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5月10日訊 (研究員 金博) 長空浩瀚。隨著風力吹拂,線條流暢、光滑閃亮的白色“大風車”長臂徐徐轉動,風能就此轉化為電能。
此外,只要有太陽光照射,覆蓋屋頂或地面的光伏設施也能隨時工作,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源源不斷轉化為電能,輸入千家萬戶。
如上畫面,已是中國大地時常可見到的壯觀圖景。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源泉,發展新能源則是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構建清潔低碳的現代能源體系,已是我國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必經之路。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14.5億千瓦,在全國發電總裝機中的比重超過50%,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中的比重,也接近40%;我國風電機組等關鍵零部件的產量,占到全球的70%以上;光伏電池片和組件產量,占全球比重均超過80%。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雙重挑戰中,能源革命與節能減排雙管齊下,已成為全球共識。而光伏發電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的典型代表,憑借其資源豐富、環境友好的特質,已成為這場能源轉型的中堅力量。
作為光伏發展的核心載體,光伏產業自身如何順應這一波全球綠色轉型的浪潮,亦考驗著政府、行業、學界的決心和智慧。
光伏產業的環保隱憂
“中國光伏產業已形成從高層硅材料、硅片、電池片組件、光伏制造設備到系統集成和應用,最完善的產業鏈條,已基本能滿足全球供應鏈的需要。”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曹仁賢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中國已經具備完整的科研能力、供應鏈能力、工業化能力以及產品化能力”。
相比于傳統的火力發電和核能發電,光伏發電不需要消耗寶貴的化石資料和水資源,這對煤炭、水資源短缺的地方,無疑極具吸引力。此外,相較于水力發電,光伏發電還可避免水庫建設、河流改道等環境破壞問題。
不過,對太陽能光伏發電可能產生的潛在環境影響,社會亦有疑問。總的來看,對光伏產業有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主要存在于這些環節:
1、生產與處置過程中的環境挑戰;
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核心部分是光伏組件,其生產過程中涉及到多種原材料的提取、加工和制造。這一過程不僅能源消耗較高,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
以光伏行業里占據絕對主流的晶硅電池/組件的生產過程舉例,可以看看其環境影響的風險可能會出自哪里。
首先,產業鏈的最上游是硅料提純。目前基本都采用“西門子法”,該方法使用和產出大量化學品/危化品,但其工藝成熟,污染相對不高。主要風險是在工廠停產后。因設備廢棄之后缺少維護,大量酸性化學品集聚在管道和容器內,日久天長,容易發生泄漏,此前業內亦出現過相關事故。
產業鏈的中游是電池生產。電池生產環節使用的化學品較多,主要是酸堿類,會產生危化品。
廢氣方面,主要是氮氧化合物,會有一定的臭味/刺激性氣味。電池企業如果藥劑投放不足,會有超標排放情況出現,周邊居民可以聞到臭味/刺激性氣味,光伏企業遭到舉報,往往是在這個環節。
廢水方面,一個情況是“總氮”達標比較困難。總氮是指廢水中存在的各種無機和有機氮的總量,而電池行業總氮的主要來源是硝酸根,一般硝酸鹽會溶于水,要通過沉淀的方法處理硝酸根,難度較大。
綜上,光伏產品生產過程需要用到氯氣和多種酸堿,中間產物包含四氯化硅、氯化氫(鹽酸)、氮氧化物、硝酸鹽等,如果生產工藝不達標、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確實會污染環境,并可能造成土地、水質和空氣污染。
2、光伏電站建設對土地資源的占用;
光伏電站的建設需要占用一定土地。在土地資源緊張的地區,如何合理規劃光伏電站的布局,確保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需要認真考慮。此外,光伏電站建設期間,可能會產生粉塵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物、永久性占地和水土流失等。
3、廢舊光伏組件的回收處理問題;
隨著光伏技術的廣泛應用,廢舊光伏組件的回收處理問題也日益凸顯。光伏組件中含有部分有價值材料,如硅、鋁等,同時也存在有害物質。如何有效回收和處理廢舊光伏組件,避免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如上綜合來看,相對于傳統化石能源發電、水力發電等來說,光伏發電污染和危害較小,但也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制造過程中的污染:光伏電池的制造需要大量能源和化學品,如硅、銀、鋁等,這些材料的生產和提取,會產生一定的污染和廢棄物;
廢棄物處理:光伏電池的壽命一般為20-30年,到期后需要進行處理,這些廢棄物中含有有害物質,如鉛、鎘等重金屬,處理不好,會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影響;
