點行業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加強流域綜合治理和水環境質量管控,消除劣Ⅴ類水體。推進重點河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鞏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大力實施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深入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問題排查專項整治。堅決抓好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反映問題等整改落實,開展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穩妥有序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嚴把建設項目準入關口,促進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開展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核查,推動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量項目開發交易。爭創國家第二批碳達峰試點城市和試點園區。建立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加快蘭州、金昌、天水、蘭州新區“無廢城市”建設。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
30青海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實施減污降碳協同工程,統籌推進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碳達峰,建好零碳產業園區,加快重點行業企業綠色低碳節能改造,推進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先行先試,深化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和示范縣建設,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和綠色電力消費體系,落實國家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和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深化林草碳匯試點,為國家實現“雙碳”目標作出青海貢獻。
科學有序推進生態保護治理體系建設。深入貫徹實施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完善環評源頭預防管理體系。織密“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加強氣候變化、生態系統監測預警,優化“河湖長制+林草長制”聯動機制,構建更高標準生態環境評價體系。深化生態價值核算結果應用,推動湟源、祁連等8個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完善黃河、湟水流域跨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進一步提升綠水青山的顏值,更好實現“金山銀山”的價值。
31寧夏
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開展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啟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銀川、吳忠固原、中衛的19個縣區城區清潔取暖率達100%。實施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行動,集中開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深入推進水污染治理,動態消除城市、縣城黑臭水體,城市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45%。整縣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深入實施“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化肥農藥減量化行動”。如期完成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讓全區人民享受更多的好山好水好空氣。
打好綠色低碳發展整體戰。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推動能源雙控逐步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全面實施節能減排”十大重點任務”,全面推進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新建一批綠色園區、綠色工廠建成寧東“綠氫產業示范基地”。全面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積極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加快”無廢城市"”海綿城市”“園林城市“建設,大力倡導垃圾分類、綠色出行和公共機構節能,讓綠色低碳生活成為寧夏新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