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石倩
攝影極目新聞記者 李輝
視頻剪輯 李輝
污水處理中產生的污泥,如果不對其進行處理,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然而污泥也可以“變廢為寶”,用作水泥窯燃料,實現100%循環利用。5月27日,極目新聞記者走進武漢市龍王嘴華新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探秘污泥變燃料的神奇過程。

五小時處理將廢物變資源
27日,在龍王嘴公司,記者看到一個高約10米,直徑約8米的圓柱形儲存罐。華新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技術研發工程師曾藝哲介紹,這個儲存罐能裝500立方米的污泥,主要來源是一墻之隔的龍王嘴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廠的污泥,通過管道直接用泵打過來,這些污泥的含水量有98%。”

曾藝哲指著另一旁的接收池說,這個地下接收池體積約100多立方米,是二郎廟、湯遜湖等污水處理廠將污泥簡單干化處理后,運輸至龍王嘴公司處理,“這里的污泥含水量80%,因此體積較小。”
在儲存罐上方,則有五六根管道連接道路兩側的廠房。“這些管道是將污泥輸送至污泥調質罐,添加三氯化鐵和生石灰進行絮凝改性,然后泵入廠房里的高壓隔膜板框壓濾機濾水,并壓制成含水率50%左右的污泥餅。”曾藝哲說,整個處理過程大約四五個小時。
在廠區中控室里,整面墻上是一米高的玻璃,玻璃外便是生產車間。玻璃墻上方,安放著一排監控屏幕。屏幕上,各個環節一目了然。該公司總經理阮惠鋼介紹,整個生產過程已實現自動化。24小時不停地生產線,將原本是“廢物”的生活污泥,變成可燒制水泥的燃料“資源”。

污泥“吃干榨凈”實現100%利用
污水處理將污水變清水,凈化了城市水資源。然而,污水處理衍生物污泥卻一直是難以解決的環境難題。
武漢的污水處理廠曾經嘗試過多種辦法處理污泥:填埋、堆肥、燒磚,但都效果欠佳,無法將污泥實現100%處理。
有沒有辦法將污泥沒有“后遺癥”解決掉?
2007年,華新水泥公司開始謀求環保轉型,成立了第一家環保公司——華新環境工程(武穴)有限公司。華新水泥公司通過研究發現,污泥中的有機質可以代替煤成為燃料,用于制造水泥。

“將泥餅用作燃料的方法,實現了污泥100%循環利用。”曾藝哲告訴記者,市政污泥中含有50—60%的有機質,其干基熱值大約是煤的40%,在水泥窯協同處置的過程中可以代替部分燃煤。用作燃料循環利用只是其一,燃燒后的灰燼的成分與生產水泥的原料相近,可以用于制作水泥,“這意味著,污泥當燃料沒有任何殘渣,真正做到了吃干榨凈。”
記者了解到,這項“水泥窯高效生態化協同處置固體廢棄物成套技術與應用”成果,榮獲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迄今已處理200萬噸污泥
曾藝哲介紹,2013年投產的龍王嘴公司成為武漢首家無害化、減量化、環保類污泥處置工廠,迄今為止已處理140多萬噸污泥。隨后,華新水泥又投資建設了第二家污泥處置工廠——南太子湖公司,于2016年投產。兩家公司投產以來,共計處理200多萬噸污泥。

根據換算,200萬噸污泥相當于生產出120萬噸污泥餅,污泥餅的熱值大約為煤的1/5,可代替24萬噸的煤燃料。
如今,華新水泥公司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處置工廠,廢棄物處置種類包括危險廢棄物、污染土及生活垃圾。目前,華新水泥在湖北、湖南、河南、廣東、重慶、云南、四川、西藏等多地建成、在建的各類廢棄物處理工廠超過45家,年處置廢棄物能力超過600萬噸。

“事實上,將污泥無害化處置的處理費很低,我們并不指望在環保項目上賺錢。”華新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環保產業的社會效益遠高于經濟效應,將污泥無害化處置“一舉多得”,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了力量。
今年1月,工信部公布2021年度重點用能行業能效“領跑者”企業名單,華新水泥旗下2家公司入圍,成為全國水泥企業轉型升級的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