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桂東
喝進去啤酒廢液,洗出來的是清水……污水處理廠的核心工藝,就是利用微生物“吃掉”污染物。微生物去除污染物過程中需要攝入的含碳有機物統稱為“碳源”,此前都需要外購,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而啤酒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液,卻含有豐富的“碳源”,不得不花高價處理掉。從2018年開始,青島水務集團環境公司所屬首創瑞海水務進行科研攻關,成功將啤酒廢液轉化為污水處理廠可以使用的碳源,讓雙方都節約了成本。在科研的過程中,啤酒廠、污水處理廠都產生了多項專利。這一樣板更是被推廣到了全國十多個城市。喝了啤酒廢液的污水處理廠如何工作,效果如何?10月20日,記者來到首創瑞海水務一探究竟。
啤酒廢液放進罐體中。
探訪>>
新鮮出爐的啤酒廢液,一天喝100多噸
10月20日,記者來到位于瑞海北路上的首創瑞海水務。走在污水處理廠區,整個環境都非常干凈整潔。早晨9時許,記者看到一輛大罐車停在了污水處理池旁邊。
首創瑞海水務副總經理黃青介紹,這就是新鮮出爐的糖化熱凝固物,是啤酒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因為剛出廠溫度還很高,大概七八十攝氏度。不僅如此,黏稠度也非常高。這些糖化熱凝固物運來以后并不是直接使用,需要先放到大罐中注水,稀釋冷卻以后再投入到污水處理池里,才能發揮他們的作用。
這些糖化熱凝固物,就是污水處理池里微生物的食物。黃青介紹,污水處理廠的環節有很多,工藝流程也很復雜。但是最核心的就是利用培養微生物來進行脫碳除磷。這些微生物本身就存在于自然環境中,需要給它們提供好的環境,讓它們快速生長。經過微生物降解以后,水質變清,不能降解的物質就變成污泥沉淀到池底。原本的污水就這樣被清洗干凈。
啤酒廢液放進罐體中。
首創瑞海水務運營的李村河污水處理廠是青島市處理規模最大的,處理水量30萬噸/天,分四期建設,服務面積147平方公里,服務人口有120多萬,擔負著李村河流域乃至整個膠州灣水環境改善的重要責任。
“一車可以運輸30噸,一天能運輸3到4車。”黃青介紹說,啤酒二廠生產的糖化熱凝固物每天全都運到這里。即便如此,污水處理廠也是處于吃不飽的狀態。除了喝“啤酒”,工作人員正在研究給微生物們尋找其他的食物。
以前,污水處理廠都是外出購買工業級別的乙酸鈉。相比之下,啤酒廠生產環節產生的糖化熱凝固物營養更加豐富。黃青介紹說,使用了青啤的這些“碳源”以后,微生物的活性更強,污水處理的效率也更高了。流入市政管網的污水經過處理后,一天大概能產生30萬噸左右的再生水,輸送到李村河里作為景觀河用水。
工作人員正在檢修設備。
變廢為寶,一年省下100多萬
為何會想到利用啤酒生產的廢液當碳源?黃青說,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這些干活的微生物們胃口越來越大,污水處理廠越來越吃不消。位于李村河下游的污水處理廠,覆蓋了120多萬人口。在此之前,工業廠區比較多。這幾年,周邊開發建設越來越完善,居民小區越來越多,隨之產生的污水處理量也越來越大。對于污水處理廠而言,外購碳源逐漸成為了很大的一筆投入。
許多食品加工企業過程中產生的廢液,都含有豐富的碳源。但是,他們都需要進行預處理,才能排進市政管道。對于污水處理廠而言,這些就是錯放的資源。于是,工作人員就開始四處尋找目標。
2018年,工作人員將目標鎖定在了附近的啤酒廠上。距離青島啤酒二廠一步之遙,而且產量又比較大,完全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于是,他們就找到青啤公司進行協商。啤酒廠也為了每天需要處理這么多的廢水而頭疼,雙方一拍即合。
工作人員正在巡檢設備。
“生產啤酒過程中產生的廢液有很多種,到底哪一種可以使用,大家都不清楚。”為了分析出有用的成分,首創瑞海水務成立了專門的科研小組。經過科研攻關,最終發現在啤酒生產工序中產生的糖化熱凝固物里含有較高濃度的蛋白質、脂肪、纖維、碳水化合物等有機成分,可以用它來作為碳源。為了收集糖化熱凝固物,啤酒廠甚至專門上了一套設備。污水處理廠也新建了三個大鐵罐,專門用來儲存。
黃青說,當時在全國都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真是一步步摸索。由于這種物質的溫度有七八十攝氏度,溫度太高,他們用三個罐體輪流盛放,用回用水稀釋降溫。另外,糖化熱凝固物需要在污水處理中不斷循環,分解以后才能生效。從利用效率看,約十幾噸糖化熱凝固物才相當于一噸乙酸鈉。
碳源的變化,對于整個工藝流程而言都是一個挑戰。青島水務集團環境公司與青啤以及科研機構,三方聯合攻關,成功摸索出了一套方案。自2018年起,經過多年試驗探索與經驗總結,該項目已獲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2項、軟件著作權1項,編制企業標準4項,核心論文5篇,另2項發明專利已受理實審中。
首創瑞海水務工藝工程師唐明躍介紹說,這樣算下來,他們每年節省下來購買碳源的費用就有100多萬。同時,作為啤酒廠而言,每年也減少了污水處理的費用。不僅雙方都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整體的社會效益也非常大。
工作人員正在巡檢設備。
成全國樣板,推廣到10多個城市
