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縣:固廢物盡其用 發展向“新”逐“綠”
來源 : 中國新聞網
清晨,城市漸漸蘇醒,員工陸續走上崗位,數以噸計的建筑垃圾也開啟了“再生”之旅。一車一車從城建現場運來的磚石碎塊,被傾倒在偌大的廠房內,它們將經歷“回爐重造”后,實現“再就業”,變廢為寶的綠色“魔法”每天都在這里上演。
發生在景德鎮金綠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這一幕,是浮梁縣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的一道縮影。
近年來,浮梁縣圍繞“雙碳”目標,積極探索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新路徑,出臺《浮梁縣工業發展專項資金獎補暫行辦法》《浮梁縣研發投入(R&D)統計年報工作補助標準(試行)》,充分調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積極性,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等在傳統產業中轉化應用,不斷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工業固廢變身新型石材 綠色環保用途廣泛
走進位于浮梁產業園的金綠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項目車間,AGV智能運輸車往來穿梭,智能制造無處不在,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操作,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映入眼簾……
金綠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薛俊東介紹說:“輕石跟傳統的石材相比在成本上要低20%~30%,能耗平均大概要低30%~40%。我們會持續地按照這樣一個思路,繼續堅持綠色生產。”
景德鎮金綠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精特新企業,其全程綠色化的生產流程,讓工業固廢變身環保新材料。
芝麻白輕石新材料具有硬度高、重量輕等特點,花色也比同類石材更為時尚,這是金綠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一款新形石材,重量輕、可塑性強且保溫性能好,可廣泛運用于建筑外墻、家裝墻面等。很難想象,這些外形輕巧、顏色各異的輕石是由工業廢料和建筑垃圾制作而成。
2021年,薛俊東發現傳統石材運用在建筑行業,存在搬運難、運輸貴等問題,他下決心和團隊研發了一種綠色環保且成本較低的新型材料作為替代。經過兩年多的產線試驗,2023年年底,薛俊東和團隊成功應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工業固廢為主要原料,制作出了輕石,并在當年投產,工業廢料搖身一變成了環保新材料。
目前,從這間工廠走出的每一塊輕石材料,八成以上原料來自工業固體廢料,但經過創新的科學手段加工,保溫隔熱性能比傳統石材更加優越,同時易打磨、質量輕等特性也讓建材運輸和使用安裝更為便捷。
除了原材料的綠色加工,企業為了降低能耗,實現全流程綠色生產,對車間530米的智能燒制產線進行了技術改造,開展余熱循環利用,革新窯具生產工藝,大幅降低了生產過程中的能耗水平。
得益于科技創新,金綠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高質量發展路上唱響“綠色”旋律,一路“高歌猛進”。2022年產值6221.86萬元,消耗固體廢材8514噸;2023年產值10468.74萬元,消耗固體廢材21719.81噸;2024年預計產值26000.76萬元,消耗固體廢材46000噸,實現千萬級產值到億元產值的華麗蛻變。
以創新之勃發 結產業之碩果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根基,更是企業生存的基石,金綠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守住綠色底線的同時,以新質生產力為指導,在技術創新、產品研發、生產工藝、品牌運營和市場營銷方面下足功夫持續創新。
金綠能發泡陶瓷從原料和產品功能方面橫跨特種陶瓷新材料和固廢循環綜合利用兩大領域,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手段,持續多年高強度投入研發費用,以研發為抓手,制造裝備技術重大創新和開發高附加值高質量綠色環保產品為載體,不斷促進發泡陶瓷行業的發展。

在技術裝備方面,該公司挖掘景德鎮基地現有生產線的生產潛能,在節能降耗方面進行重大革新和工藝優化,如窯爐余熱循環利用技術、泥漿加熱技術、廢料干混工藝技術等,在每個環節上持續改善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讓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企業發展的始終。
“我們與行業裝備龍頭企業科達合作研發設計新的景德鎮3號線,該生產線在生產裝備方面作了全面的技術創新,其中多數為技術首創,這些創新技術可以在大幅度降低能耗的同時讓生產產量翻番。”金綠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基礎研發部部長張國濤說道。
不僅如此,該公司還先后完成金綠能墻板、輕材、輕石和原態石以及功能板如吸聲陶瓷、樓地面保溫隔聲板和高耐火極限板等的研發和量產,在輔材革新方面繼續與供應商合作開展技術創新,如陶瓷纖維紙的替代、窯車革新等,顛覆現有技術和生產方式,降低生產各個工段的生產成本。
經過多年的技術儲備和產品研發,金綠能重視在核心技術上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截至2023年底累計申請專利150余項,專利涉及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產品應用以及基礎研發領域,專利申請數量在行業處于首位。
“目前金綠能新材已經出口英國、德國、澳洲、美國、韓國、中東、俄羅斯等地。通過以新質生產力為指導,景德鎮金綠能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在2024年有望實現從1億元邁向2億元。”張國濤說道。
企業綠色轉型發展的背后,離不開政府這雙“有形”的手,持續引導和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去闖蕩“無形”的市場。作為國家生態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浮梁縣深入踐行綠色發展新理念,踩準“低碳”“高質量”的節拍,走出了一條守住發展和生態底線、挺起工業脊梁的新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