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青山產業評論(ID:Qingshan-Research)
作者:青山研究院
導語:
從兩家企業的體量、行業地位以及時間節點來看,本次收購案例將會是環保行業的一次具有標志意義的重大整合,也將是環保存量整合時代固廢領域的首例重大并購事件。
大變革的前夜總有大事件在路上。近日,固廢領域迎來一個重磅消息,這將成為固廢領域乃至整個環保行業轉入存量整合時代的標志性事件。
7 月 7 日,瀚藍環境發布重要提示公告,擬聯手廣東省國資委及佛山市南海區國資,通過私有化方式收購港股上市公司粵豐環保。
7 月 22 日,瀚藍環境公布關于私有化粵豐環保的重大資產購買預案以及相關議案。預案顯示,本次交易總價約為 111 億港元,折合人民幣 103.54 億元。交易完成后,瀚藍香港將持有粵豐環保 92.77% 股份,粵豐環保將從港交所退市,并納入瀚藍環境合并報表范圍。
對此行業各界頗受震動,對于處在多變和轉折中的環保行業而言,這無疑是一件極具影響力和指向意義的重大事件,消息在行業內外引起了高度關注和廣泛討論。
兩家企業發展現狀如何?出現此次重磅收購的背景是什么?收購整合之后雙方能夠實現怎樣的效果?收購事件將會對固廢行業產生怎樣的影響和啟發?
圍繞上述話題,本文將從企業發展和產業背景層面展開討論,希望對關注這一事件和相關話題的讀者朋友們帶來有益參考。
瀚藍環境收購粵豐環保粵地固廢兩強的重磅整合
行業內外將此次整合稱作“強強聯合”,兩家企業究竟有多強?行業地位如何?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固廢行業經歷二十多年的大發展、大變革,各地方都形成了相應的產業配套,但就產業的發展程度、企業的聚集度和產能輸出程度而言,珠三角固廢產業在國內首屈一指,而在眾多粵地固廢企業中,瀚藍環境和粵豐環保均是名列前茅的佼佼者。
瀚藍環境:從地方水務公司崛起的環保龍頭
在環保行業上半場,瀚藍環境是一個從屬地型水務企業發展為全國性綜合環境服務商的典型案例,當前業務以固廢處理為主,同時涵蓋能源、自來水供應、污水處理等。
瀚藍環境的前身是成立于 1992 年的南海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后于 2000 年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是彼時為數不多的上市企業之一。
2006 年,瀚藍環境承接瀕臨倒閉的南海環保電廠,幫助政府解決了一大難題,并由此開啟了在固廢處理領域的發展,而瀚藍環境后來以“敢于擔當”著稱的經營風格彼時就已體現。
進入固廢處理領域的瀚藍環境,將原來單一的垃圾焚燒廠擴展為從源頭到終端的完整產業鏈,形成了“南海經驗、瀚藍模式”,開創了國內垃圾焚燒“無圍墻”時代。
2012 年,瀚藍環境確立“全國有影響力的系統化環境服務投資商和運營商”的企業愿景,并明確以固廢處理為突破口,實施全國性業務擴張。
2013 年,瀚藍環境將公司名稱由“南海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瀚藍這個品牌在業內聲名鵲起。
2014年,瀚藍環境收購創冠中國,將業務布局從佛山市拓展至全國,并圍繞垃圾焚燒發電廠不斷延伸固廢處理產業鏈,從原來區域性公用事業公司逐步發展轉型成為全國性環保大平臺,這也成為環保上半場的經典收購案例。
在過去 10 年激烈的規模競賽中,瀚藍環境是少數實現持續和高質量增長的環保龍頭企業之一,在固廢行業內的業績成果和運營管理水平均表現出色,同時展現出更進一步的勢頭。
粵豐環保:廣東最大民營垃圾焚燒發電企業
粵豐環保成立于 2003 年,是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名列前茅的城市綜合環境及衛生服務供應商。
粵豐環保崛起于廣東省東莞市,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業務版圖拓展至省內不同地區乃至全國。
在充滿波折的上半場,粵豐環保是為數不多的民營固廢龍頭企業之一。在政策和資源資本驅動的重資產領域,能夠取得如此成績和行業地位,是一件極難的事,這也側面說明了粵豐環保的實力之強和經營之深。
