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開始,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已經連續6年發布“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了。
▼12月14日,2023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發布。圖片來源:全聯環境商會

6年之間,中國的環保產業也經歷了很多變化,比如融資難、混改潮、疫情三年等,行業格局發生了很大改變。
這些變化,從歷年“中國環境企業50強”的變遷中,也能窺見一斑。
下面,“環保圈”就試著給大家分析一下,從“中國環境企業50強”6年的變遷中,能夠看出環保產業的哪些改變。
曾經的榜一榜二“大哥”
都已經落榜了
2018年9月,“中國環境企業50強”首次發布,當時的榜一、榜二是誰,大家還記得嗎?
事實上,當時的“榜一大哥”是中國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環保業務),榜二則是北京三聚環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如今,這兩家企業都已經從“中國環境企業50強”的榜單里消失了。
葛洲壩是因為并購,2021年,他們被中國能建吸收合并,從此就離開了人們的視野。
三聚環保則是受PPP暴雷潮影響,先是發生混改,然后又調整了業務方向,并把名字改成了“海新能科”。
經歷了這些波折,三聚環保在50強里位置也從2018年的第二,逐步下跌到2019年的第四、2020年的第十、2021年的第十五,然后在2022年退出了這份榜單。
事實上,除了他們倆之外,“中國環境企業50強”發布6年,還有15家企業從這份榜單中消失,他們分別是:
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態修復業務)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環保業務)
北京國電龍源環保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桑德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首創環境控股有限公司
浙江巨東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富春江環保熱電股份有限公司
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興源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神霧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中再資源環境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萬邦達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天壕環境股份有限公司
中節能環保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渤海水業股份有限公司
這里面,民企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比如神霧環保、桑德環境、博天環境等。他們退出的原因,也多與PPP暴雷潮、混改潮有關。
還有一些企業,只是短暫地登上過這份榜單,隨后就消失不見了,比如同方股份、巨東股份、渤海水業、萬邦達、天壕環境、蒙草生態等,其中天壕環境已經在今年7月改名為了“天壕能源”。
此外,“中國環境企業50強”發布6年,中間還有一些企業曾經登上過榜單,然后又落榜了,他們是:
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9年第12名)
嶺南生態文旅股份有限公司(生態環保業務)(2019年第15名)
中國光大綠色環保有限公司(2019年第16名)
中國光大水務有限公司(2019年第27名)
科達制造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第14名)
北控城市資源集團有限公司(2020年第47名,2021年第44名,2022年第40名)
廣州雅居樂固體廢物處理有限公司(2021年第48名,2022年第47名)
潮起潮落,緣來緣走,“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就像一個戲臺,不變的是榜單,變化的則是戲臺上唱戲的人。
地方國資、跨界巨頭、環衛企業
50強榜單都有哪些“新面孔”?
前面說過,2023年的榜單,相比2018年有17家企業都不見了。這就意味著,2023年榜單上將有17個“新面孔”。
他們是:
寶武集團環境資源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實業環境控股有限公司
粵豐環保電力有限公司
中國天楹股份有限公司
城發環境股份有限公司
中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玉禾田環境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大唐環境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環境技術有限公司
綠色動力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偉明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僑銀城市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旺能環境股份有限公司
中環寰慧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博世科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航天凱天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維爾利環保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說是“新面孔”,其實真正2023年才上榜的只有3家,分別是中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旺能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中環寰慧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3家企業中,中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和全國國企改革“雙百企業”。公司搶抓黃河國家戰略、“雙碳”戰略等重大機遇,聚焦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大局,以污水處理、污泥處理、再生水利用為重點業務,努力構建“1+2+N”產業布局,立足鄭州、深耕中原、布局全國。
旺能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部位于“兩山”理念發源地——浙江湖州,是專業從事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市政污泥等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置的環保產業公司,連續八年居全國固廢行業十強。
中環寰慧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1月,注冊資本4.5億元,是一家專注于利用余熱及清潔能源進行城市集中供熱的投資、運營服務商,主要采用BOT等合作模式投資運營清潔供熱項目,目前覆蓋供熱面積近3億平米,入網供熱面積約2億平米,是目前我國跨省份、跨區域進行清潔能源供熱產業投資運營的行業龍頭企業。
中原環保和旺能環境可能之前大家還或多或少地聽說過,中環寰慧則相對比較陌生。
除了這三家,剩下的14家則是前幾年已經登上過“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然后就一直留了下來。
17家“新面孔”也有一些規律,比如國企很多,上海實業、城發環境、中原環保等都屬于地方國資,還有寶武環科、大唐環境、中信環境等則是從其他領域跨界過來的國企。
當然,也有不是國企的,比如天楹環境,這家公司2020年首次上榜,一下子就沖到了第3名的位置,驚艷眾人,但隨后幾年又逐漸回落到第18名的位置。之所以上榜或下滑,都與并購和出賣Urbaser有關。
