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偉:中山要打造“無廢城市”本土樣本
南方Plus2024-04-24 09:56
日前,中山市舉辦2023年“無廢城市”建設成果展,向市民集中展示了中山市“無廢城市”建設成績單。
自2021年啟動“無廢城市”建設以來,中山市致力于推動工業、農業綠色發展,危險廢物安全管控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各類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無廢”理念也已逐漸融入市民生產生活。
“無廢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作。今年是中山市“無廢城市”建設攻堅之年,未來如何繼續深化“無廢城市”建設、厚植“無廢”理念,打造“無廢城市”的本土樣本?
近日,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修復中心主任杜建偉表示,目前中山在“無廢城市”建設方面的諸多探索值得肯定。他建議,下一步中可巧用“無廢”媒介、厚植“無廢”文化、塑造“無廢”典型,加強制度引領、“以智管廢”、推動“無廢城市細胞”建設等,讓“無廢城市”建設更加規范化、科學化。

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修復中心主任杜建偉。
智慧賦能,創新模式
“無廢城市”建設模式可圈可點
自推動“無廢城市”建設以來,中山注重智慧賦能“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推出針對危險廢物產生企業環境監管的“預警監管+幫扶指導”新模式等創新舉措,并在全國率先提出“環保共性產業園”。
其中,在智慧賦能“預警監管+幫扶指導”新模式方面,中山建成搭載智能預警模塊的市級固體廢物在線監控管理平臺,開展數據預警分析,智能識別危險廢物出入庫異常、超期貯存、逾期申報等異常行為和風險點。

中山市固體廢物在線監控管理平臺。
“中山還開發了‘中山固廢APP’,聯合信息化平臺延伸危險廢物監管末梢,實現全域小微企業功能性監管,有效拓寬危險廢物監管覆蓋面,相比現場規范化評估效率提高近5倍。針對企業危險廢物管理主體意識薄弱問題,中山打造固體廢物線上‘環保管家’新模式,對企業開展精準幫扶。這都是中山采用科技手段推動‘無廢城市’建設的可取之處。”杜建偉說。
在“環保共性產業園”模式作用下,中山著力破解小微企業固廢管理難題。通過構建環保共性產業園,整合了“小散亂”的中小微企業,從源頭破解傳統產業園“生產低效率、能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的困局,解決轄區“散亂污”問題以及中小微企業污染治理、工業固體廢物收運難問題。

中山打造的環保共性產業園。
以中山綠金灣高端環保共性產業園打造典型“環保共性產業園”為例,目前已有40多家表面處理企業入駐,形成集中生產、統一收集和高效處理模式。同時,為園區周邊企業提供一般工業固廢配套服務,帶動輻射周邊產業集群共建共享共贏,為全國全省環保共性產業園打造了示范標桿。
杜建偉認為這些舉措都是中山“無廢城市”建設中值得借鑒的地方。此外,他表示中山打造“減廢 減排 減碳”三協同的“無廢工廠”建設模式、價格調控助力廚余垃圾高效分類收運與資源化模式等行動都值得肯定。
塑造典型,厚植文化
拓展“無廢城市”建設朋友圈
2023年,中山市通過打造“無廢文化”青年先鋒隊、推出“無廢”IP形象、組織開展系列以“無廢”為主題的活動,讓越來越多市民開始關注“無廢城市”建設。
推動“無廢城市”建設中,中山市高度重視青年后備力量儲備,加強年輕骨干力量培養,組建了“無廢文化”青年先鋒隊,形成了集專業性、年輕化、多元化和社會化的“無廢”青年文化先鋒隊行動模式。