2014 年,粵豐環保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自上市以來,主營業務穩健增長,成為市值超百億港元的環保企業。
依托區位優勢及精細化運營方式,粵豐環保的垃圾焚燒發電業務顯著領先同行,總體產能利用率超 100%、垃圾處理費用、整體經營效益均長期保持優異。
2023 年財報顯示,粵豐環保全年營收 49.80 億港元,剔除建設收入因素,營運收入同比上升 1.6%,毛利率較低的建設收入大幅減少后,集團運營毛利率由 30.7%上升至 41.8%,盈利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目前,粵豐環保生活垃圾總處理能力達 54540 噸/日,其中廣東省內項目總產能達 26790 噸/日,占總產能的 49%,是廣東最大的民營垃圾焚燒發電企業。
在整個固廢領域的上半場中,這都是一份拿得出手的成績單。
近年來,粵豐環保積極打造第二增長曲線,依托垃圾焚燒發電業務的優勢,拓展創新“焚燒+”業務模式,實現了垃圾焚燒發電與環衛一體化的新業務格局。
近幾年,粵豐環保積極開拓香港市場,已獲得香港垃圾轉運業務,服務合同28億港元,并成為香港知名清潔和廢棄物管理服務公司莊臣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東。
瀚藍環境和粵豐環保雖然屬性相異,但在成長路徑、發展模式、經營理念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相似度,本身都是環保行業值得深度研究的案例,不過由于篇幅所限和行文需要,本文不作過多展開。
從兩家企業的體量、行業地位以及時間節點來看,本次收購案例無疑將會是行業一次具有標志意義的重大整合,也將是環保運營時代固廢領域的首例重大并購事件。
環保存量整合的時代已來珠三角再領變革先鋒
瀚藍環境為什么要啟動此次收購?粵豐環保為什么選擇瀚藍環境?這些問題需要回到固廢行業發展狀況和演變規律上來尋找答案。
此次收購事件以及接下來將會發生的同類資產或企業的并購整合,都有一個共同的大背景,即上一輪的經濟發展周期已經到了供給過剩、存量整合的轉折點。
今年4月,“新國九條”明確提出,鼓勵上市公司聚焦主業,綜合運用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等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
就固廢行業而言,形勢非常明朗,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已趨于飽和,市場的增量空間在急劇收縮,行業進入運營為王和存量優質項目的整合階段。
在此轉變節點,一個新的產業邏輯接踵而至,即「存量整合」。
一方面:在遍地開花的工程時代,大量垃圾處理處置設施投建落地,這快速補齊了產能短板,但同時導致基礎設施的分布和管控過于松散,進而帶來了協同性差、規模化管理低效的問題。
當前國家大力推進“無廢城市”建設,這是固廢領域從粗放到精細、從分散到協同的頂層調控,上述分散問題顯然有礙行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另一方面:行業的供需關系也在改變,政府選擇投資商、運營商,開始從價格考量更多地向綜合服務能力考量轉變,這意味著固廢領域將更加考驗企業的綜合能力。
在此背景下,固廢處理需要從成本項走向價值創造,實現更高維度的升級,這就要求企業具備對產業鏈的深度掌控和話語權,因此,瀚藍環境需要進一步擴大規模領先優勢。
為何粵豐環保愿意與瀚藍環境整合?除了二者有諸多相似性,背后的一個核心主導因素是「整合能力」。
伴隨固廢領域的發展歷程,頭部企業須具備三階能力:工程能力——投融資能力——整合能力。其中,前兩個是工程建設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如今進入存量運營時代,整合能力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以此次收購案例中兩家企業重點經略的廣東省為例,近年來,廣東省圍繞高質量發展進行部署,大力推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和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支持優質上市公司開展產業鏈并購整合,以實現做強做優做大。