17家“新面孔”中,有很多都是環衛企業,比如玉禾田、僑銀股份,他們都是2020年首次上榜的,說明那一年可能是環衛行業的一個“大年”。
除了他們,之前已經在榜上的兩家環衛企業——盈峰環境和福龍馬(原龍馬環衛),這些年排名也有所上升,盈峰環境從第14名上升到第6名,福龍馬則從第31名上升到第28名。
最后,相比北排、嶺南股份這些短暫登榜又落榜的企業,也有一些企業登上榜單后就一直穩定地留在了上面,比如博世科、航天凱天、維爾利等。位置也相對固定,都是在40-50名之間。
高能環境進步33名
東方園林、中節能鐵漢退步最大
50強榜單,17家新面孔,說明還有33家企業是留下來的,留下來的還是大多數。
這33家企業,又可以分為3類:進步的、退步的、打平的。
名次進步的有21家,分別是:
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龍凈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盈峰環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重慶水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清新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水務投資有限公司
成都市興蓉環境股份有限公司
江西洪城水業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龍馬環衛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重慶三峰環境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錦江環境控股有限公司
安徽國禎環保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景津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創業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環保水務投資有限公司
中山公用事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進步最大的是高能環境,從2018年的第42名,上升到2023年的第9名,進步了33名。
進步第二多的是上海環境,從2018年的第39名,上升到今年的第21名,進步了18名。
然后是瀚藍環境,他們從第17名上升到第5名,也進步了12名。
除了這三家,其余進步比較多的企業還有三峰環境(進步11名)、創業環保(進步11名)、洪城水業(進步10名)和中山公用(進步10名)。
除了名次進步的,還有名次退步的,共有11家,分別是:
北京東方園林環境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啟迪桑德環境資源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水務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南方中金環境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菲達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電投集團遠達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東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康達國際環保有限公司
這里邊,退步最大的要數東方園林,他們從2018年的第5名下降為2023年的第42名,退步了37名。
還有中節能鐵漢(原鐵漢生態),他們從第10名退步到第47名,也是退步了37名。
云南水務從第13名退步到第39名,退步了26名。
啟迪桑德也從第8名下降到第17名,退步了9名。這些年,他們先是改名為啟迪環境,然后又經歷了城發并購案、財務造假疑云等等,今年還被納入了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感覺波折不斷。
當然,相比前面提到過的已經落榜的17家企業,這些退步的企業還算是好的,最起碼仍然留在50強榜單內。
50強榜單里,唯一一家“打平”的企業就是北控水務,他們在2018年和2023年的名次都是第三名。
不過,這不代表北控水務這些年就一直原地踏步。其實在2019、2020、2022三年,北控水務的排名都是第二,只不過今年又回落到第三。
能夠常年穩定在第二、第三的位置,也說明了北控水務的實力。
最后,還想順帶說說50強榜單里三個組團參賽的選手——光大系、首創系和中節能系。
其中,光大系實力最強勁,光大環境(原光大國際)除了2018年排名第四,剩下的5年都是排名第一。
而在2019年,光大系還有另外兩個“小兄弟”上榜——光大綠色環保(第16名)和光大水務(第27名),彰顯了強大的實力。
首創系之前一直是兩家企業——首創股份和首創環境,而且排名還都比較高。不過,2021年首創搞了一系列大動作,首創股份改名為“首創環保”,整合了旗下各個板塊,首創環境也就慢慢退出了榜單。
中節能系則比較有意思,他們旗下的中節能環保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后改名為“中節能環境保護股份有限公司”),只是在2018年上榜過一次(第47名)。但他們收購的兩家公司——中節能國禎和中節能鐵漢,卻一直穩定地排在50強榜單里,有點“借殼上榜”的意思。
從“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中
能夠讀出哪些信號?
首先,國資已成為環保產業主導力量。
2023年,在50強企業中,國企/國資控股企業有35家,民營企業則為15家,和去年的榜單基本一致。
但是,這一數據,相比2018年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2018年時,50強榜單中,國企/國資控股企業只有24家,而民營企業則有26家,甚至還略占上風。
從當年的一半一半,到現在的國企占七成,環保產業的國資力量逐漸成為主導,民企則進入了低潮期。
其次,環保產業的“新面孔”還是太少了。
這么多年,50強榜單上的企業來來去去,雖說也發生了不少變化,但真正令人驚艷、有技術、有特點的企業,還是太少了。
中國天楹算是一個,剛上榜就打入前三,可謂“出道即巔峰”。但很快又因為出售Urbaser而業績滑落,遺憾地跌到第18名。
格林美雖然不是“新面孔”,但也算是進步比較快的企業,借著碳達峰、碳中和的東風,這家資源循環利用龍頭已經從當年的第7名上升到現在的第2名,進步不小。
“環保圈”希望,環保產業還是能有更多的新秀、“獨角獸”,來為這個行業帶來一些新技術、新風氣,推動產業的變革。
為此,我們也在明年的上海環博會特設了【初創展區】,為初創企業提供價格經濟、設計精美的展位,以期開展一場環保“創新秀”(相關鏈接:2024上海環博會特設【初創展區】,以期發掘未來“獨角獸”)。
第三,環保產業仍然不夠大、不夠強。
推出“中國環境企業50強”的初心,源自于2016年的一份政策。
2016年9月,國家發改委、原國家環保部頒布了《關于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其中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技術領先、管理精細、綜合服務能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中國環境企業,環保產業產值超過2.8萬億元。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從2018年開始,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每年都要發布一份“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
如今,6年過去了,當初的目標實現了嗎?很遺憾,還沒有。
數據顯示,到2020年時,這份榜單上共有9家公司營收過百億,遠遠沒有達到“50家”的目標。
事實上,這些年來,環保產業產值破百億的企業數量基本穩定,2018年7家,2019年10家,2020年9家,2021年8家,2022年11家,2023年又回落到8家。
這中間,即使是數量最多的2022年,也只有11家,距離“50家”的目標仍有很大差距。
從這個角度講,環保產業距離“做大做強”的目標仍然任重道遠,環保企業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源:環保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