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輪風口?每年新增超100億噸,多地布局固廢綜合利用
第一財經2024-02-05 21:54
多地正加速布局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開展固廢綜合利用試點,建設“無廢城市”。第一財經記者梳理近期地方“兩會”和相關政策動向發現,多地敲定今年將加強固廢綜合治理,推進固廢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讓固體廢物“變廢為寶”。
事實上,此前政策層面對固廢綜合利用已有明確支持。比如,國家發改委等10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促進大宗固廢實現綠色、高效、高質、高值、規模化利用,提高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水平。
再比如,工業和信息化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推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的實施方案》也提出,推動重點行業工業固廢源頭減量和規;咝ЬC合利用,加快推進再生資源高值化循環利用,促進工業資源協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專家表示,固廢綜合利用或成新一輪財富風口。
多地加強固廢綜合治理
近日,陜西省神木市煤基固廢協同生態修復治理項目試點獲得生態環境部批準。
2023年4月,神木市印發了《神木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結合神木市固廢綜合利用和處置現狀,擬依托采煤沉陷區、露天礦坑、廢棄采石坑等,實施煤基固廢“生態修復+”產業配套示范項目,多元化探索煤基固廢協同生態修復治理。同年9月,神木市政府曾向陜西省生態環境廳上報了開展煤基固廢協同生態修復治理項目試點的請示。
該請示稱,神木市工業固廢產量大、利用率低、無序堆存問題突出。數據顯示,神木市2022年煤炭產量3.26億噸,伴生的工業固廢產量巨大。經統計,近三年神木市固廢年均產生量為4221萬噸,其中煤矸石、粉煤灰等煤基固廢產生量為2544萬噸,綜合利用率約為32.4%,主要以制磚等傳統建材為主,利用方式低值單一,且受市場需求波動影響,建材行業已趨于飽和,大量工業固廢難以利用處置。
隨著“十四五”期間煤炭產能進一步釋放,大宗工業固廢產量將不斷增長,神木市每年約有2000萬噸煤基固廢無法實現綜合利用,加之煤基固廢歷史堆存量較大,生態環境安全隱患巨大。

神木市是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在產煤礦103座,采煤沉陷區面積近677平方公里,并以每年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神木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治理需求迫切。”該請示稱,開展煤基固廢協同治理采煤沉陷區、廢棄礦坑的試點,如按相關技術標準、安全可控地進行煤基固廢協同生態修復,治理后的土地可實施種植養殖及新能源等接續產業。
以神木市糖漿渠廢棄礦坑生態修復治理項目為例,該項目位于神木市大柳塔鎮北部,糖漿渠南北兩側,地貌為沙蓋黃土丘陵,原址屬廢棄的露天礦坑。項目地周邊共有6家大型煤礦,項目占地306.73公頃,計劃分期實施,首期項目工期2年。據測算,實施后可利用煤基固廢約900萬噸,經過生態修復可復墾和提升項目區內原有耕地并恢復其余場地的生態功能。
第一財經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該部目前正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開展“無廢園區”“無廢企業”典型案例征集,以落實《“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引導工業園區、工業企業推行無廢生產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工業固廢源頭減量和就地就近資源化利用。
根據典型案例征集的基本要求,工業園區內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應在90%以上,或近三年綜合利用率累計提高20個百分點以上;近三年未發生較大及以上污染事故、生態破壞事件。無廢企業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應在80%以上,或近三年綜合利用率累計提高20個百分點以上;單位產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顯著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或近三年累計降幅大于10%;近三年未發生較大及以上污染事故、生態破壞事件。
今年地方“兩會”上,多地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推進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落地,加快推進再生資源高值化循環利用。
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在安排部署2024年工作時提出,全面加強固廢綜合治理和新污染物治理,創建“無廢城市”“無廢細胞”。
2022年,山西省大宗工業固廢增量達3.9億噸,綜合治理工作量大、任務艱巨,不僅制約經濟社會發展,也給環境質量改善帶來很大挑戰。
有專家算了一筆賬:按現有技術水平估計,啟動固廢處置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可帶動固定資產投資1100億元以上,新增就業2.5萬人。其中,僅處置增量的3.9億噸固廢,即可產生117億元的效益。
“加強廢棄物綜合利用創新鏈建設,提高工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率,已成為推動山西省高質量發展與全方位轉型的迫切需求。”山西省政協委員、山西大學副校長程芳琴認為,全局統籌、循環利用是提升廢棄物利用率的治理之道。

