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發展新質生產力厚植發展“綠底色” “無廢”泉城 全程“無廢”
作者:馮瑜
濟南國際標準地招商產業園起步區片區F-1地塊健康驛站項目采用裝配式建筑。一座城市,一年會產生多少固體廢物?
以濟南市為例,去年累計回收廢棄農膜2700余噸、回收農藥包裝廢物510余噸。這僅僅是農業領域農膜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的數字,如果加上生活垃圾,以及各行各業在生產時產生的工業垃圾、建筑垃圾等固體廢物,體量更為驚人。
一面是巨大的存量和逐年攀升的增量,一面是有限的存放空間,固體廢物的妥善處理和利用迫在眉睫。近年來,按照國家部署,各地紛紛開展了“無廢城市”建設,探索提升發展“含金量”的新路子,挖掘背后的綠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
“無廢城市”不是沒有固體廢物產生,也不意味著固體廢物能完全資源化利用,而是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濟南“無廢城市”建設情況如何?4月8日,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濟南因地制宜,打造了區縣特色“無廢化”模式,在生態環境部召開的2023年“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推進會上,作為6個典型城市之一交流分享了建設經驗。
讓我們跟隨下面幾個典型應用場景,感受濟南“無廢城市”建設的步伐。
1
“無廢細胞”建設破繭萌新
山東濟南回民中學雨水回收系統,全年可利用雨水近600噸;山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就地消納裝機容量600千瓦,年發電量72萬千瓦時,滿足園區用電需求;山推建友有限公司通過工藝改進,每年降低固體廢物產生量50余噸,降低危險廢物產生量10余噸……
這是截至去年年底,市中區“無廢細胞”建設的成效。“無廢社區”以垃圾分類、“無廢”休息驛站打造、“無廢”知識互動、廢舊物品利用等為突破點,兼顧節約用電和宣傳;“無廢樓宇”以餐廚垃圾處置、雨水收集系統改造、太陽能燈安裝改造等為突破點,踐行減污、節水、節電理念;“無廢工廠”以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為重點,力求源頭減量、工藝循環,實現經濟效益。
樂山社區、禮賢社區、老商埠商業街區等5家“無廢社區”,山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市生態環境局市中分局、山東濟南回民中學等5家“無廢樓宇”和山推建友有限公司等3家“無廢工廠”作為試點已首批完成“無廢”改造。
2
打造“靜脈產業”集群
一邊“吞”下城市垃圾,一邊“吐”出再生資源。山東啟迪濟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垃圾焚燒發電為主營業務,2021年1月正式并網發電,每年發電量達25800萬千瓦時以上,相當于8萬多戶城鎮居民家庭一年的生活用電量,每年可節省標準煤30萬噸,消化城市生活垃圾60萬噸左右,有效避免了空氣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諸多環境問題。
與山東啟迪濟能環?萍加邢薰疽粔χ舻氖菨向v笙環?萍加邢薰,建設有兩條30噸/日的醫療廢物焚燒線,在嚴把醫療廢物接收、轉運和無害化處理“三個關口”的基礎上,醫療廢物焚燒產生的余熱蒸汽,正在成為企業“三效蒸發”水處理工藝和冬季廠區供暖的熱源,實現能耗的最小化。
距離濟南騰笙環?萍加邢薰1公里,是2022年7月開始投入運行的光大生態環保(濟南)有限公司廚余垃圾處理項目,已成為國內領先、江北最大、山東省首座“全鏈條、長工藝”的廚余垃圾處理項目。廚余垃圾發酵產生的沼氣每天可達5.5萬立方米,燃燒發電每年達4010萬千瓦時。
垃圾回收和資源再生利用產業被稱為“靜脈產業”。長清區聚焦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生活垃圾填埋、醫療廢物處置及廚余垃圾利用處置四大項目,在距離中心城區20公里的南部馬山鎮環?萍紙@,打造長清區“靜脈產業”集群,根據固體廢物類別及特點,將不同種類的固體廢物集中到一個區域內進行統一綜合處理,推動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線性經濟模式,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閉環經濟模式轉變,實現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變廢為寶、循環利用。
目前,長清區“靜脈產業”集群的四大項目均已建成投用。全部達產后,年可處理生活垃圾60萬噸、廚余垃圾21.9萬噸、醫療廢物2.19萬噸,為社會提供300余個就業崗位。
3
打造黃河流域“無廢城市”示范區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以新舊動能轉換為契機,以存量無廢化、建設無廢化、發展無廢化為基本路線,實施全域遺存固廢整治、傳統產業升級、建設期固廢全量化處置,在產業、財稅、土地要素等方面先試先行,探索固體廢物治理新模式。
圍繞打造“無廢細胞”工程示范,起步區推進工業領域“無廢細胞”工程創建,組織3家企業開展“無廢工廠”創建審核;開展“無廢機關”創建,起步區管委會獲評2023年度市級“無廢機關”;以全區重大活動為契機,結合濟南黃河國際會展中心首展,打造“無廢會展”建設樣板。
圍繞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完成濟南大隆機車工業有限公司、濟南高仕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的入園評估、確定搬遷入園方案。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指導推進山東方垠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探索打造5G智能工廠,打造行業智能制造領域國內首條5G智能生產線;全區共創建了4家市級綠色工廠、1個綠色設計產品。推動建材產業集群綠色轉型,山東溫聲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獲得綠色建材產品認證;組織實施30項建材行業整體清潔生產方案。完成全省唯一的全新規劃型生態工業園區方案編制。入選國家首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
