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縣:礦區廢水變“肥水”
4月8日,在花垣縣龍潭鎮土地村大山坳除錳氨氮廢水利用試驗點,經除錳后的含氨氮水流入玉米和油茶試驗地,作為農林作物的“肥水”灌溉。
在大山坳新開墾的耕地林地,新栽種的玉米苗、油茶苗也正在分區進行除錳氨氮廢水灌溉對照試驗。玉米苗被分為12個片區,油茶樹苗也選用了3種不同的品種進行對照試驗。實驗地有3個放大展示區,分別展示3種不同的施肥方式。“在習慣施肥基礎上,一塊田只澆氨氮水,中間這塊田在習慣施肥的基礎上,澆等量的清水和灌溉水,另外一塊田,在習慣施肥的基礎上補充氮水。”花垣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石現介紹。
該項試驗旨在研究錳渣場滲濾液除錳處理后的含氨氮水用于農業生產技術的可行性,分析施用氨氮水對玉米、油茶等常見作物生長和土壤環境的影響,探索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氨氮水利用技術。
2023年10月7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深入花垣縣調研“錳三角”礦業污染綜合整治工作,鼓勵探索除錳氨氮水用于農林業生產,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立即組織編制《花垣錳渣場滲濾液處理形成的硫酸銨廢液農林利用可行性評估》。2023年12月在長沙召開的“7個專題論證”評審會上,專家組同意《論證報告》通過評審,提出了廢水資源化利用符合國家節能、低耗、低碳發展方向,指出錳渣場滲濾液處理后的廢水具有一定肥效,在取得更多的田間、林地試驗數據支撐和政策許可的條件下可用于農林業生產。
在國家生態環境部“錳三角”技術幫扶組的關心支持下,花垣縣根據《花垣錳渣場滲濾液處理形成的硫酸銨廢液農林利用可行性評估》,制定了試驗方案,在龍潭鎮大山坳開展除錳氨氮水用于農林業生產試驗,由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林業等部門負責做數據收集、監測、分析,探索滲濾液資源化處理技術和有效途徑,力爭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錳渣場滲濾液處理利用新模式。
該試驗預計兩年后可取得初步結果,如果能順利應用在農林作物灌溉上,將為我州礦區節約一大筆污廢水處理費用。此外,還將為農民提供一種環保、高效的肥料替代品,降低傳統化肥的使用量,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