土地使用和生態影響:大規模光伏發電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可能會對野生動物棲息地和相關生態系統,造成影響;
能源消耗:光伏電池制造業本身也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如果使用的能源仍然是化石燃料,其實際的減排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總的來說,雖然光伏發電相對傳統發電方式較為環保,但其仍存在一定的污染和危害,需要進行科學治理。
中國光伏企業的探索實踐
中國現在已是光伏產業大國,在全球亦承擔著探索產業發展和與環境和諧共存的重任。為了解中國光伏企業在自身產品研發與環境保護方面的狀況,《科創板日報》研究員從相關上市公司中,找出天合光能和晶科能源,進行案例研究。
其中,天合光能創立于1997年,目前是全球領先的光伏行業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2006年在紐交所上市,2020年登陸上海科創板,是首家在科創板上市的涵蓋光伏產品、光伏系統以及智慧能源的光伏企業。其光伏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首批獲得科技部認定,連續20次打破光伏電池效率和組件輸出功率的世界紀錄。
晶科能源則成立于2006年,2010年在美國紐交所上市,2021年登陸上海科創板。 官網稱公司2016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制造商,連續4年位居全球出貨量第一。 在全球擁有超過25000名員工及9個生產基地,服務超過160個國家的客戶。
總的來看,這兩家行業領先的上市公司都在通過技術創新與管理提效,打造自己的行業競爭力。
其中,在綠色產品與技術環節,天合光能致力于建造綠色工廠,所有在中國及海外的工廠,均按照國際標準要求建立并實施環境管理體系,其中義烏基地按照零碳工廠實施計劃建設,累計實現節約能耗超過 3500 萬度,折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 2.88 萬噸。晶科能源也在各制造基地建立了能源管理體系ISO50001,實施節能項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報告期內全球各制造基地完成多個節能降耗項目。
2.在能源管理環節,兩家公司都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力。天合光能在報告期內,常州基地等均利用廠區屋頂鋪設太陽能組件板,為廠區提供清潔能源電力;晶科能源同樣在各個制造基地安裝屋頂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站,減少對傳統電力的需求,報告期內公司新增屋頂光伏系統 110MW,共發電 5620 萬度,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4.52 萬噸。
總的來看,兩家公司都獲得了相應的社會認可。
2022 年,天合光能獲國家級資質認證,入選“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2021 年獲得光伏行業全球首張美國安全檢定實驗室公司(UL)及意大利環保產品聲明 (EPD) 互認標志。報告期內,天合光能的至尊系列組件在制造環節,單位(每瓦)碳排放全行業最低,碳排放強度相比國內平均水平下降超過 30%。
在國內開發并持有的太陽能發電站發電量,超過70億度,累計清潔能源發電量,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00萬噸。
晶科能源則獲得了多項產品的碳足跡認證,如法國Certisolis實驗室碳足跡認證、TÜV萊茵的ISO 14067: 2018碳足跡認證等。截至 2022 年末,公司累計22次打破電池效率和組件功率的世界紀錄,尤其是在N型TOPCon領域的領先積累,過去2年已連續7次打破世界紀錄。
公司還持續推動組件回收相關技術創新,搭建了晶科能源組件12MW回收示范試驗產線,這一隸屬于“十三五”氫能與可再生能源國家重大研究專項“晶硅光伏組件回收處理成套技術和裝備”的項目成果,已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
總體來說,光伏發電在帶來清潔能源的同時,也存在潛在的環境影響。而通過技術進步、政策引導和合理規劃,應該可以有效降低光伏發電的環境負擔,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們相信,隨著政策的持續推動與行業的創新驅動,一個基于可再生清潔能源的未來美好圖景,正在變成現實。而光伏產業亦將在中國的能源轉型中,作出越來越重要的貢獻。
(景賦翼研究員立云對本文亦有貢獻)
【關于景賦】
景賦是在國家科創戰略下創立的全天候一站式價值投資平臺,專注服務于一級股權投資市場,是促成優秀科創企業與地方政府、產業資本牽手的投資撮合平臺。在原有財聯社、碳與舍、天風證券、信公咨詢四方共建的基礎上,最新牽手立信德豪上海ESG團隊,致力于構建以ESG為基礎的可持續發展投融資服務平臺,幫助地方政府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招商引資方法論;面向政府和產業資本提供基于企業價值發掘、呈現、跟蹤的多維度服務技術平臺,為資本與企業價值的對接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支持。

《ESG Weekly》:財聯社及科創板日報旗下專注ESG領域的領先新媒體平臺,包括新聞、數據、資源、服務等,覆蓋一、二級市場投資,擁有ESG這些事、ESG測評、ESG產業聯盟等欄目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