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聚首2024給水大會,蓄能水務行業新質生產力
羊城派2024-05-18 20:55
為推動全國水務行業資源向深融合,5月16日-17日,2024(第十屆)給水大會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聯合創新中心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行。記者在活動現場看到,全國約千名權威專家、名校學者和名企代表云集,深入探討城市群給水安全保障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等話題。
千名行家聚首交流
2024(第十屆)給水大會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聯合創新中心論壇涵蓋“給水大會開幕式+第十屆城鎮智慧水務建設與運行論壇”“第八屆城鎮凈水廠現代化技術改造論壇”“第五屆城鎮高品質供水與二次供水論壇”“第四屆城鎮供水管網檢測與修復技術論壇”四大論壇,千名行家聚首現場,共同探討行業重要話題、交流業內最新科技。
“在碳中和的愿景下,我們需要從戰略高度想一想,未來是否能夠形成綠色低碳的城市和鄉村的水系統。我們在現有的末端治理的基礎上,應該逐漸加強源頭減污降碳與資源化利用……”5月16日大會啟動后,中國工程院院士馬軍在主旨演講中分享了碳中和愿景下城鄉水系統面臨的挑戰、未來綠色低碳城鄉發展對策思考,并介紹了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究進展等內容。

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則就新膜水處理技術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了主旨演講,他介紹了膜法水處理的應用現狀、膜法水處理工藝的“卡脖子”技術問題、關鍵技術研究引領“卡脖子”問題突破等內容,從加快新型材料開發等角度探討了如何推動行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論壇上,候立安、馬軍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眾多水務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在學術報告與研討交流中反復提到“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水安全”“科技創新”“現代化智慧水務”等前沿觀點與理念。
廣東粵海水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盧寶光則從企業的角度,回顧與展望水務行業的發展歷程與未來規劃,他提議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內水務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要盡可能參與全球經濟循環,要盡可能參與全球經濟交流、技術交流與技術合作。”據介紹,粵海水務當前在全國投資運營水務項目110個,服務人口近1億,水處理規模達5900萬噸/日。
“水務新裝備”廣獲關注
供施工人員佩戴的智能穿戴手環、污水處理的最新設備與思路展示……記者在會場外同步開放的展覽上看到,全國各地企業帶來豐富多樣的“水務新裝備”。
其中,粵海水務主題展區十分熱鬧。據悉,此次粵海水務主題展區重點聚焦“科技創新蓄能新質生產力”主題,重點設置“科技研發”“智慧水務”兩大核心內容。其中,高效過飽和碳酸溶液投加設備、地下排水管道內壁原位噴涂修復設備等多項行業領先的“水務新科技”首次亮相。
在“智慧水務”方面,粵海水務全新研發推出的智能穿戴手環也引來水務企業代表的圍觀,其不僅可提供高精度定位和歷史軌跡查詢等服務,還能實時采集佩戴人員的心率及血氧指標,長按手環SOS按鈕還可在后臺觸發報警提醒推送至相關人員,可用于市政、水利等在建工程的隧洞和地下施工區域等場所。同時,眾多專家學者也對粵海水務在此次盛會上展示的“引水-制水-供水-用水-污水處理”全鏈條“智慧水務”高新體系給予了充分肯定。

從展位上的展品來看,業內越來越多企業注重發展“智慧水務”,以綠色理念共同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粵海水務系廣東粵海控股集團旗下集原水、自來水、污水處理、水環境綜合治理、清潔能源、科技研發等多種業務于一體的水務全產業鏈大型服務運營商。依托卓越的水務工程“建設運營一體化”能力,粵海水務在廣東省“五縱五橫”水網主骨架中承擔起了東深供水工程、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和韓江榕江練江水系連通后續優化工程“四橫”的建管重任,努力推動工程數智化水平邁上新臺階,以“四龍引水”之勢為沿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供水支撐。
在原水預警與水質保障、污水處理與資源化方面,粵海水務針對生產運營中存在的技術難題或“卡脖子”問題,創新開發供水管網漏損控制、低碳源深度脫氮等技術,有效幫助水司實現優化改造、降本增效。此外,粵海水務錨定雙碳目標,在梅州豐順縣打造了公司首座“碳中和”水廠,探索開拓清潔能源產業,在分布式光伏發電領域取得顯著成效。

本屆大會由《給水排水》雜志社、粵海水務、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等聯合全國及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行業協會等共同主辦。作為主辦單位之一,粵海水務除了進行圓桌會議、主題報告、產品展示,還通過組織應用場景參觀,面向全國全行業分享了以科技創新賦能水務高質量發展的“粵海思路”。
文、圖|記者 胡彥 通訊員 龔正 段欣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