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境態①丨馬軍院士:水專業是人類永恒的事業
政務:黑龍江生態環境 2023-06-20 17:00
編者按:
他們,是我們該追的“星”。他們,是中國的“生態環境之星”。
集聚高端智慧,激發創新動力,專家學者們在構建現代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方面具有重大支撐作用。作為生態大省,黑龍江省蘊藏著深厚的生態環境學術研究土壤,他們也為綠色龍江建設作出了有力推動和突出貢獻。
專正為模,學高至范。在本欄目中,我們將陸續介紹生態環境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一展中國“生態環境之星”風采。
馬軍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國際水協水廠設計與運行管理委員會主席。
每次被人問起自己為什么選擇給排水專業,馬軍總會想起自己上高二那年遙遠熾熱的那天。
那天,上高二的他提前參加高考。這提前的一考,決定了他一生的學術之路。
馬軍在中學時期,非常崇拜華羅庚、陳景潤等數學家,也曾想學數學專業,但到高考時家人希望他學醫,而班主任則建議他報考哈建工的給排水專業。原來,老師在這方面研究頗深,說給排水是老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名牌專業,在全國都是最前沿的。雖然當時他對給排水專業并不是很了解,但在老師的鼓勵下,決定報這個專業。
入學后,馬軍對給排水專業的認識逐漸深刻。印象最深的是剛開學,專業介紹課老師講:“給排水和城市與工業發展密切相關,隨著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這個專業的影響力和需求會越來越大。”正如他們所說,這個專業的發展前景確實非常遠大——水專業是人類永恒的事業。
這一學,就數十年沒斷。他常說:“人是要不斷學習的,人生就是逐步提高認識的過程,是不斷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過程。”不斷地學習與探索,緊密關注國際重大前沿學術方向,結合國家重大科技需求,長時間、持續深入地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無論是在科研還是教學上,他始終保持探索精神和不斷進取的意識,努力取得新的突破,為社會發展提供理論依據與技術支撐。
這一學,就結出累累碩果:他長期從事水處理方面研究與教學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技術成果,解決了水安全領域多項難題,為飲用水安全保障與污水深度處理理論與技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先后獲中國青年科學家獎、“國家級高層次人才”成就獎(工程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會“可持續水獎”、美國化學會“科學卓越榮譽獎”。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黑龍江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3項。
這一學,就鑄成了人生的永恒。馬軍認為,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以后不僅是生態環境保護,更重要的是生態文明建設。
特別是在碳達峰與碳中和愿景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如何實現全生命周期低碳、綠色、生態的發展目標,需要從新的戰略視角和科學高度,解決市政領域的資源優化配置、資源與能源再生利用、城市公共衛生安全、飲用水安全保障等問題。
隨著氣候變化、海洋酸化、海洋赤潮、冰川融化等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人類生存環境面臨重大挑戰,環境學科需要的知識范圍越來越廣。所以,未來的環境專業應該是多學科交叉,需要多學科融合,從不同尺度探索環境系統的科學原理、污染物遷移轉化特征、生態系統平衡規律、碳平衡方法,發展綠色低碳新技術體系,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面對如此之重、如此之難,馬軍說:“在科研領域,只要想做,就有希望做成;努力去做,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堅定不移地去做,那就一定能成功。”
原標題:《學者境態①丨馬軍院士:水專業是人類永恒的事業》
編者按:
他們,是我們該追的“星”。他們,是中國的“生態環境之星”。
集聚高端智慧,激發創新動力,專家學者們在構建現代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方面具有重大支撐作用。作為生態大省,黑龍江省蘊藏著深厚的生態環境學術研究土壤,他們也為綠色龍江建設作出了有力推動和突出貢獻。
專正為模,學高至范。在本欄目中,我們將陸續介紹生態環境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一展中國“生態環境之星”風采。

馬軍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國際水協水廠設計與運行管理委員會主席。
每次被人問起自己為什么選擇給排水專業,馬軍總會想起自己上高二那年遙遠熾熱的那天。
那天,上高二的他提前參加高考。這提前的一考,決定了他一生的學術之路。
馬軍在中學時期,非常崇拜華羅庚、陳景潤等數學家,也曾想學數學專業,但到高考時家人希望他學醫,而班主任則建議他報考哈建工的給排水專業。原來,老師在這方面研究頗深,說給排水是老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名牌專業,在全國都是最前沿的。雖然當時他對給排水專業并不是很了解,但在老師的鼓勵下,決定報這個專業。
入學后,馬軍對給排水專業的認識逐漸深刻。印象最深的是剛開學,專業介紹課老師講:“給排水和城市與工業發展密切相關,隨著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這個專業的影響力和需求會越來越大。”正如他們所說,這個專業的發展前景確實非常遠大——水專業是人類永恒的事業。
這一學,就數十年沒斷。他常說:“人是要不斷學習的,人生就是逐步提高認識的過程,是不斷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過程。”不斷地學習與探索,緊密關注國際重大前沿學術方向,結合國家重大科技需求,長時間、持續深入地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無論是在科研還是教學上,他始終保持探索精神和不斷進取的意識,努力取得新的突破,為社會發展提供理論依據與技術支撐。
這一學,就結出累累碩果:他長期從事水處理方面研究與教學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技術成果,解決了水安全領域多項難題,為飲用水安全保障與污水深度處理理論與技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先后獲中國青年科學家獎、“國家級高層次人才”成就獎(工程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會“可持續水獎”、美國化學會“科學卓越榮譽獎”。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黑龍江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3項。
這一學,就鑄成了人生的永恒。馬軍認為,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以后不僅是生態環境保護,更重要的是生態文明建設。
特別是在碳達峰與碳中和愿景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如何實現全生命周期低碳、綠色、生態的發展目標,需要從新的戰略視角和科學高度,解決市政領域的資源優化配置、資源與能源再生利用、城市公共衛生安全、飲用水安全保障等問題。
隨著氣候變化、海洋酸化、海洋赤潮、冰川融化等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人類生存環境面臨重大挑戰,環境學科需要的知識范圍越來越廣。所以,未來的環境專業應該是多學科交叉,需要多學科融合,從不同尺度探索環境系統的科學原理、污染物遷移轉化特征、生態系統平衡規律、碳平衡方法,發展綠色低碳新技術體系,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面對如此之重、如此之難,馬軍說:“在科研領域,只要想做,就有希望做成;努力去做,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堅定不移地去做,那就一定能成功。”
原標題:《學者境態①丨馬軍院士:水專業是人類永恒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