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留聲機·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
聽科學家聲音、讀科學家故事、悟科學家精神,聽眾您好!歡迎收聽光明網科學文化音頻節目《科學留聲機》!犊茖W留聲機》推出的全新系列——《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將為您解讀《光明日報》同名專欄系列文章,感受兩院院士閃爍科學之光、浸透報國之志的思想、智慧與情感。今天,讓我們聽聽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環境基準專家委員會主任吳豐昌對科技自立自強的理解。
吳豐昌院士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中提出,要加強科技支撐,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把應對氣候變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為國家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重點領域,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和大家熟悉的傳統污染物不同,微塑料、抗生素等新污染物來源廣泛,涉及行業眾多、產業鏈長,并且因為底數不清、風險不明,治理技術研發難度比較大,是國際共性科技難題。
在我國,新污染物治理關乎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體現了污染防治攻堅戰延伸深度、拓展廣度的新要求,為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建設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新污染物治理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宜早不宜遲,吳豐昌院士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大健康”理念,遵循全生命周期環境風險管理原則,構建以“篩、評、控、禁、減、治”為主線的新污染物治理體系,主動作為下好了科技創新的先手棋。
吳豐昌院士說,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想破解新污染物治理難題,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四兩撥千斤”的關鍵作用,狠抓基礎研究和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在生態環保領域走出一條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新路。
以基礎科研帶動重大環境問題解決,將基礎研究創新與核心技術攻關有機結合,才能碰撞出創新之花,結出產業碩果。一方面可以積極開展全國層面的調查監測,推動監測和評估信息化平臺建設,提升新污染物治理的現代化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努力攻克健康危害、生態風險、溯源歸因、環境基準以及減排、控制、處置和替代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吳豐昌院士及其團隊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有序推進新污染物和常規污染物協同管控打造完整高效的產學研用合作技術鏈和產業鏈。主要包含四個方面:以科技創新帶動技術和產業發展,提升新污染物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和綜合治理效能;鼓勵有條件地區、高風險行業開展協同治理和工程示范,先行先試;提升替代產品和技術的研發能力,逐步淘汰有毒有害新型污染物產業,推動綠色產業升級改造;推動“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等。
吳豐昌院士說,科研工作者是胸懷“國之大者”,應當自覺肩負時代使命,探索、運用科學規律,增強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本領,為全球新污染物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每一位生態環?蒲泄ぷ髡叨际切挛廴疚镏卫淼囊I者、推動者和行動者。只要攜手奮進,加強基礎研究和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夯實治污科學基礎,提升精準治污效能,以科技創新賦能新污染物治理,就能實現環境、經濟與社會共贏。
監 制
豐捷 宋樂永
策 劃
戰釗 林佳欣 焦子原
統 籌
張蕾
AI聲音訓練師
林佳欣 楊方雷(實習)
文 案
楊方雷(實習)
制 作
楊方雷(實習)
來 源
《光明日報》
出 品
光明日報科技部
光明網科普事業部