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衣春翔)醫院是抗疫工作的最前線,也是病毒控制的最關鍵區域。針對醫院廢水消毒存在的難點問題,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馬軍院士組織團隊成員和哈工大機械學院姜生元教授開展了系統研究,提出用高濃度臭氧消毒技術強化醫院廢水處理。團隊與相關企業聯合研制和捐贈的5套全自動物聯網監控臭氧消毒裝備,近日運抵湖北省咸寧市5家醫院,現已成功投入運行,用于醫療廢水消毒滅菌無害化處理。
目前,醫院廢水處理工藝中多數是加次氯酸鈉消毒,當水中含有氨氮時會形成氯胺,而氯胺消毒能力很弱,只有投氯量與氨氮的重量比超過7.6以上時,才能實現自由性氯消毒。由于根據水中氨氮濃度動態地調控投氯量會增加操作管理難度,現場人工頻繁地監測和調控投氯量增加了工作量,也存在安全風險,而且投氯量過高時可能對后續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產生不利影響。因此,研發效率高、受水中氨氮濃度影響小、對后續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無副作用的消毒技術,對于強化醫院廢水消毒、解決醫院廢水消毒運行維護難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在確保消毒效果的前提下,降低運行人員安全風險、便于消毒系統維護管理,是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
“相比而言,綠色環保無二次污染的消毒劑——對于含有氨氮的廢水消毒臭氧更具優勢。”馬軍院士表示,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可迅速破壞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結構,目前在國際上被大量應用于水處理和環境保護,尤其是用于對賈第蟲、隱孢子蟲、細菌和病毒等進行滅活,被公認為各種致病微生物的“超級殺手”,殺菌能力強于氯消毒劑和紫外線等。根據對SARS病毒和腸道病毒的相關數據,臭氧消毒能力是自由性氯的5~10倍數量級,是化合性氯(氯胺)千倍的數量級。而且,其自身在消毒過程中被還原為氧氣,不會對后續的城市排水系統和城市污水二級處理系統產生不良影響。
由于醫院廢水車間地點風險高、運行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系統的維護管理是難點。因此,如果采用臭氧消毒,需要研究空氣冷凍預處理、空氣過濾分離和高壓放電為一體的成套裝備。馬軍院士帶領團隊成員在春節期間連夜進行設計,與哈工大浙江寧波產業化基地的金大萬翔公司和哈爾濱工大高級氧化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克服了原材料運輸困難和企業開工難等問題,經過多方協調,在春節之后完成設計,形成結構緊湊、體積小、性能優良的一體化臭氧消毒成套設備。
在此基礎上,馬軍院士又組織團隊研制物聯網遠程管理系統,通過遠程監控實現無人值守,可以異地操控臭氧的工作條件和消毒工況,形成了醫院污水消毒專用的全自動物聯網監控臭氧消毒裝備,不僅具備更寬的溫度范圍和更高的可靠性,還能將數據全部采集到云端,及時進行數據分析和遠程診斷。
此外,為了減少氣體的直接使用,控制潛在的氣溶膠形成,設計還采用了高濃度臭氧水溶液進行消毒,不但運行維護簡便,而且沒有氣溶膠的形成風險,易于穩定可靠地運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