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廢治廢”讓渣山披綠重生
工人日報2024-06-25 00:33
盛夏時節,草木蔥蘢。來到位于內蒙古烏海市海勃灣區駱駝山礦區的亨利煤矸石渣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現場,記者看到一片片綠色在煤矸石渣山邊坡蔓延,苜蓿、檸條等植被從土中冒出了頭,曾經滿目瘡痍的渣山正在披綠重生。
烏海市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工礦城市,很長一段時間,由于受地質地貌、氣候條件和地區產業特點等因素影響,光禿破敗的渣山、塵土飛揚的天空是烏海礦區的真實寫照,礦區污染成為烏海市生態環境污染的最大源頭。
“沒治理前這里可是另外一番景象。”海勃灣區新工業建設投融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郝宇世告訴記者,曾經的亨利煤矸石渣山分布著20多處自燃積火點,自燃的煤矸石不僅讓這里地表溫度達到了90℃至200℃,而且自燃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氣體嚴重污染著大氣環境。
近年來,烏海市分類推進礦山廢棄地、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著力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礦業發展模式。為貫徹落實烏海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和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的目標任務,2023年6月,海勃灣區將亨利洗煤廠歷史遺留煤矸石渣山綜合治理項目列為應急工程,由烏海市生態環境局海勃灣區分局牽頭,海勃灣區新工業建設投融資有限責任公司進行修復治理。
治理這座“火焰山”的第一步便是滅火降溫。在這個過程中,不起眼的工業固廢粉煤灰“大顯身手”,成為滅火降溫“利器”,有效實現了“以廢治廢”。
治理初期,海勃灣區新工業建設投融資有限責任公司就與重慶交通大學設計院開展合作,結合亨利煤矸石渣山實際情況,選擇灌漿滅火法作為滅火方案。
據郝宇世介紹,治理過程中,他們首先會在煤矸石渣山堆上進行打孔,隨后將以粉煤灰為主要原料制成的滅火漿液注入孔洞內,隨著漿液在矸石山內部擴散、凝結,火源也漸漸被隔離、撲滅。
同時,他們還在煤矸石渣山表面覆蓋粉煤灰來隔絕氧氣。“矸石層每重構3米,我們便會覆蓋50厘米的粉煤灰夾層,以此反復碾壓來隔絕氧氣,以此消滅著火點。”郝宇世說。
據介紹,整個治理區共計有12萬平方米,共使用了近6萬立方米的粉煤灰,既實現了工業固廢的有效利用,也為烏海市礦區渣山治理提供了有益探索。
隨著這座“火焰山”著火點全部清零,高溫地表也恢復到正常溫度。為了能夠達到更好的修復效果,使得這座礦山常綠,施工團隊還選擇了適宜生長的草籽進行撒播種植。
同時,在烏海市蒙西駱駝山礦區,科研人員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煤基固廢為原料研發出抑制矸石自燃的滅火材料和技術,利用環境材料進行高溫工業煙氣污染治理,使用后的環境材料經過特殊處理后,與生活污泥和農牧有機固廢協同利用制備成生物質肥料,再用于生態修復。多項新技術、新成果的綜合應用,讓原本寸草不生的礦山每逢春夏便煥發出勃勃生機。
新技術構建的煤基固廢—環境材料—污染控制—生物肥料—生態修復循環產業鏈,不僅為煤基固廢的資源循環利用提供了新途徑,也為烏海及周邊地區現階段多污染物協同治理難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本報記者 李玉波 本報通訊員 郝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