我們再來看本次收購瀚藍環境聯合的兩大投資人——廣東恒健和南海控股,就不難看出此次收購案的深層機理。
其中,廣東恒健是由廣東省國資委下屬的國有獨資公司,是廣東省級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本次參投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的重要舉措,將有望打造廣東環保產業的“鏈主”企業。
而南海控股是瀚藍環境的大股東,環保產業作為佛山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此次瀚藍環境做大做強核心主業,大股東自然是樂于參與和支持。
所以,瀚藍環境收購粵豐環保本質上是存量背景下區域做強核心產業的重大整合,正因為如此,整合的雙方須有相當的體量,也才能夠快速形成效果。
整合將實現的戰略效果從“區域龍頭”到“時代龍頭”
前述從行業背景、地方產業規劃的角度分析了收購案順應趨勢的一面,收購之后是否能夠融合得好?整合將為雙方帶來怎樣的戰略效果?這是行業中不少朋友關注的另一個主要話題。
事實上,兩家企業具有諸多相似性和契合度:
一是在經營區域方面,早期均以粵地為大本營,后走向全國乃至國際市場;
二是在運營水平方面,均長期保持良性穩定發展,旗下項目在業內較優質,運營水平在業內皆有口碑;
三是在企業管理和組織建設方面,能夠靈活匹配戰略進行動態調整,為應對產業變革帶來有力支撐;
四是社會責任擔當方面,雙方在發展戰略指引以及 ESG 經營體系方面有較多契合,重視固廢項目的社會價值和產業資源最大化運用。
這些相似性和契合度為兩家企業走向融合提供了堅實基礎。不同的方面,二者最大、最本質的不同是瀚藍環境是國有企業,粵豐環保是非國有企業,而這個差異恰恰也是構成二者融合的關鍵因素。
在青山產業評論此前的文章中,我們分析出環保行業的每一個領域最終會剩下少數企業。行業地位是現階段環保各領域的競爭高地,對于中小民營企業,專精是突圍的方向,對于頭部投資運營類企業,規模就是戰爭的焦點。
結合瀚藍環境及粵豐環保年報披露的垃圾焚燒規模數據分析,本次交易完成后,瀚藍環境在運營項目的垃圾處理量將達到 7.35 萬噸/日,待建及規劃項目達到 1.68 萬噸/日,合計將超過 9 萬噸/日,將有望躍升至 A 股第一,業務規模和行業地位大幅提升,規模效應進一步顯現。
目前瀚藍環境正在落地“補鏈強鏈延鏈”戰略,開拓“無廢城市”市場,隨著粵豐環保優質項目整合入公司體系,將有利于瀚藍環境在優勢區域市場的高價值資源整合,形成區域規模化協同效應,進一步加強瀚藍環境行業聲譽與地位,實現“區域龍頭”向“時代龍頭”的轉變。
同時,粵豐環保近年來對香港環保市場已經有所拓展,這也將為瀚藍環境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一塊有力跳板。
“瀚藍模式”劍指存量升級戰 固廢領域極具前瞻性的戰略布局
珠三角以及全國范圍內固廢企業眾多,為什么是瀚藍環境率先啟動了運營時代的首個重大整合?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此次收購的發生,一是出于存量整合的產業背景,二是出于“瀚藍模式”,后者是另一個重要因素。
“瀚藍模式”是以客戶為中心,用綜合成本最小化、綜合價值最大化的方式,幫地方政府解決生活垃圾、污泥、餐廚垃圾等固廢處理問題,解決征地難、管理分散、綜合成本高等弊端。
近幾年,瀚藍環境打造的縱橫一體化固廢處理“瀚藍模式”,成為國內城市無廢化進程中的典型樣本。
瀚藍環境旗下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是全國首個實現固體廢棄物 100%協同處理的產業園,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在高檔社區和大學城穩定運營的固廢處理產業園,實現了南海區生活垃圾處理“兩零三化”:零填埋、零外運,100%無害化、100%減量化、100%資源化。
