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8848前言:環保企業確實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隨著環保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它已經從單純的環境治理擴展到了生態修復和管理。這意味著環保企業不再僅僅關注于污染物的處理,而是需要解決更深層次的生態不健康和生態系統可持續性的問題。這為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業務范圍和更大的市場空間。
其次,隨著環境管理從單純的環境管理、水質管理,發展到水質和生態的雙重管理,對環保企業的要求也更為嚴格和全面。這要求環保企業不僅要有先進的治理技術,還需要具備生態監測和評估的能力。這將催生更多的產業機會,例如監測指標系統和監測裝備系統的研發和生產。
再者,循環型社會的構建為環保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通過循環圈、生態圈和物質的代謝圈的耦合,可以形成城鄉共同融合的循環性綠色產業鏈。在這個過程中,科技創新是關鍵,但也需要解決一些關鍵技術節點的問題,如低能耗、低物耗和低成本的循環技術等。這為環保企業提供了發展相應技術和產品的機會。
最后,工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也是環保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將減污和降碳有機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提高環境治理的效果,還可以推動環保產業的持續發展。這需要環保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總的來說,環保企業確實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也面臨著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只有不斷加強技術創新和研發,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同時,政府和社會各界也應給予環保企業更多的支持和關注,推動環保產業的健康發展。
來源: 喬建華 中國環境
“環境科技、環保產業未來發展的愿景,是突破以污染治理為核心的科技和產業局限,創建立足生態、走入廣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環保科技’和‘大環保產業’格局。”4月10日,在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主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CIEPEC2024)暨第六屆生態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指出。
回顧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的40余年歷程,曲久輝指出,產業圍繞污染治理做了很多工作。但污染治理只是環保的一部分,不應是全部。因此,如果只是圍繞環境污染治理,僅盯在固有的思維觀念和邏輯鏈條、固有的產品和市場上發展環保產業,環境科技和產業發展都會有局限性。

“環保產業未來出路應該是一個‘大’字,我們要做‘大環保科技、大環保產業’。將來環保產業要走向深處,探索沒有人做過的領域。”曲久輝說,環保產業要走向廣域的空間和市場才有作為。什么是“大環保科技”“大環保產業”?曲久輝提出5點基本特征。一是科技底盤大。目前,環保產業的科技底盤很小。環境科技和環保產業相關學科缺少理論基礎, 沒有形成支撐環保科技和環保產業發展的學科體系。因此,要建立一套自成體系,而且,這套體系要對其他學科產生影響。“科學理論和科學基礎是我們的‘源’,沒有這個源,我們的環保產業就是無源無水、無本之木。建立了學科體系和理論基礎以后,整個環保學科才能有一個大格局。”二是學科格局大。即立足環境、走向生態、服務其他領域的科技能力。“現在我們的科技能力不足,不論是服務生態健康,還是服務其他領域,仍然存在短板。”三是知識容量大。截至目前,我國環境學科領域的知識容量不夠。環境是一個交叉學科,但現在其他領域可以做環保的事情,環保行業卻缺乏能力去做其他行業的事情,比如AI智能、物理學、材料學等。未來,環境學科應將多學科知識匯集交叉兼容發展。四是產業作為大。我國的環保產業達2.2萬億元,大約有3萬家環保企業,這個市場很大。但環保產業和其他產業相比,還在低端運行、低端發展、低端競爭。這就充分反映了我國環保產業還是朝陽產業,還不是新質生產力。五是要有大的發展空間。這個空間應該有科技的潛力、市場的推動以及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保障,發展目標應該是可持續的。曲久輝指出,環境科技與環保產業發展要立足生態、走入廣域、發展新質生產力。“之所以要立足生態,嚴格來講,現在的環保產業是面向污染治理,不是面向生態。面向生態、走進生態領域,環保產業的發展就不僅是環境本身,也會涉及AI、材料、信息、生物等領域,包括其他通用機械等新發展方向。” 曲久輝說。“走進廣域,首先要打破以環境污染治理為核心的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局限。”曲久輝說,因此,環保產業要形成3個基本特征。第一是面向自然的產業。要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自然資源增值;使人類獲得自然資源的可持續供給能力不斷增強,而不是削弱;使人們獲得更多安全生存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環保產業如何提升自然資產的價值,是值得思考的。第二是服務生態的產業。生態優先原則,最終目標是要實現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實現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比如,黑臭河道治理,現在通過簡單加藥等措施無法達到生態恢復的目的,應在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層面上拓展可持續保育的相關技術,形成產業模式和路徑。”第三是價值多元的產業。豐富、發展并超越現有認知的環保新原理、新技術以及新產業。未來的環保新技術不僅環境領域可以用,其他領域也可以使用,這樣就不至于陷入一個狹隘的環保小圈子里,進而產生廣域的市場和社會價值。另外,要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環保行業需要關注環境數字知識的轉化與精準定量、高效的數字化服務等領域,把環保知識變成數字化的技術、產品。“環保產業面向生態、走進生態領域,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曲久輝指出,環保企業至少在3個方面擁有發展機會。他舉例說明,長江流域生態考核,不光考核水的指標,還涉及相關其他生態系統,這將對環保產業產生重大影響。環保產業要解決生態不健康、生態系統可持續的問題。 “比如,原來水質優良的水環境,考核之后發現這一區域生態不健康或者受損,就要進行生態修復,修復帶來的機會就是環保產業的發展機遇。這會涉及生態修復的材料、產品、裝備、技術體系,這是一個大市場。”曲久輝指出,未來,環境管理將從單純的環境管理、水質管理,發展到水質和生態的雙重管理。管理生態需要的監測指標系統和監測裝備系統,也會催生相應的產業機會。此外,對于循環型社會的構建,曲久輝認為,循環圈、生態圈和物質的代謝圈進行耦合時,就形成了城鄉共同融合的循環性綠色產業鏈。產業鏈以科技創新為主,也涉及多種資源、介質及很多關鍵技術節點。“目前,我們在循環的節點上被卡住了,沒有突破低能耗、低物耗和低成本的循環,沒有做到真正循環。所以,發展相應的關鍵技術和產品是行業未來的機會。”最后一點,要做到工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簡單說就是將減污和降碳有機結合起來,才是環境科技和環保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曲久輝說。
國際水協第18屆可持續污泥技術與管理會議 報名注冊:https://iwa-sludge-2024.casconf.cn/userRegister
國際水協第十八屆污泥大會日程-IWA Sludge Conference Programme Version 1.0
國際水協第十八屆污泥大會日程-IWA Sludge Conference Programme Version 1.0.pdf
會議報名注冊:https://iwa-sludge-2024.casconf.cn/userRegister















組委會聯系方式
聯系人 :
王領全13752275003(微信同號)
金晟 18622273726(微信同號)
孫磊 13702113519(微信同號)
文凱 13116096294(微信同號)
電話:022-27835639 27835592 13752275003
E-mail:wanglingquan88@163.com;cnwater@vip.163.com
傳真:022-27835592
地址: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路52號都市花園大廈21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