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官方網站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要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優化國土空間頂層設計,強化生態修復和保護,更高標準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著力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黃河流域各省區都要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不利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事,堅決不能做。山西牢記領袖囑托,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統籌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探索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路徑,將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基礎,將經濟發展作為保證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逐步探索出綠色發展“山西路徑”。
山西是黃河流域中游地區重要省份,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一環。從自然地理角度看,黃河自忻州市偏關縣老牛灣入境,至運城市垣曲縣碾盤溝出境,流經忻州、呂梁、臨汾、運城4市19縣(市、區),在山西境內全長965公里,占黃河全長近五分之一。從發展實際看,山西是拱衛京津冀和黃河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區域,是黃河文化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山西兼具北方生態脆弱地區和資源型地區雙重特征,是黃河流域發展基礎最薄弱、生態環境最脆弱、結構性矛盾最突出的地區之一。因此,要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努力蹚出北方生態脆弱地區和資源型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徑,為不斷深化全方位轉型提供堅實生態環境支撐。
抓好水土流失治理,推進流域綜合治理
良好的生態基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山西是黃土高原—川滇生態修復帶重要組成部分,是京津冀和黃河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重大。從面臨的挑戰看,山西生態狀況敏感脆弱。因此,要抓好水土流失治理,推進流域綜合治理。
優化國土空間頂層設計。完善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是生態修復和保護的前提。要建立健全以國家公園為主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強化生態空間分級分類保護,加強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打造山清水秀、林茂草豐的生態空間。打造集約高效、宜居宜業的城鎮空間,推進綠色低碳縣城建設,促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完善縣鄉聯結機制,實現以城帶鄉、城鄉融合發展。打造特色優質、美麗祥和的農業農村空間,建設呂梁山、太行山有機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培育“呂梁山耕”“太行山耕”品牌,保障農業建設用地需求。打造文化璀璨、風光壯美的魅力空間,圍繞黃河板塊、長城板塊、太行板塊發展,建設魅力發展區和文化綠道,完善歷史文化遺產體系和旅游服務體系。打造開發有序、綠色安全的能礦空間,優化能礦資源開發布局,加快推進晉北、晉東、晉中三大新型綜合能源基地提質升級,建設沁水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東緣非常規天然氣基地。
強化生態修復和保護。堅決打好黃河“幾”字彎治理攻堅戰,穩步推進三北工程六期建設,依托晉北地區高原風沙源生態保護和修復、晉西南汾河谷地生態保護和修復、呂梁山生態保護和修復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修復天然林和天然草場,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林場、草場蓄積量。以呂梁山水土保持防護林體系為主,建設黃河和黃河流域生態防護屏障,以中條山景觀林和自然保護地為主,建設中條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屏障。突出抓好水土流失治理,深入實施小流域治理工程,呂梁山加強黃土高原塬面保護,圍繞旱作梯田和淤地壩建設“固溝保塬”綜合治理體系,減少泥沙入河。統籌布局國土綠化、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礦山生態修復等項目,支持忻州、臨汾、呂梁3市18縣等生態退化地區,推進生態修復建設,強化生態保護,促進經濟轉型,實現綠色發展,保護好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脊梁。深入推進“兩山七河五湖”和巖溶大泉修復治理,加強重要濕地保護與恢復,確保濕地面積不萎縮,以晉陽湖、漳澤湖、云竹湖、鹽湖、伍姓湖為重點,促進湖泊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健康發展,推動生態保護與產業融合發展。