污水處理廠跟啤酒廠牽手,將啤酒廢液變廢為寶,這樣一種雙贏的舉措,直接推動了關于酒類行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改變。
啤酒生產的過程中除了糖化熱凝固物能夠用來做碳源,還會產生其他廢水,包括浸麥廢水、糖化廢水、發酵廢水等。雖然沒有糖化熱凝固物中“碳源”含量那么濃聚,可以直接作為替代工業碳源,但這些廢水中的有機物也很豐富。作為啤酒廠而言,他們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對這些廢水進行處理,達到行業排放標準以后,才能排放到市政管網里。首創瑞海水務工藝工程師唐明躍說,啤酒廠對于污水的預處理過程,實際上就是降低“碳源”含量的過程。作為污水處理廠而言,這些碳源他們還需要另外去購買。
2021年初,生態環境部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了《啤酒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發酵酒精和白酒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修改單,規定:允許酒類制造企業與下游污水處理廠通過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合同,共同約定水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并作為環境監督執法的依據。
這一政策的實施,同時解放了上下游產業。作為上游的啤酒生產企業,只要與污水處廠簽訂合約,就可以將含有高濃度COD的廢水直接排入市政管網。減少了上游預處理的費用,啤酒廠又省去了一筆污水處理費用;污水處理廠再次減少了需要外購碳源的費用。
這樣的模式,迅速在全國各地推廣開來。蘇州、常州、黃石等全國10多個地市的污水處理廠已經喝上了“啤酒”,實現了企業廢水資源化利用和碳減排的雙贏。
工作人員時刻監測數據。
車間里走出來的工種狀元
“污水處理廠的工藝流程復雜,屬于知識密集型企業。”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了解到,隨著污水處理廠的改造升級,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年輕人的科研能力也越來越強。
這其中就有從車間一線走出來的“工種狀元”——高凱。1985年出生的高凱,屬于科班出身,大學學習的專業就是環境工程。大學畢業以后,就來到了首創瑞海水務,成為了一名基層車間工人。
“干一行就要愛一行,”高凱說,李村河污水處理廠建成時間比較早,各項工藝流程其實都存在可以挖掘的潛力。在車間里,高凱主要負責查看工藝流程,以此來判斷污水處理工藝是否正常。工作十多年的時間,他甚至練就了一身火眼金睛的本領,憑幾個重要工藝參數,迅速就能發現處理池中的情況。
再生水補充到李村河里作為河道用水。
“一個人一生能把一件事做好做精,能在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領域成為專家就很了不起了。”在同事眼里,高凱是一個愛研究,凡事追求極致的人。有時晚上也會泡在車間里,研究如何提高工藝控制水平。他通過積累的數據和現場的經驗,摸索出一套能夠使污水處理廠出水穩定達標的技術。通過對各期工藝的熟練掌控,創造出了利用各期工藝“取長補短”的調控方法,實現了進水水量、產泥量和沼氣產量的穩步提升,出水水質穩定達標,公司電耗、藥耗常年維持在較低水平。他研究完成的根據生物池進水SS判斷原水碳源量,根據生物池缺氧末端硝氮數值判斷進入曝氣區前的碳源剩余量來控制碳源投加的方法,大大提升了碳源的使用效率,提升了生物池氨氮的處理能力,節約了碳源的投加量,節約了風機的耗電量,降低了二沉池污泥非絲狀菌膨脹跑泥的風險。風機開啟臺數由4臺降至3臺,每天節約用電量約1萬度,每年節約電費100余萬元,碳源投加量由50噸/天降至10噸/天。在啤酒廢液變廢為寶的實踐中,他作為骨干成員,開創了啤酒廢液在污水處理中利用的先例……
憑借過硬的技術,高凱在青島市第十五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中,表現突出,榮獲泵站運行工比賽第一名的好成績,并榮獲“青島市工人先鋒”“青島市泵站運行工第一名”“青島市泵站運行工工種狀元”“青島市技術能手”“青島市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
如今,公司正在籌備建立“高凱大師工作室”,希望他能發揮黨員先鋒崗作用,通過傳幫帶來培養出更多的人才。他經常和同事們交流、探討,組織新來的員工及同事培訓學習,把自己的專業技術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與員工共進步。幾年時間他先后為公司培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數十名,其中,1人獲得青島市職工技能大賽泵站運行工比賽第1名,1人獲得青島市職工技能大賽泵站運行工比賽第2名,1人獲得青島市“工人先鋒”稱號。
“能幫助同事,也是自身價值的所在,大家互相交流才能共同進步。”高凱說,他們稱自己為“洗水人”,每天看到進廠的污水變成了清澈的河水補充到河道里,周邊的市民在河邊垂釣游玩,就是他們最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