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國家級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和省級園區循環化低碳化改造試點示范,建設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重點城市。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加強新污染物治理。加快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修復廢棄礦山300個以上。
此外,今年一開年,河南等地也出臺了推進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業發展相關政策。河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打造國內領先的工業固體廢物、再生資源、廢舊電池綜合利用等優勢產業,培育完善農業固體廢物、廢舊家電家具、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等產業鏈條,實現由固體廢物產出大省向固體廢物利用強省轉變。
“十三五”末,河南省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業規模達650億元,同比增速10%。2022年,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業產值約為850億元(其中工業固體廢物350億元,再生金屬資源領域300億元),同比增長7%。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積極穩妥有序推進,產業發展方式綠色化、低碳化加速轉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正在構建,全面提高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尤為迫切,亟須加快推動我省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有關負責人說。
河南省提出,培育20個國內領先的資源綜合利用工藝技術裝備、30個綠色設計產品,爭創2~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20個以上省級創新平臺;培育3~5家主營業務收入超過50億元企業、10~20家超過10億元企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成套裝備產值占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業產值的比重明顯提升。
高標準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1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和8個特殊地區印發了“無廢城市”實施方案,各地安排工程項目3200余個,涉及項目總投資超1萬億元。15個省份全域有序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在近期召開的“2023固體廢物環境污染防治與資源化利用峰會”上,有關專家介紹,目前,我國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的形勢不容樂觀。“十三五”國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目標曾確定,到2020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73%。但實際上,2019年全國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只有55%,到2021年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也只上升到57.8%。
目前,我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建筑垃圾、電子廢物、農業固體廢物等產生量依然巨大。每年產生約工業固體廢物30億噸(2022年達到41億噸)、畜禽養殖廢棄物近40億噸,主要農作物秸稈約10億噸,建筑垃圾約20億噸、生活垃圾約2億噸。2022年危險廢物產生量突破1億噸。合計下來,全國每年新產生固體廢物100多億噸,歷史堆存總量高達600億至700億噸,占地超過200萬公頃。

專家介紹,由于部分地區危險廢物管理薄弱,危險廢物處理能力不足、監督執法不嚴等問題的長期存在,以及危險廢物處置價格偏高等原因,導致環境風險隱患十分突出,多地相繼發生固體廢物非法傾倒、處置等環境污染事件,尾礦庫等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也較多。2020年至2021年,生態環境部聯合最高檢、公安部開展嚴厲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共查處危險廢物環境違法案件11132起,罰款8.86億元,移送公安機關1794起。
“固體廢物也是環保行政處罰和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的多發領域。全國環保行政處罰的近20%涉及固體廢物。”上述專家說。
在日前召開的2024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作工作報告時表示,今年將“加強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高標準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打造一批“無廢城市”建設標桿。深化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成果,推動大宗固體廢物循環利用,加大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力度。
此外,會議提出,加強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深化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改革,加快建設危險廢物“1+6+20”(建設國家和6個區域性危廢風險防控技術中心、20個區域性特殊危廢集中處置中心)重大工程,優化廢鉛蓄電池跨省轉移管理試點。持續實施重金屬減排工程。推動重點省份深入開展鉈污染隱患排查治理。建立健全尾礦庫污染隱患排查治理和尾礦庫分類分級環境監管制度。以尾礦和共伴生礦、煤矸石、粉煤灰、建筑垃圾等為重點,開展100個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