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獨立取樣監測日方核污水排海 專家:有利于維護人類健康和海洋環境
央廣網2024-09-21 21:43
央廣網北京9月21日消息(記者王遲)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無視國際社會的強烈質疑和反對,單方面啟動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中國作為最重要的利益攸關國之一,一直反對這一不負責任的做法。9月20日,根據中日兩國領導人有關通過磋商談判解決福島核污染水問題的精神,中方同日方和相關國際組織前后進行了十多輪密集談判和協商,經過不懈努力達成相關共識。
其中提到,基于中國等所有利益攸關國的關切,日方歡迎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框架下設立覆蓋排海關鍵環節的長期國際監測安排,并將確保中國等所有利益攸關國有效參與其中以及這些參與國的獨立取樣監測、實驗室分析比對得以實施。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主持9月20日例行記者會時對此回應稱,由于現行相關國際機制的局限性,目前對排海開展的評估和監測是不全面的,缺乏透明度和可信性,需要進一步完善加強,尤其是設立覆蓋排海關鍵環節的長期國際監測安排,確保中國等所有利益攸關國有效參與其中,實施獨立取樣監測,才能得到全面、真實、有效的數據,確保排海風險可控。中日雙方通過談判已就此達成了一致,下一步還將討論監測核素種類、檢測方法等技術細節,實現全面、有效、可信的長期國際監測。
多位專家在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中日兩國外交部門經歷了長時間密集而且艱苦的磋商,最近才達成共識,這是中方堅持原則,不懈斗爭的結果,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外交的務實性和靈活性。
這一共識的達成,并不意味著中方立場的轉變,而是一個新的開始。這將有助于將日方排海作業納入有效國際監管的軌道,通過利益攸關方的參與,對日方的核污水排海作業進行更有效的規范和約束,有利于相關國家更好維護人民的生命健康和海洋生態環境。

福島第一核電站
對日國際監測力度史無前例
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應急部主任楊端節指出,建立更加嚴格的長期國際監測安排、實現獨立取樣監測對于確保核污染水監測數據可靠可信具有重大意義,能夠強化對日方的監督,有利于維護人類健康、海洋環境和國際公共利益。
自2021年日本單方面作出福島核污染水排海決定以來,我國政府本著對海洋環境、人類健康和中國民眾高度負責的立場,多次要求日方全面配合建立周邊鄰國等利益攸關方實質參與、獨立、有效的長期國際監測安排,強化監督,呼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維護全球海洋環境安全和人類健康,彰顯了責任擔當。
此次共識,日方同意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框架下建立長期國際監測機制,接受中國實施獨立取樣監測,接受對排海活動實施嚴格、獨立、有效的國際監督。這對于確保核污染水監測數據可靠可信具有重大意義,有利于強化對日方的監督。另外,IAEA安全審查報告指出,在做好福島核污染水排海環境監測的同時,應更加頻繁地開展輻射環境影響評估的定期審查工作;聯合國原子輻射影響科學委員會(UNSCEAR)也將福島排海生態環境影響列入2025—2029年專項工作組優先事項。
“這些工作機制和安排是史無前例的,是中國政府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楊端節強調,更重要的是,日方要切實履行自身責任和義務,強化自身監測監督,及時向國際社會和公眾提供公開透明的監測結果。
楊端節認為,后續需要中日雙方進一步細化監測安排,制定切實可行、科學合理的方案。如果中方未來能有效參與國際原子能機構框架下的長期國際監測,實施參與國的獨立取樣等監測活動,獲取到實際監測結果,這有助于科學評估排海對海洋環境及海洋生態的影響。
中日達成共識不意味著立即恢復日本水產進口
為全面防范日本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對食品安全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風險,保護中國消費者健康,確保進口食品安全,海關總署決定自2023年8月24日(含)起全面暫停進口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
毛寧指出,中方全面暫停進口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輸華,是根據中國相關法律法規和世貿組織有關規定采取的緊急預防性臨時措施,目的是全面防范風險,保護民眾健康。采取這一措施有規可循,是中國政府對人民負責的實際體現。
“中日雙方達成共識文件,并不意味著中方立即全面恢復日本水產品進口”,毛寧進一步表示,中方將會繼續以世貿組織和中國法律法規為遵循,以科學事實為準繩,以確保安全為前提,在有效參與相關監測活動,實施獨立取樣并確認結果后,基于科學證據著手調整有關措施。我們將與日方開展技術磋商,在中方提出的要求得到充分滿足的前提下,逐步恢復符合規準的日本水產品進口。有關磋商結果和政策調整會及時向社會公布。
楊端節認為,恢復日本水產品進口是有前提的,首先是要建立更加嚴格的長期國際監測安排,形成更加有效的長期監督監測機制。其次日方也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監測方案,強化監測,及時向國際社會和公眾提供公開透明的監測結果。最后,才是我們有關部門基于科學基礎,對水產品的安全性開展科學評估,確保經批準進入中國的水產品都是安全的。
下一步重在落實 要建立起長期有效的國際監測安排
盡管國際社會和日本國內對于日方一意孤行排污入海存在極大的擔憂和質疑,但主要國家中,不少國家和地區或出于政治因素,態度復雜曖昧。
“只有中方一直立場鮮明地表明反對態度,并且通過不懈的外交努力推動日方達成重要妥協,在這過程中中方沒有私心,完全是為了維護太平洋沿岸國家地區民眾的生命健康和生態環境安全,中方的堅定立場和外交行動,體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與擔當。”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強調,中方在同日方排污入海行為的斗爭中,實際上也代表了國際上“沉默的大多數”,代表太平洋沿岸國家和地區的民眾來保障自身的利益和維護環境安全。
項昊宇認為,共識達成后,下一步重在落實,日方應當切實遵守共識,讓所有利益攸關方的專業人士和科學家能參與進去,建立起長期有效的國際監測安排,讓有關利益攸關方能實施獨立取樣監測,包括實驗室分析比對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確保日方排海行動的安全、透明,避免日方排海進程給人體和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在未來落實共識的進程中,中方也將繼續扮演積極角色,發揮主導作用,尤其是認真有效開展中方獨立取向監測,確保國際監測安排能得到有效落實,有效規范和約束日方的核污水排海進程。“也希望在中方的帶動下,有關利益攸關方能積極參與到國際監測進程中來,切實肩負起監督責任,對日方排污入海形成有效約束。”項昊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