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到龍頭”的節水創新!“智慧水務”賦能粵海水務高質量發展
時間:2024-03-12 09:53
來源:粵海水務
評論(0)
粵海水務是廣東省屬粵海控股集團旗下集原水供應、自來水經營、污水處理、水環境綜合治理、清潔能源和科技研發等多種業務于一體的水務全產業鏈大型服務運營商。一直以來,粵海水務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代治水方針,秉持“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企業核心價值觀,依托豐富的重大民生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經驗、國家級和省級科研創新平臺,致力于為社會各界提供卓越的水務工程建設運營一體化、“智慧水務”等產品與服務,贏得各級政府、百姓及合作方的好評與信賴,連續九年榮膺“中國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中國水安全專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01高質量建管大型水資源配置工程
2021年,廣東省提出構建覆蓋全省16個地級以上城市、惠澤逾7600萬人民的“五縱五橫”水網主骨架,全力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問題。粵海水務積極貫徹省水利廳和粵海集團有關部署,踐行國企責任,在高質量運營管理東深供水工程的同時,擔起了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和韓江榕江練江水系連通后續優化工程的建設運營重任。
東深供水工程
從東莞到深圳,再到香港,全長68公里的東深供水工程,延續著半個多世紀以來安全優質不間斷供水的光榮使命,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深圳、東莞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2021年,工程建設者群體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該工程也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近年來,粵海水務堅持“一流工程,一流技術,一流管理”,對東深供水工程實行國家級水管單位常態化管理,在調度、安全和運行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績與突破,2023年以高分成績通過了國家水利部標準化管理調水工程首批認定。
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
在粵西北部灣畔,作為國家水網骨干工程、國家150項重大水利工程、2022年重點推進的55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目前已推進隧洞開挖近3000米,埋管5000余米,實現全線首臺盾構機始發。工程建成后,將系統解決粵西地區缺水問題,大幅提高區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惠及沿線1800萬群眾。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
在粵港澳大灣區腹地,全國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已于2023年12月31日全面通水,為深圳、東莞和廣州南沙提供新水源,并為香港、廣州番禺、佛山順德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有力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建設。
韓江榕江練江水系連通后續優化工程
在粵東地區,韓江、榕江、練江水系連通后續優化工程正在全力推進引水隧洞建設,未來將有效優化粵東地區水資源配置格局,有力解決資源型缺水和群眾“吃水難”問題,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水安全保障。
南粵大地上,粵海水務建管的“四橫”大型水資源配置工程,宛若四條橫跨東西、盤旋騰飛的長長“水龍”,為沿線千萬百姓引去安全優質的放心水,為粵港澳大灣區和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供水支撐。
02供排水全鏈條探索應用節水新技術
當前,粵海水務在全國投資運營項目110個,綜合水處理規模5900萬噸/日,服務人口1億人。在城鄉供水和污水處理等項目運營中,粵海水務應用各類節水技術手段,將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始終。
粵海水務聚焦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減少水資源浪費、降低能耗,采用管網動態壓力調控、基于貝葉斯與盲源分離算法的漏失評價定位等技術,牽頭開發了“城市供水管網漏損檢測與控制技術”科研項目,相關成果廣泛應用于公司下屬企業及黑龍江、山西等地20多家自來水公司,每年節約水資源逾4000萬噸,節省生產成本2000余萬元,實現較高經濟與社會效益,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粵海水務自主研發的小型農村一體化供水設備
在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方面,粵海水務加大科研投入,積極開展技術攻關與設備研發,自主研發的小型農村一體化供水設備,采用工業化設計、模塊化組裝,可根據農村地區水源情況定制化工藝開發,實現最優出水水質,且較傳統供水設備能耗降低60%,反沖洗周期最高可延長6倍。目前,該設備已應用于廣東省云浮、茂名等地26個鎮、400多個自然村,為近50萬鄉村百姓安全優質供水,同時有效實現節水降耗。
在再生水開發利用領域,粵海水務依托江蘇無錫三家再生水廠,實施了高標準再生水回用示范工程,通過“超濾+反滲透”工藝,合計處理規模達22.57萬噸/日。此外,粵海水務精研“好氧顆粒污泥+MBR”組合短流程工藝,積極降低膜污染,提高出水水質,出水可達河道補源、生態補水、園林景觀灌溉和工業生產用水等回用標準,實現了污水資源化再生的技術新突破。
03全力打造智慧水務產業新高地
作為水務行業領先企業,粵海水務錨定“科創強企”戰略,對標世界一流企業,依托國家、省級科研創新平臺,積極構建引領企業及行業發展的原創技術“策源地”;與科技頭部企業攜手建成國內首家“鯤鵬智慧水務聯合創新實驗室”,結合生產實際打造“智慧水務”高新體系,全方位提升運營數智化、精益化水平,以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
東深供水工程應用“智慧水務”實現“少人值守”
在東深供水工程沿線,粵海水務大力開展“智慧水務”體系建設與應用,綜合運用BIM+GIS技術、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覆蓋“天、地、水”,多模態、多維度的“感知體系”,運管效率與精度持續提升,積極實現“無人值班,少人值守”,推動工程數智化、精益化管理水平邁上新臺階。以東深供水工程為基礎和試點,粵海水務研發的“大型調水工程土地空間及工程設施智慧化管理實踐”項目,在國務院國資委科技創新局主辦的首屆“國企數字場景創新專業賽”中榮獲二等獎。
粵海水務在南沙黃閣水廠打造“智慧水務”試點
在廣州南沙自貿區,粵海水務基于“數字孿生”云平臺技術,將南沙黃閣水廠打造成為“智慧水廠”標桿示范點。通過“數字孿生”,工作人員結合具有AI視頻識別能力的軌道機器人等智能裝置,在中控室即可實現遠程巡檢、工藝仿真、智能監盤、全廠布防等“一站式”操作,替代了原本每2小時一次的人工巡檢,生產運行、故障排查效率均顯著提高;通過“AI模型+邊緣計算”技術,黃閣水廠在關鍵工藝段實現“智能投加”,在保證水質達標的前提下,混凝劑投加量降低約15%;通過“管網三層級分區”體系,黃閣水廠還實現了管網資產管理、模型運算、漏損控制、調度決策等應用的全面融合,該體系投用以來,每年可節約水資源約360萬噸。
粵海水務在粵東地區建設的首個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
在“智慧水務”的加乘與護航下,粵海水務還在梅州豐順縣打造了首座“碳中和”水廠,以“清潔能源+智慧管控”的全新模式,實現水廠CO2零排放;在汕尾,粵海水務建設的粵東地區首座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通過“智慧生產”“智慧運管”等智慧化系統的應用,在出水穩定達標同時,整體能耗、藥耗較同規模傳統污水處理廠降低10%~15%,廠內常駐生產人員精簡近50%。
擔當踐初心,創新赴未來。下一步,粵海水務將積極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大力倡導節水創新理念;堅定踐行國企擔當,高標準建設、精益化運營民生水務項目;堅持科技賦能、技術引領,持續推動“科技水務”全產業鏈發展升級,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服務輻射全國,為助推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貢獻“粵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