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長江把脈:水生態考核開出“診療方案”
(來源:昆明市盤龍區環境保護局)
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農業農村部日前聯合印發了《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評分細則(試行)》(以下簡稱《評分細則》)。在6月29日生態環境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指出,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工作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聚焦水生態系統健康和生物多樣性恢復,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在長江干流、主要支流、重點湖庫確定了50個考核水體,分區分類開展水生態監測評價。2022—2024年在長江流域17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水生態考核試點,確定考核基數,2025年開展第一次考核。
生態環境部將積極穩妥開展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推動建立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機制,引導地方履行水生態保護責任,推動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為什么要開展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水生態考核又有哪些特點?記者日前專訪了清華大學水質與水生態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態保護修復專家彭劍峰教授。

診斷病根
水生態考核開出“診療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講過‘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彭劍峰告訴記者,“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不僅是世界重要的生態寶庫,也是中國重要的種質資源庫。但是近幾十年長江水生態遭受嚴重破壞,長江流域指示性魚類中白鱘、白鱀豚基本滅絕,長江鱘、胭脂魚等瀕臨滅絕,急需開展水生態保護工作。”
長期以來,人類活動的過度干擾是導致長江獨特性水生態系統破壞的重要原因。彭劍峰指出,要去掉長江的“病根”,就要想辦法保護恢復長江水生態的原真性與完整性。
“國家為此開展了長江大保護行動,取得一定成效。近幾年,長江干流水質整體穩定在Ⅱ類;但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仍然緩慢,尤其表現在重要的指示性物種,如中華鱘、江豚等種群數量未得到有效恢復,需要進一步提升長江水生態保護修復效率。”彭劍峰指出,水生態評價就成為長江生態保護修復的重要抓手。
為長江把脈診病首先要有一套“治療方案”,而長江水生態考核就是專門為長江量身打造的“診療方案”。
彭劍峰表示,與發達國家采取以水生態狀況為約束的評價管理模式不同的是,我國水生態考核正處于從水質、水資源評價到水生態綜合評價過渡的階段。
“在此基礎上,我國希望在長江流域建立起一套適合整個流域的水生態評價考核方法。用這種標準來考核地方政府,從而推動地方政府做好水生態系統保護工作,尤其是遏制一些指示性生物退化的趨勢。”彭劍峰說。

摸石頭過河
試點水生態考核
長江的“體檢標準”不僅需要“量體裁衣”,更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們要構建出一個最有中國特色的,又能體現出國際前沿的一種先進的評價考核指標方法。”彭劍峰說,“在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領導下,清華大學積極支持,與生態環境部專班單位一起,開展了水生態考核相關工作。”
2022年,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長江流域水生態評價考核試點工作方案》,明確2022—2024年開展考核試點,同步印發監測方案,首次開展了長江全流域水生態監測考核試點工作。
2023—2024年,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印發水生態考核指標評分細則,根據年度監測數據,開展評估試算,逐漸調整優化,改善方法。
2025年,在長江流域將正式進行水生態考核。
“將長江流域具有重要生態功能或社會關注度高的水體定為考核對象,共50個。”彭劍峰介紹說,考核結果劃分為優秀、良好和一般3個等級。
長江水生態考核機制指標體系的建立并不容易,專家組進行了大量的數據摸索。彭劍峰感慨說:“如何對地方政府提出要求,推動地方政府進行水生態恢復,實際上是一件特別復雜的事情。指標的篩選必須體現出針對性、科學性、引導性和可行性。”
針對性就是要加強指標的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主要聚焦在當地人類不適當、不恰當的活動引發的問題,針對的是某個地方的特點。
科學性是指在指標篩選上能夠得到學術上的廣泛認同,并且能夠精準反映生態系統健康狀況。
引導性是指通過構建水生態考核指標體系,引導政府按部就班、逐步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可行性則是指不過度追求指標的先進性與綜合性,而是結合我國生態環境實際監測能力,確保指標的可監測、可評價、可考核,確保水生態評價考核方法能夠盡快落實實施。

破解四大挑戰
個性化指標貼合實際
水生態考核機制構建伊始,專家們就面臨著四大挑戰。
彭劍峰表示:“一是目標不統一,多頭治水,服務各自目標,缺乏針對性。二是生態數據破碎化,底數不清,缺乏科學性。三是缺乏針對地方特點、國家定位、水生態功能定位的引導,缺乏引導性。四是缺乏滿足監測、評價、考核要求的可行性。”
針對這些問題,專家組們設計了相對應的考核機制。比如,在長江流域建立統一水生態監測、評價考核規則;統一對長江流域17個省份地方政府開展考核;以水生態健康為核心,統籌水環境保護、水資源保障與水生境改善等指標,實現多部門統籌。水生態考核的實施有望從根本上改善長江水生態持續退化情況,統一治理目標,形成新型的治水模式。
“統一的指標體系絕對不意味著‘一刀切’。”彭劍峰指出,“我們在制定考核指標時也充分考慮了指標個性化。”他舉例說,比如目前初步篩選出的14個指標,分為必選指標與可選指標;在具體應用時,也會根據每個考核水體的生態退化,選擇適宜的指標進行針對性考核。“指標體系在整個流域層面是統一的,但每個水體又體現了一定的獨特性與個性化。”
彭劍峰告訴記者,在指標體系的篩選上也考慮了4個方面:遠近結合、點面結合、結合重點工作、結合部委工作。
遠近結合是指指標的近期目標要簡明扼要,便于操作,遠期目標是希望銜接美麗中國建設這種遠景目標,并與國際通行做法接軌,逐步完善。
點面結合是指結合長江流域源頭與上中下游的生態情況,首先聚焦在一些區域的突出生態問題,或者特殊性的地方,在取得一定成效后逐漸往面上推廣。
與重點工作結合是指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家重點的戰略需求。比如,與目前正在進行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十年禁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工作相結合。
與部委工作結合就是指標能夠充分體現各部委的作用,實現多部門相結合,并形成一個完整的考核指標體系。
“為此,專家組還將繼續加強基礎研究,持續優化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確保考核結果能真正體現長江源區、上中下游及河口區保護和修復成效,使之與人民群眾客觀感受保持一致。”彭劍峰表示,同時還要提升全社會的積極性,發揮第三方監督管理作用。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