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新網寧夏新聞4月2日電 (石羽佳)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無廢”逐漸成為采油三廠高質量發展新模式。長慶油田采油三廠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從規范管理、清潔生產、合規處置等方面入手,實施固體廢物源頭減量控制、過程污染防治、末端無害處置,杜絕污染,永保凈土。
油田清罐作業和生產設施檢維修等作業過程中會產生油泥,如果未能合理處置,就會對土壤造成巨大危害。在采油三廠大水坑作業區鋪滿防滲布的鹽217-4修井作業現場,沒有露出一點地皮。修井監督馬兵軍正指揮修井工連接一趟管線,把井筒原油卸到污油池。“井筒壓力過高,要先卸油再起管柱,避免落地原油。”馬兵軍解釋說。
“污油不落地,污水不外排,油泥再處理,廢氣不上天。這是我們的‘綠色生產’理念。在全廠井下作業過程中,全面推廣密閉清洗技術、鋼制作業平臺、高分子軟體平臺三種井下清潔作業技術,實現井下清潔作業全覆蓋,從技術上推進油污源頭減量。”馬兵軍表示。
修井和措施等作業產生的污油、廢液,通過車輛運送到聯合站,通過三相分離器進行回收。同時,采出污水的有效處理及清潔回注率達到100%,不僅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而且節約注水成本,有利于地下空間的環保工作。
對于難以處理的污油泥,則通過一輛輛環保運輸車,運送到紅井子作業區污油泥廠進行處理。這里引進了國際上處理污油泥最先進的熱相分離技術,采用“熱洗+調質+離心脫水”工藝,設計液態清罐油泥處理能力6000噸/年,累計處理液態油泥4322噸,處理后尾渣含油率7-8%。黑褐色的含油污泥被傳送到污油泥熱解析處理設備中,另一側,干凈的泥土源源不斷地被“制造”出來。這些處理過的泥土含油量最低已降至2%以下,隨后將作為鋪路基土,用于平整油田井場道路,確保油泥“吃干榨盡”,全部利用。自建成投運后從根本上解決了油泥處置這一困擾油田發展、危害生態環境的難題。
“采油三廠把含油污泥管理作為固廢防治的重點,通過大力實施井下作業清潔生產,有效減少了污泥量,實現了‘井液不出井、出井不落地、落地不污染’的目標。”井下作業部主任謝劍強說。
“實施清潔生產,不讓一滴油泥污染土地”,是采油三廠珍愛綠水青山的真實寫照,折射出對高質量綠色發展的不懈追求,并把綠色建產貫穿于產能建設的全過程。在采油三廠產能建設鉆井施工現場,工人們正有序進行泥漿拉運工作。運用“五化”管理機制,深入推廣清潔生產,嚴控指標總量,推行“壓濾減量+泥漿液、返排液循環利用”,全面推行“泥漿不落地”工藝。運用市場化手段,將鉆井過程中產生的泥漿、巖屑等委托地方環保部門許可、有固廢處理資質的公司進行集中處理,并建立日常跟蹤和責任追究機制,加強承包商監管,確保鉆井過程中產生的泥漿得到有效處置。
“采油三廠已全面落實泥漿不落地處置,做到鉆井不停、泥漿拉運不停,從源頭上控制鉆井固體廢物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采油三廠產建項目組副項目長李昆鵬介紹,今年以來,正鉆39部,完鉆55口,進一步提升了油田開發清潔化作業水平。
“按照生態環境保護新要求,通過加強管理、技術、工藝創新力度,實現了節能減排,消除了環境污染隱患。我們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危險化學品及其包裝物、廢機油及其包裝物等納入危險廢物管理,完善產生、收集、存儲、處置過程管控,從源頭筑牢生態保護防線。”采油三廠安全環保部主任霍國棟說。
堅持油田發展與環境改善并重,采油三廠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嚴守生態紅線,持續加大環保治理投入力度,制定零容忍、嚴整治的環保措施,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讓油田開發堅決為生態保護讓路,讓油區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把清新空氣和碧水藍天留給當地百姓,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美“底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