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珠海斗門:“固廢島”實現美麗蝶變

今年1月,斗門區檢察院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益心為公”志愿者等在永業圍島整治現場開展“回頭看”。
本報訊(通訊員高燕艷 湯敏如)漠漠水田,白鷺齊飛,補種的落羽杉迎風挺立,濕地灘涂上野花爛漫……近日,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檢察院檢察官呂志軍和斗門區乾務鎮人大代表黃苑芙在永業圍島現場開展“回頭看”,眼前的美麗景觀令人備感震撼。誰能想到,這個水草豐茂,鷺鳥翔集的地方,三年前卻是一個堆滿建筑垃圾的固廢場。
昔日的“固廢島”是如何破繭重生、迎來美麗蝶變的呢?斗門區檢察院給出的答案是:“人大+檢察”聯動監督,釋放出“1+1>2”的監督效能。
永業圍島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入海口虎跳門水道珠海、江門兩市交界處,斗門區南門泵站二級水源保護區域內,四面環水,交通不便,一度成為職能部門的監管盲區。2021年3月至8月期間,在未依法取得任何用地手續的情況下,陳某堅等人陸續組織船只從外地運送廢土、砂石等固體廢物至永業圍島北面洼地堆放,并進行非法洗砂牟利,嚴重破壞島上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并對周邊水源造成了污染。
鑒于該案社會關注度高、影響廣泛,斗門區檢察院立案后,便邀請人大代表參與監督辦案,并多次一同到現場參與勘查。通過巡河調研、登島查看、無人機航拍、數字衛星遙感監測等方式,該院查明陳某堅等人存在非法占用農用地、搭建臨時碼頭、洗砂、傾倒固體廢物等多個違法行為。經第三方專業機構鑒定,永業圍島被非法占用農用地107萬余平方米、非法傾倒固體廢物10萬余噸,涉案農用地原有土地排灌系統遭到破壞,種植功能完全喪失,嚴重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為進一步研究涉案地塊整治修復對策,提高監督辦案的精準性和規范性,斗門區檢察院與斗門區人大常委會召開了環境整治工作會議,斗門區人大常委會監察和司法工委主任胡軍在會上提出,要盡快開展固體廢棄物清理、農用地修復、島嶼生態環境提升等整治工作,并通過辦案推動建立長效治理機制,避免一罰了之。
“鑒于當時該案尚未進行生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且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周期長,受損的農用地難以及時修復,社會公共利益還會持續受到侵害,我們決定重點督促相關職能部門與陳某堅等人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修復協商工作。”斗門區檢察院檢察官呂志軍介紹。經過多次協商,陳某堅等人自愿承諾按照第三方復墾方案自籌資金500余萬元,承擔永業圍島復墾整治工作。2021年12月初,檢察官回訪發現,陳某堅等人仍未履行承諾支付相關費用,涉案地塊生態修復及整治復墾工作尚未開展。為防止社會公共利益持續受到侵害,斗門區檢察院分別向負有監管職責的自然資源部門、屬地政府、水務部門制發檢察建議,要求相關部門嚴格依法履職,及時查處陳某堅等人的違法行為,加快開展生態修復及耕地復墾工作。相關職能部門采納檢察建議,并積極落實整改措施,建立健全協同保護機制。
為確保修復整改效果得到持續鞏固,2022年4月29日,斗門區檢察院圍繞相關問題組織公開聽證會。“職能部門要厘清職能,持續監管,永業圍島的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工作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斗門區人大代表吳建登在會上建言獻策。聽證員經合議一致認為,永業圍島整治復墾工程竣工后仍需由各行政機關持續監管,確保整改落到實處。
2022年5月,永業圍島上的“固廢場”被徹底夷平,非法構筑物、違建碼頭等全部清拆完畢。建筑垃圾清理后,有關部門又著手進行了土壤改良,107余萬平方米農用地得以恢復功能。同年6月,該整治復墾工程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評審。
“從污染評估到環境整治方案的確定,再到整治情況的落實,檢察院全過程邀請人大代表參與,開展持續3年多的跟進監督,我們共同見證了‘固廢島’涅槃重生的過程。”黃苑芙代表深感欣慰地說。為進一步發揮“人大+檢察”聯動監督的效果,提升辦案質效,斗門區檢察院總結辦案成功經驗,與斗門區人大常委會建立了線索移送、線索反饋、人大代表建議與檢察建議“雙向銜接轉化”等制度,形成監督合力,共同推動解決公益保護問題,促進社會治理。
“在檢察機關和人大代表的共同監督下,昔日的‘固廢島’蝶變為有效治理的‘示范島’,并為創新解決跨區域生態治理難題提供可借鑒路徑。”呂志軍說。(高燕艷 湯敏如)
(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