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市外宣戰線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省委、市委部署要求,聚焦項目建設、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等主題,在央媒省媒刊(播)發相關重點報道70余條。
三季度是實現全年任務目標的關鍵期,全市上下正奮發有為推進各項工作。新華社視頻通稿《河北衡水:讓研學旅行成為學校之外的“大課堂”》,介紹我市依托豐富的文化和生態旅游資源,打造出生態研學、文化研學、航空研學等多個研學主題;視頻通稿《從一個圈看“幼有所育”新探索》報道我市構建市、縣區、鄉街、村居四級普惠托育服務網絡,搭建起嬰幼兒照護服務管理平臺,提升托育質量;《你好!新職業》欄目發布圖文通稿《網絡主播:傳統行業實現營銷數字化轉型》,介紹武邑縣電商大廈內,河北鼎澤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的網絡主播趙彩梅通過直播平臺與國內外網民互動,利用電商相關知識幫助武邑保險柜產業創造更多價值;圖文通稿《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河北創新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掃描》,提及我市城鄉積極打造公共文化空間,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傳播優秀文化;視頻通稿《坦桑尼亞藝人:中國已成為我的第二故鄉》,介紹衡水野生動物園的坦桑尼亞藝人,被中國便捷的生活和友好的人民深深觸動,希望將學到的中國雜技帶回國;視頻通稿《河北棗強:箍桶藝人46道工序制作木桶》報道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棗強縣箍桶技藝傳承人王永明,經過46道工序制作圓形或橢圓形的桶狀生活用具。新華社還發布視頻通稿《河北深州:蜜桃傳承千年 如今“新果”飄香》,河北廣播電視臺河北公共頻道播出《衡水深州:“甜蜜”產業鏈賦能鄉村振興》,均報道深州市大力推進高品質果蔬產業示范區創建,做好“土特產”文章,不斷提高蜜桃品質,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中新社發布圖文通稿《走進“董子故里”:尋圣人足跡,感千年儒風》,介紹我市大力弘揚董子文化、推動文旅融合,吸引海內外眾多游客來到“董子故里”研學尋根。《農民日報》刊發《污水何以變“肥水”?——河北故城縣探索農村污水資源化利用新模式》,報道故城縣探索“低成本、易維護、集中化、資源化”污水處理模式,“灰水就地利用/黑水轉運+資源化利用”取得顯著成效,被生態環境部列入《全國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示范案例》。新華網發布組圖《河北衡水:超級“充電寶”一期工程并網運行》,報道位于故城縣境內的河北省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工程——儲能電站項目一期工程并網運行,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可靠綠色電能。中新網客戶端發布《河北景縣:“標準化”推動縣域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介紹景縣高度重視標準化建設,引導企業主持或參與標準制修訂,為橡塑等當地縣域特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河北日報》刊發《衡水“標準地+承諾制”改革擴面升級覆蓋全市——“多證齊發”為項目落地提速》,介紹“標準地+承諾制”2.0版已在我市落地開花,項目“一日辦結,四證齊發”,實現“拿地即開工”。
此外,《河北衡水皮藝匠人堅持純手工創作 作品有趣也實用》《衡水加快構建“醫、養、游、食、研”全鏈條康養體系——宜居湖城邁向康養之城》《前7月衡水市鮮梨出口3.1萬噸》等報道分別在中新社、《河北日報》、《河北經濟日報》等中央和省級媒體發布,引發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