高標準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今后五年,是我省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奮力實現轉型目標的重要時期,是建設山清水秀、天藍地凈美麗山西的關鍵期、攻堅期和窗口期。要打好“一泓清水入黃河”攻堅戰,“一泓清水入黃河”是習近平總書記寄予山西的殷切期望,要站在政治工程、生態工程、發展工程、民生工程的高度,將治理措施落實到位,從根本上讓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打好黃河干流流經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筑牢守護黃河安瀾屏障。打好汾河谷地污染治理攻堅戰,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實現結構性減排,持續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打好重點城市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戰,聚焦太原、陽泉、長治、晉城、晉中、運城、臨汾、呂梁8市,突出優化能源和交通結構,推動全省空氣質量明顯改善。打好固廢污染防治攻堅戰,支持太原、晉城率先建設“無廢”城市,探索鋼鐵、化工、建材等重點領域工業固體廢物減量化路徑,全面推進綠色礦山、“無廢”礦區建設,全面加強固體廢物綜合治理,強化生產過程資源的高效利用、梯級利用、循環利用。
著力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資源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決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明顯改善的集約節約發展之路。受地形地貌條件制約,山西降雨量偏少,同時面臨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問題,水資源利用率不高問題亟待解決。因此,要加快構建現代水網,以聯網、補網、強鏈為重點,加快推動古賢水利樞紐開工建設,強化與國家水網、區域水網互聯互通、互調互濟,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河湖生態保護治理能力、水網智慧化水平和體制機制法治管理水平。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推廣管灌、滴灌、空冷等節水工藝、設備應用,建設水資源再利用、苦咸水淡化工程,提高雨水、礦井水再利用率,開展水資源利用指標和節水指標市場化交易。抓好城鄉黑臭水體整治、地下水污染防治,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和地表水劣五類國考斷面,實施污水資源化利用,補齊城鎮污水收集管網短板。
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有今后發展的高歌猛進。山西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提高生態產業化水平,讓綠水青山成為轉型發展的基礎,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探索資源型地區碳減排模式,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
推動多維度降碳。嚴格落實國家重點行業和區域產業準入政策,未納入國家有關領域產業規劃的,一律不得新建乙烯、對二甲苯、煤制烯烴項目,實現源頭降碳。開展鍋爐高效燃燒及調峰技術優化攻關與應用,推動清潔高效燃煤發電關鍵技術與裝備發展,開展電廠余熱深度利用技術優化攻關與應用。開展鋼鐵、發電、焦化等重點行業節能、循環改造,推動能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堅持“上大壓小、產能置換、淘汰落后、先立后破”,新(擴)建鋼鐵、焦化、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嚴格落實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政策。推動煤化工低碳工業流程重塑,推進綠色焦化技術發展,推動煤炭分質分級梯級利用,推進煤基新材料研發應用,發展綠色物流,促進電動重卡應用,利用5G、智能技術改造倉儲、配送等環節,減少過度包裝,發展綠色低碳建材,推動綠色建筑由單體向規模化轉變,支持對既有建筑進行節能降碳改造,實現多元降碳。開展二氧化碳捕集技術研發與示范應用,推動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研發與示范應用,推進二氧化碳利用技術研發與示范應用。
促進工業低碳發展。依托技術進步、管理方式變革,培育綠色創新生態,推進綠色發展技術集約化創新、集群化轉化。創建綠色低碳供應鏈,提高能源資源使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支持重點企業申報國家能效“領跑者”,全面落實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綜合獎補政策。創建綠色低碳工廠、園區,發展深度降碳示范工程,支持太原市、長治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展碳達峰試點,探索資源型地區城市和園區碳達峰路徑,為全省、全國提供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經驗做法。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推進重點產品再制造,加快建設朔州國家級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健全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體系。
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合理控制煤炭生產總量,支持煤炭產業和降碳技術一體化發展,推動煤炭綠色開采技術創新與應用,推進高效節能洗選技術研發與應用。發揮火電兜底保障作用,有序發展大容量、高參數、低能耗、少排放火電機組,實施火電靈活性和低碳改造,構建多源互補、源網協同、供需互動、靈活智能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快建設晉北采煤沉陷區新能源基地,提高為京津冀地區提供清潔電力能力。加大沁水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勘探、開采力度,推進煤層氣區塊探采一體化建設、致密砂巖氣綜合開發,完善省級干線環網,優化省級支線管網,打通外輸干線管道,建設晉南、晉北區域儲氣調峰中心,構建瓦斯梯級利用綜合體系,建設國家非常規天然氣基地。加快發展氫能,重點開發“綠氫”,推動風電、光伏發電與氫能一體化發展,開發氫能壓縮、存儲、運輸、燃料電池等技術,拓展氫能汽車、氫能鐵路專用車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