中山市“無廢文化”青年先鋒隊授旗儀式。
“通過青年力量的積極參與,推動多樣化‘無廢城市細胞’培育,為組建專業的‘無廢城市’建設后備力量樹立了標桿。”杜建偉說。
杜建偉認為,下一步中山市還應進一步增強“無廢城市”“無廢文化”等概念的知曉度,讓更多市民參與其中,拓展“無廢城市”建設朋友圈。
他建議,中山要巧用“無廢”媒介,打造全方位氛圍式宣傳矩陣,利用全媒體平臺,結合城市、鎮街、社區等多地域的公益廣告宣傳,發布有關“無廢”的新聞報道、專題訪談、公益廣告,開展各種參與度高的趣味活動、建設成效宣傳等,引導公眾認識了解“無廢城市”,厚植“無廢文化”,培育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他表示,中山還要注重塑造“無廢”典型,提升公眾獲得感榮譽感,比如可以在市政府、鎮街、社區等網站上設立榮譽榜,公布典型案例,對在“無廢城市”建設中表現出色的個人或團隊給予公開表揚,塑造“無廢”典型。并通過媒體,對典型案例、先進個人進行專題報道,提高公眾對于“無廢城市”建設的認同感,增強公眾榮譽感和參與熱情。
制度引領,科技加持
驅動固廢治理能力再升級
“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杜建偉從制度引領、信息化建設、“無廢城市細胞”打造等方面入手,逐一分析中山下一步應當如何推進固體廢物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助推“無廢城市”建設。
在制度引領方面,他認為,下一步中山市要加快推動《中山市工業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落地實施,完善智慧管理平臺功能并強化應用,推動工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構建跨領域跨行業固廢增值循環利用體系,同時要明確各方職責,形成工作合力,推動“無廢城市方案”“固廢污染防治條例”深入落實,各方面緊密協作,使中山市固廢環境管理工作步入“快車道”。
中山市工業企業數量超萬家,醫療機構超過1000家,要管理的固體廢物產生單位或主體數量非常龐大。
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杜建偉建議,中山應“以智管廢”,用好中山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建成的固體廢物管理智慧平臺,提高相關固體廢物的智慧管理水平,整合各部門信息資源,進一步結合大語言模型等方法,構建全市統一的智慧平臺。
此外,他表示中山還應加強“無廢城市細胞”建設,推動固體廢物源頭減量,打造“無廢園區”“無廢工廠”“無廢機關”“無廢校園”“無廢社區”“無廢公園”“無廢文旅”“無廢賽事”等多樣化“無廢城市細胞”。

“無廢園區”“無廢工廠”授牌儀式。 南方+ 葉志文 拍攝
借鑒經驗,豐盈自身
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再提速
目前,“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在全國眾多試點城市鋪開,粵港澳大灣區多個城市被列為試點,探索推出各有亮點的“無廢城市”建設舉措。
杜建偉認為,中山可以借鑒其他城市“無廢城市”建設優秀舉措,以“他山之石”助推本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再上新臺階。
在減污降碳、協同推進方面,杜建偉建議中山可以借鑒江門等城市的經驗做法,如江門結合地方產業特色,從政策扶持、產業引導等多方面入手,打造多個柑肉資源化利用項目,構建“無廢陳皮產業鏈”,完善了新會陳皮特色產業鏈、提高產業鏈附加值、降低環境污染風險。
在管理革新、突破桎梏方面,杜建偉建議中山可以借鑒深圳經驗,創新監管手段,系統構建全程覆蓋、精細高效的監管體系。深圳投入1.58億元全面建成智慧環保監管平臺,針對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等對象建立GPS+視頻全覆蓋、全過程智慧監控體系,此舉形成全鏈條閉環執法監管,大幅提升執法監管效能,執法人員需求縮減80%,同時提高企業抽檢比例,有效提升企業規范化管理水平。
在灣區合作、示范帶動方面,杜建偉引用了澳門的案例。澳門打造了中建澳門長者公寓EPC項目“無廢工地”。“該項目在建筑設計、施工過程廢棄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等方面開展了諸多創新探索,以裝配式的環保方式施工,引入了新型模板系統技術,強化源頭減廢,并整合內地、澳門、香港三地人才優勢,收集數據核算碳排放量,持續識別減碳機會。”杜建偉說。
“無廢城市”建設通過廢物減量和資源利用率提升,不僅可以持續改善城市環境質量,長遠來看還有助于城市吸引力、營商環境的提升,實現可持續發展。
杜建偉表示:“中山要多維度構建良性循環,實現‘無廢城市’與高質量發展雙贏,通過政策引導與立法支持、綠色建筑與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與應用等手段,提升‘無廢城市’建設水平,打造具有中山特色的‘無廢城市’樣本。”
【撰文】苑世敏
【作者】 苑世敏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183648104452842&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183648104452842&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