這種把生活垃圾、餐廚垃圾、污泥、工業危廢處理等集中處理的產業園模式,在節省土地資源、降低處理成本、減少污染物排放、提升資源利用水平等方面的優勢十分突出。
“瀚藍模式”是行業發展到新階段的創新模式,是在行業進入整合發展的階段,站在城市發展角度思考問題,向行業的存量升級戰發起沖鋒。打通城市垃圾處理產業鏈,實現區域縱深發展,這是瀚藍環境做大規模的戰略目的。
在此基礎之上,瀚藍環境也在深度布局智慧化升級,在固廢處理領域打造全國首個“無廢城市大腦”,利用數字化手段對固廢處理各個環節進行統計分析和監控,實現全產業鏈的數據互通、全過程監控管理及固體廢物的溯源,在降本增效的同時,提升城市固廢管理的科技含量和監管效率。
那么,為什么是瀚藍環境率先突圍?從一路走來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其作為環保領軍企業的諸多特質和底層能力,數據和現象背后的才是企業最本質的內核:
-
政府支持:瀚藍環境是為數不多的從地方性國資發展成行業龍頭的企業案例,穩定發展離不開股東支持、戰略支持和清晰的管理邊界,帶來戰略聚焦和管理上的靈活性,這一點在本次收購中就有充分體現。
-
戰略能力:能夠在多變復雜的形勢中把握趨勢、預先布局,同時在行業關鍵節點,能夠敢于擔當、大膽出手,這是瀚藍環境能夠抓住機遇、一路破局的核心能力。
-
專業能力:從早年幫助政府解決“鄰避”效應進場,到“瀚藍模式”引領行業發展,瀚藍環境不僅實現了規模化發展,更通過扎實的專業能力收獲了良好口碑。
-
并購能力:這是瀚藍環境問鼎龍頭過程中的又一核心能力,自 2000 年上市以來,先后完成多宗重大并購,有力推動了瀚藍環境從單一業務向綜合服務延伸。例如,2014 年,瀚藍環境收購創冠中國,一躍成為國內垃圾焚燒發電領域領先企業,這是瀚藍環境的一次戰略性躍變,彼時正值環保工程時代爆發的前夜,此次收購粵豐環保則處在環保整合時代開啟的前夜。
-
多元發展:瀚藍環境能夠從一家屬地公司成長為綜合性龍頭企業,在于其能夠多元化發展,善于把握各個細分領域的生命周期。從供水到污水,再到固廢處理和能源,每個階段的發展就像竹子生長一樣,穩打穩扎構建起了多元化的業務基礎。
-
技術創新:在以投資并購驅動的規模化增長中,始終注重并加強技術創新力度,這幫助瀚藍環境把規模優勢轉化為了盈利優勢、經營優勢和競爭優勢,資產規模的背后是資本運作,資產質量的背后是專業技術。
-
團隊組織:瀚藍環境總裁金鐸曾入選福布斯中國最杰出商界女性排行榜,以其為核心的穩定的管理團隊形成了進取擔當的管理風格,這對于重資產運營企業格外重要,是保障瀚藍環境實現優質運營和戰略落地的關鍵。
-
ESG管理:ESG管理對于環保上市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說,堪稱“生命線”。瀚藍環境在ESG管理方面同樣是業內標桿,秉持“融入戰略、融入經營、融入文化”的方針,系統開展社會責任管理行動,打造公司責任競爭力,曾獲國內多項ESG相關的殊榮。
所以,瀚藍環境不只是規模上的龍頭,也是綜合能力上的六邊形戰士,后者是前者的堅實內核。
存量時代,整合潮來
多方面分析下來,此次瀚藍環境和粵豐環保的強強聯合,將會是環保存量整合時代開啟的標志。
包括垃圾焚燒內在的整個環保行業,已經進入全新的階段,存量經營、區域經營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效率升級成為新階段的重心。
環保行業存量整合的時代正在到來,整合能力將成為企業進入新階段的核心競爭力。
這是一個開始,瀚藍環境新征程的開始,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接下來將會有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整合案例出現。
大規模并購交易的難度與復雜性不言而喻,但我們期待并祝愿這場并購能如期落地,為環保行業的存量整合作出有益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