圍繞培育綠色生活方式,定期組織開展生活垃圾減量與分類現場檢查,及時督促街道整改。全區村居和商業街實現垃圾分類撤桶并點全覆蓋;制定新建小區垃圾分類房配建標準,督促所有新建小區配齊垃圾收集點和分類設施。基本完成生活垃圾分類轉運中心(一期)項目建設。完成2處廚余垃圾駁運點建設,目前廚余垃圾分出量達10噸/日以上。推進園林綠化垃圾源頭減量與資源化利用,對于新建項目,在滿足設計及相關規范要求的前提下,鼓勵苗木主材在苗源地進行粗修剪,減少栽植后修剪量;推廣使用可降解的土球包裹物。
圍繞提升主要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水平,完成2023年度秸稈整縣綜合利用項目。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備率達100%。實施400畝可降解地膜應用示范和農藥包裝物回收示范點建設。
4
建成覆蓋全市的農膜回收網絡
濟南市作為地膜使用大市,年覆膜面積在66667萬平方米左右。為加強白色污染防治,近年來,濟南以省級農膜回收貯運和綜合利用網絡試點市創建為契機,通過建網點、創機制、促回收、強監管、再利用,多措并舉,創新推進,廢棄農膜污染治理長效機制逐步完善。
市農業農村局會同市發展改革委等5部門聯合印發《濟南市農用薄膜污染防治實施方案》,明確了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形成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的農用薄膜污染防治工作機制。2021年以來,濟南市先后統籌各級資金5000余萬元支持開展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建設,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和廢棄農膜回收,在全省率先建成廢棄農膜縣域回收中心、固定回收站點共計38處,覆蓋全市的回收網絡體系逐步完善,廢棄農膜回收率超過90%。
為提高回收積極性,濟南探索了多種回收模式:支持廢棄農膜與農作物秸稈一體化處理;對離田回收、回收點回收轉運等各個環節,根據實際制定獎補標準;對群眾主動送交、回收點回收的廢棄農膜給予一定獎勵;鼓勵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支持市場主體參與廢棄農膜回收貯運網絡建設。
為確;厥招Ч,濟南創新多種監管模式:強化重要園區基地監管,創建地膜科學使用和回收處理的典范;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公益崗中明確農膜回收專員4776人,進一步夯實基層回收責任;將回收工作納入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考核,并對考核情況每月排名通報,提高各級對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的重視程度。
5
裝配式建筑帶動傳統建筑業綠色發展
發展裝配式建筑是推動建筑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在濟南,有多個裝配式建筑示范項目系全國之最或首創。全國首個鋼結構裝配式被動房項目——山東建筑大學裝配式教學實驗綜合樓;中國百年住宅標準工法展示基地——魯能領秀城·公園世家項目;國內首個采用清水混凝土外掛墻板的超高層(126米)裝配式建筑——濟南萬科金域國際項目;全國最大的裝配式住宅片區——總面積達176萬平方米的濟南高新區棚改舊改安置房項目;全國最大的裝配整體式停車樓——總建筑面積約20.06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6000輛車?康臐先f達(融創)文旅停車樓項目;全國采用鋼管束支撐體系最高高度(99.6米)鋼結構裝配式住宅項目——濟南東城花苑項目;刷新了國內單體鋼結構安裝速度項目——濟南超算中心,僅用78天就實現了主樓鋼結構封頂,幕墻采用裝配式建造,僅用20天就完成了近10萬平方米的建筑外立面幕墻安裝;全國首創地下人防裝配式工程——濟南長清酈水嘉苑地下車庫擴建項目,裝配率為77%;全國首個人防多層裝配式工程——濟南長清南益明悅三、四期地下車庫項目,裝配率達到79.81%。
以項目帶動產業發展,是濟南推動裝配式產業發展的顯著特點,也是全市裝配式產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不被認可到逐步成為行業創新發展共識的重要途徑。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6個項目獲得省級裝配式建筑示范項目,位居全省第一。
濟南以新型建筑工業化為發力點,建章立制、系統謀劃、協同推進、示范引領,自2012年獲評全國住宅產業化綜合試點城市至今,將“工地”搬進“工廠”,把“建造”變成“智造”。“十三五”期間,全市新開工裝配式建筑4255.9萬平方米;2021-2023年,全市新開工裝配式建筑3189.58萬平方米,居全省裝配式建筑開工量首位。
社區舉辦二手物品交易“鄰里集市”,從小培養孩子們循環利用物品的意識。
數說“無廢泉城”
●推動工業領域綠色低碳生產
全市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26家、綠色工業園區2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8家;
省級綠色工廠22家、綠色工業園區3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2家,市級及以上綠色設計產品19個。
濟南濟北經濟開發區等8家省級及以上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
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等7家工業園區獲批開建省級生態工業園區。
組織102家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推動起步區新型建材行業清潔生產整體審核創新試點工作并完成省級驗收,商河縣玉皇廟鎮包裝印刷行業成功入選省級第二批清潔生產整體審核試點。
新增廢鋼年加工利用能力50萬噸、干熄焦除塵灰年利用能力3.35萬噸、鋼渣年利用能力30萬噸。
港里1#礦體、港里主礦區東區、張家洼等礦區實施充填法采礦。
山東辰美電氣有限公司建成2條鈦石膏綜合利用生產線,新增年綜合利用鈦石膏10萬噸、鋼渣3.3萬噸能力。
●穩步發展“無廢”農業
2023年,完成施肥新技術、新產品、新機具“三新”配套技術示范推廣面積10萬畝次,水肥一體化推廣面積5.3萬畝。
完成小麥“一噴三防”、玉米“一噴多促”統防統治作業487萬畝,其中小麥實現100%全覆蓋。
全市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始終保持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維持在90%以上。
新增長清區、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2個國家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項目。
全市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35萬畝,全生物可降解地膜3.7萬畝。
建成7處廢棄農膜縣域回收中心和31處固定回收站,累計回收廢棄農膜2300余噸。
設置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站點1000余家,累計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510余噸。
主要農業廢棄物利用回收率達到90%以上。
●創新建筑業發展模式
2023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筑1108.23萬平方米。
新建居住建筑節能標準提升至83%;新建建筑節能標準執行率達100%。
全年新增綠色建筑面積2194萬平方米,新建民用建筑綠色建筑占比達100%。
建成投運1處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和3處裝修垃圾中轉(含分揀功能)分揀處置項目。
●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在全市7家農批市場、5家大型連鎖超市、40家精品農貿市場推行“凈菜上市”。
新建垃圾分類房381座,新建改建垃圾分類亭1481個;
廚余垃圾分出量達到1500噸/日以上,城區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8%以上。
建成江北最大、山東省首座“全鏈條、長工藝”廚余垃圾處理項目并投入商業運營。
全市新增1600噸/日生活垃圾處理能力。
全市建立再生資源回收網點達1250個。
布設120個社區定時定點移動“藍帳篷”回收站。
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達到90%,全市郵政快遞企業共使用可循環包裝郵件快件960萬件,回收復用質量完好的瓦楞紙箱790萬個,增加可循環快遞箱(袋)25萬個。
新建污水處理廠出廠污泥含水率均不高于65%。全市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
●強化危廢監管確保環境安全
累計排查工業企業811家,發現問題1677個,已全部完成整改。
累計排查重點場所1179處,發現問題29個,已完成整改25個。
對持有危險化學品生產、使用、經營許可證的92家企業和全市32家危險廢物經營單位開展現場檢查,發現環境問題26個,已全部完成整改。
核發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29家次。
全市195家單位納入危險廢物重點風險監管單位清單。
2023年,共收集、處置醫療廢物2.1萬噸。
●黃河流域“清廢行動”取得實效
采用天空地一體化技術方法,對全市黃河沿岸及重點區域進行全面排查,共下發疑似問題點位184個,全部完成現場核實,確認并整改固廢問題點位100處。
●積極開展“無廢細胞”建設
在全省率先出臺《濟南市“無廢園區”創建指南(試行)》、《濟南市“無廢細胞”工程創建指南(試行)》。
全市創建3個市級“無廢園區”、23個市級“無廢機關”、10個區級“無廢細胞”(5個“無廢社區”、5個“無廢樓宇”)。
●持續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現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10座,其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5座,生活垃圾填埋場2座,餐廚廢棄物處理廠2座,廚余垃圾處理廠1座。
全市建筑垃圾處理設施消納場7處、資源化利用項目7處、裝修垃圾中轉(分揀中心)場所2處。
全市共有危險廢物經營單位31家。
現有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2家,均為焚燒處置,能力合計65噸/日。
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6%,城區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8%以上。
●構建數字化監管平臺
31家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和7262家(注冊數量)涉危險廢物產廢單位全部納入省固體廢物和危險化學品信息化智慧監管平臺。
建成濟南市生活垃圾處理智慧監管系統并投入運行。
建成濟南市醫療機構感染防控溯源云平臺。
中心城區范圍內主要污水處理廠污泥運輸處置全部納入全過程監控。
●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
2023年,安排資金9.55億元用于支持“無廢城市”建設。
2023年1-11月,濟南市67戶企業享受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及勞務增值稅即征即退12578.33萬元,3戶企業享受綜合利用固體廢物暫免征環境保護稅710.05萬元。
2023年前3季度,26戶企業享受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所得稅減計收入優惠政策,減免企業所得稅2334萬元;6573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企業所得稅116723萬元;34戶企業享受節能環保所得稅減免優惠政策,減免企業所得稅510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